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ohohohya (安安你好我草泥马)》之铭言:
: ※ 引述《KUNI0202 (藐视王法)》之铭言:
: : 其实不管吃多高级的握寿司(Nigiri)都不需要"假掰",
: : 或许有人会说有什么正确的吃法,
: : 比如沾山葵或酱油的方式。
: : 但看过几本日本职人及知名美食家写的书即可知,
: : 这根本是无稽之谈。
: : 就算是用手拿还是筷子取寿司,
: : 其实都可以!
: : 重点是:"懂美食根本不是拿来炫耀的"
: : 那种喜爱在板前高谈阔论的,
: : 基本上都不是真懂美食。
: : 这种人只想在板长与友人前展现自身的博学,
: : 却忘了美食最初的目的:"享受!"
: : 有机会找本小山裕久的书来看看,
: : 一定可以体会更多^^
: 其实大家都误会了
: 寿司主要分两种类型
: 第一是筑地握寿司
: 第二是江户前握寿司
: 第一种就是平常在争鲜或大卖场看到那种要沾酱油与芥末的
: 因为筑地寿司最主要是吃渔获的新鲜也就是在筑地鱼市当季的渔获鲜味
: 因此才不做其他调味只以酱油与芥末去腥味
: 第二种江户前握寿司是古代给将军吃的握寿司 也是在江户当地流行的握寿司
: 这种寿司都是事先调好味的 食用的时候不用沾酱油芥末
: 当然这种寿司价格也较高 但也最能吃出日本的寿司文化
: 将太的寿司内大多是江户前握寿司 看他跟佐治安人的最后一战做的寿司就知道
: 都是事先调味好的 评审都不用沾酱油
看到这一篇时不禁想好好回应一下,
毕竟是小弟向来最爱的三样美食之一。
首先尝试定义Nigiri本身就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
正确与否是相当难考究的。
不像数学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好比一加一等于二。
而是会因时代,甚至立场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见解。
试着想何谓台湾最正统的卤肉饭便知定义美食有多么困难了。
依据手边几本日料职人及日本教授的著作,
今天所认知的正统握寿司应要从江户时代发源开始算起(1603~1867)
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化,
但大致仍脱离不了白肉鱼,红肉鱼,银皮鱼,贝,
醃渍物,水煮物与卷物等的范畴。
表面看似简单,但备料及板前功力上的展现却是深远无比。
至于寿司的由来其实可追朔到更早之前,
最原始状态是没有加"米饭"的。
而是将鱼与肉等用盐醃过,另施压力压着,
发酵后产生自然酸味,主要为了保存。
西元718年就已出现代表寿司的两汉字:
"鲊"与"鮨"
927年的"延喜式"更规定以寿司为缴纳中央政府的税,
当时进贡用的寿司属熟寿司。
将鱼或肉置在盐与蒸熟的米饭间醃渍,
经乳酸菌发酵后肉色变白且带酸,
当时醃渍用的米饭过于黏稠软烂,是弃而不吃的。
到后期寿司产生了变化,
缩短发酵时间使米饭也能食用,
这种带酸味的新形态寿司被称"生寿司"。
现代吃的则为"早寿司",与生寿司系出同门。
后来因酿醋技术进步,
江户时代流行将醋拌进饭里而成醋饭。
关西则出现了将米饭盛至木盒里,
铺上鱼肉再用盖子压制成的"箱寿司"。
箱寿司后来传到江户,制作程序上多了切割,
成了木片寿司。
今日所称的握寿司正确出现年代众说纷纭,
据说是文政年间由华屋与兵卫确立雏形。
当时愈来愈多摊贩直接用手将生鱼片与醋饭捏制给客人,
于是握寿司开始流行起来。
当时的握寿司跟今天的一口大小尺寸完全不同,
跟饭团几乎一样大。
1837年守贞漫稿写到"不知何时起江户不再流行箱寿司只见握寿司",
可见握寿司迫使箱寿司退出江户的事实,
这可能也是后来关西箱寿司与关东握寿司的原因之一。
后来开始出现所谓内用型的的店家,称为内店。
但一开始仍以立食为主,慢慢才逐渐提供椅子。
原本的江户前指的是使用东京湾内捕捞的食材,
但今天早已不再局限于此,世界各地的皆可使用。
另外寿司尺寸逐渐缩小外也开始提供下酒菜肴,
最后2007年寿司店正式被米其林纳入评比。
: 在台湾真正做江户前寿司的不多 曾经在台南吃过一家师傅去日本学艺回来的秘密小店
: 这些知识都是他告诉我的 而他也不敢我们这些客人叫他师傅 他说他只敢自称职人
: 在日本料理的分级中 学徒>>>职人>>>料理人>>>达人
: 在日本能称得上料理人的一定是一店之长或主厨的位置 达人则是可代表全日本说话
: 的料理人
: 江户前寿司的调味料除了一般的酱油以外 有炙烧法(又称烧霜法鱼肉油脂多且炙烧过后
: 会产生不同风味的鱼种才适用) 紫苏 苜枝芽 柚子胡椒 金山味噌 金桔 或是一些畑煮
: ....等等多种调味料
: 有时甚至会用带有强烈风味的海鲜(海胆 各种鱼卵)来做组合搭配
: 美食的根本在于享受没错 但不要吃了烂寿司在那边讲寿司没什么
: 或是讲寿司只是吃新鲜之类的 这样只会显得你很肤浅
: 不帮店家打广告但可站内信店名
吃到今天,
对这种动不动要自我设限的美食家们愈来愈反感。
享受美食为何一定要很懂?
没学过小提琴一样可以欣赏巴哈无伴奏的美好,
没上过艺术史一样也能被美丽的创作而感动。
那为何吃寿司还要分懂吃与不懂吃?
有时太懂一样东西反而会暂时忘却单纯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