除了历史公民
比较少人注意到的是,与此同时,国文课纲也被“微调”了。
在官方说法里,国文课纲只“微调”了两处。但是,对照若拿98课纲(以下简称“旧课纲
”)和“微调”之后的103课纲(以下简称“新课纲”)相比,政府很明显再次说谎。新
旧课纲主要有底下五个部分的差异:
一、教材当中文言文和白话文比例问题。
在旧课纲当中,文言文比例是累进制的是高一40%、高二45%、高三50%,各家教科书可保
留正负5%增减的空间。因为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通常是比较困难、比较遥远而无切身关系的
作品,因此年级越低比例越低,基本还是顾及了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的教学原理。
但在新课纲里,取消了各年级累进的精神,直接一笔规定总体文言文比例是45%-65%,没
有另订增减空间。也就是说,在旧课纲当中,文言文比例最多是45%、50%、55%;最低是
35%、40%、45%,白话文基本上还保留一半的空间。而在新课纲里文言文比例最低就是
45%,最高上限也猛然冲到65%。国文教材中向来弱势的白话文“保障名额”,会只剩下
35%。而在没有累进规定的情况下,学生可能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接触大量的文言文作品。
二、除了比例问题,文言文选材的内容也被调整了。
无论新旧课纲,最后都列了一份所谓的“编选参考”的清单,提供30到40篇文言文篇目。
实务上来说,虽然没有规定这些文章都要选,只是“建议”,但没有一家出版社敢独漏,
所有版本都会入选——因为大家默认考题会从这边出。在旧课纲里,编选参考清单有40篇
,其中台湾题材的有8篇;而在新课纲里,参考清单有30篇,其中台湾题材的剩下3篇。台
湾题材从20%掉到10%,前面条文保证的“应包含本土素材作品”完全是口惠而不实。
三、与国文相关的选修科目建议。
在旧课纲里,建议学校还可以开始其他与语文相关的选修科目:“国文教学除本科外,另
设选修科目:包括区域文学选读、小说选读、论孟选读、语文表达及应用。”但新课纲却
不知道为什么另外独立弄出“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一条,详细规定条件,但其他选修科目
却都没有提及。
新课纲将上述条文拆成如下两条:“(二)国文教学除必修课程外,另设中华文化基本教
材,以列为语文类选修为原则。该科目在三年选修课程中,每学期 1 学分,共 4 学分,
并以同一学年连续排课为原则。 (三)国文教学除以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为选修课程外,
另设选修科目:包括区域文学选读、小说选读、国学常识、语文表达及应用。”在实务上
,这么钜细弥遗的规定几乎是“强烈暗示”学校应该开设“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这个“选
修”科目,而其他选修科目真的就是“选修”,可开可不开。
这么详细的说法,也伤害到选修的精神和教师的专业自主判断——如果有教师觉得只需要
开设2学分可不可以呢?另外,“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在传统上也都是文言文(这点我也
觉得非常可以商榷,难道民国以后的思想史学者都没有选读的价值吗?),搭配上述文言
文比例的讨论,这几乎可以确定文言文比例最高可以冲破七成。
四、旧课纲的“核心能力”一节完全删除。
不管是新旧课纲,都强调国文科的目的是培养“本国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但两者的差
别是,旧课纲的第二个小节明订了关于“听说读写”的“核心能力”,在分别设定了三到
四个指标。虽然这些指标有些仍然略显含糊,但至少有比较进步的教育专业,知道必须透
过“核心能力指标”来确定该科目是否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在新课纲中,这个小节完全
被删除了,一字解释都没有。这样一来,我们要用什么标准来确定是否教学成功?
五、最后,新课纲删除了旧课纲当中一条关于选文议题设定的描述。
旧课纲中有一条,说明国文课本选文应该尽量顾及的标准:“选文应语言晓畅、具文学性
,并顾及当代议题(如:海洋文化、性别平等、人权法治、生命教育、环保教育、永续发
展、多元文化等议题)。”而在新课纲当中,这条连“调”都没有“调”,直接删除了。
事实上,我认为这是新版课纲最不可原谅的部分。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的文学作品都致力于表达各种社会议题、透过文学的力量
与社会互动,不管是台湾还是中国都不例外。这也是为什么旧课纲将之纳入选文标准的原
因。不管站在统独立场的哪一边,凭什么可以忽视上述概念?这背后透露的是什么样的文
学想像?(文学不应该干政、只应该风花雪月,是吗?)如果说“海洋文化”是前政府设
定的文化政策方向,马政府不同意这个方针,那还犹有讨论空间,但你要凭什么理由告诉
我“性别平等、人权法治、生命教育、环保教育、永续发展、多元文化”这些议题不重要
,不必谈?
有没有这方面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