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kn60694 (入声)》之铭言:
: 1.媒体来源:
: 中时
: 2.完整新闻标题:
: 巨无霸虱目鱼 冲击海洋生态
: 3.完整新闻内文:
: 中研院生物多样性中心研究员郑明修发现,过去垦丁、澎湖、绿岛不曾出现虱目鱼,近年
: 大量涌现,甚至发现绿岛近年丁香鱼大幅减少,可能是被虱目鱼吃光,呼吁渔业署赶快想
: 办法,避免造成海洋生态巨变。
: 嘉义县东石渔港日前有渔民捕获“巨无霸虱目鱼”,在鱼市场引发骚动。郑明修指出,
: 2009年莫拉克台风造成中南部水产养殖损失超过20亿,数十万尾虱目鱼从鱼塭涌出来,流
: 窜全台、游入大海,5、6年后逐渐适应野外环境,长成如今巨无霸模样。
: 鱼塭到大海 习性改
: 郑明修表示,2年前他在恒春半岛满丰定置渔场,花了近1500元买到一尾长100公分,体重
: 近10公斤的“大尾虱目鱼”,比市面上一般养殖虱目鱼,一尾50公分以下、1公斤左右,
: 足足大了3倍。
: 一般养殖虱目鱼没有蛋,只有鱼肚油脂,但他买到的这尾罕见“抱卵”,是有蛋的母虱目
: 鱼。他解剖发现,过去外界认为虱目鱼“吃素”,但他从虱目鱼的肠胃构造研判,虱目鱼
: 应该是杂食性。
: 吃素变杂食? 恐成灾
: 他指出,过去渔业界都认为虱目鱼吃底藻、浮游植物,但近年绿岛丁香鱼大幅减少,有渔
: 民表示,3年来没有看到海鸟出现,他推测凶手很可能是野生虱目鱼,为了生存,改变饮
: 食习惯,吃光丁香鱼,间接造成海鸟销声匿迹,这恐怕演变为生态失衡,冲击海洋食物链
: 。
: 渔业署署长蔡日耀表示,虱目鱼应该是草食性,是否为了适应环境而转变成杂食性,目前
: 尚无科学定论,过去也没有听闻渔民反映丁香鱼变少,若海鸟族群减少,推测可能跟气候
: 变迁、澎湖寒害较有关连。
: 郑明修建议,相关单位应尽速投入研究,掌握台湾近海的海洋生态动态,别让野生巨无霸
: 虱目鱼成为下一个造成生态失衡的鱼种。
: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4000325-260102
: 5.备注:
: 这是真的 我有同学当完兵后转性成废宅大叔
虱目鱼本来就是杂食性的鱼种,但还是以“藻类、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
(虱目鱼不只吃浮游植物,也吃微型的浮游动物。)
这位学者提出的假设,我觉得有这个可能,
可惜缺乏直接证据:从 虱目鱼的消化系统里找到丁香鱼的尸体
所以,丁香鱼数量减少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虱目鱼的关系
也有可能是被其他鱼种吃掉 或 栖息地遭受破坏导致。
引用 中时报导中的图片
虱目鱼怕冷,所以只能生活在“表水层”
因此,虱目鱼的生活区域可能跟丁香鱼重叠
在一开始虱目鱼或许不会吃丁香鱼,
可是有可能跟丁香鱼抢食 藻类、浮游生物
因为从虱目鱼的流线型体型研判,牠的游泳速度应该胜过丁香鱼很多
所以丁香鱼可能抢输虱目鱼
至于,提到巨无霸虱目鱼有“抱卵”的情形
这当然是正常的阿~
(从维基百科的资料提到繁殖鱼龄: 雄性5岁↑ 雌性6岁↑)
抱卵数目在 80万 ~ 100万
但在野生环境当中 受精率是很低的 何况是孵化率
只有人工养殖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才有可能达到九成以上
所以不用担心抱卵情形,
反而要担心那些宗教团体的放生慈善活动吧?
至于野生巨无霸虱目鱼到底好不好吃?
这个要看 水质环境
海外水质正常来讲一定很好 加上 活动空间也够,
所以肉质一定是 pavone 级别的
但是,虱目鱼生活在“表水层”
可能面临油污 污染水质 的问题
导致鱼肉煮起来会有油味,
(小鲁的亲戚之前有抓过野生虱目鱼 送给 小鲁家吃)
版友可以尝试看看,就看你吃不吃得出来有油味
最后,
套一句 阿嬷鼓励小鲁的话:吃鱼皮卡不惊(天气)冷!
如有错误的地方,请各位版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