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内政部建筑研究所年度委托研究报告
101年度大规模地下空间避难弱者之情境模拟及避难疏散策略
pdf 网址http://ir.lib.pccu.edu.tw/retrieve/46616/RRPG10101-0478-2732835%5B1%5D.pdf
Pdf Page 25: 在灭火设备或救援设备无法直接到达建筑物内,无法短时间深入火场之情况下,必须依赖消防队
员,进入火场灭火与救援.
很不幸地,当行动不便之避难弱者 (如老人家)不慎跌倒或被群众被绊倒,势必成为逃生避难动线或紧急
出口之障碍,此时滞留或回堵之情况将在所难免;逃生出口之有效宽度因而缩减,甚至堵塞紧急出口;可
以预测民众集体丧生于紧急出口附近之悲惨情况将随之再度发生
台湾地区自1997年起至2009年,每年各类型火灾中,皆以建筑火灾发生之次数最多,以2009年为例,该年
度发生建筑火灾之次数,竟然高达2,621次。
Pdf Page 36:若以15岁以下人员、15~60岁人员及60岁以上人员
作为分类标准时,其避难行动开始前时间 (pre-movement time
,包括:detection time, decision time, alarm time and reaction time)
之平均值,依序为39秒、31秒以及38秒,而避难弱者 (Trolley, Wheelchair, or elderly)
与一般民众 (No Trolley, No Wheelchair, or No elderly) 两者避难移动速度平均值分
别为 0.96 m/sec 及 1.34 m/sec。
垂直逃生动线之相关性质:人员收容密度(群聚密度)随着人员群体移动之流量增加而增加且与季节有关,冬天
为3.8人/m2,夏季为2.9人/ m2。
21.83%之使用者只选择单一楼梯逃生,忽略有两条路径供逃生之用,故一般民众尚未建构如何降低逃生风险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