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 台湾的经济起飞在民国五六十年代靠着加工出口起家
加工出口就是大量制造下的产物 因为在工资上涨的地方受不了这种人力成本
就开始往外移 美国当时是台湾的朋友 就移了很多这种机会来台湾
在那时也带动了很多中小企业的成立
一直到了民国八十年代 中小企业实行产品大量制造为主的台湾经济
也很成功地帮台湾挺过了亚洲金融风暴 因为弹性大 变化快 不像韩国很早就开始
财团集中化 变成在韩圜大贬的情况下 整个国家几乎快倒了
像是韩国的鲜京集团 在那时几乎就被打趴 起亚集团也是
那时很多台湾的中小企业老板或者创业的 大约四十岁 或者是当时创业者的第二代
在现在大约是五六十岁的年纪的那些人 也享受到了那时台湾大量出口的果实
靠着产品外销 配合中国低阶制造的兴起 台湾较高阶制造的优势
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那些老板到中国设厂 用低阶人力大量制造
不过 欧美走过的路 台湾人也会遇到 也就是 经济成长也是会伴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
在台湾没有再这种优势下 唯二的路 就是
1. 放弃人力密集的大量制造 改以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获得优势
2. 找寻更低成本的人力的地区
好 第二条路已经在作了 往越南等地去
但是 那边又不像中国 不会排华 又同文同种
台湾在那个年代 作什么赚什么的人 怎么会习惯到了那个地方还要重新学习越南当地文化
还要找越南文翻译? 不是像以前一样讲中文就可以了吗?
这些惯老板们 也就是习惯了中国找低阶人力成本 讲他本来会说的语言就能赚的人
很多连到越南去 到印尼去 都觉得太难
然后又改不掉大量制造的思维
觉得找些学历高 高技术能力背景的人来 只是来领高薪的
在他们眼中 这些有技术知识含量的人 只是一个人
跟op一样都是一个人 为什么op一个月领1000块 这些人一个月要领5000块
当人力工资高涨 降人力成本行不通 又没那种国际化视野的能力
(哦 他们很多都觉得他们从中国回来 很国际化了 吃屎吧)
就开始想要回台湾 用尽办法想要把台湾的人力成本降低
开始跟报社 人力银行 媒体什么的 通力合作
把台湾人讲得多不好 把台湾讲得多惨 不如中国 不如东南亚
唯一目的 要台湾人不要领那么多钱 不然我们不要你哦
另一手又用钱去施压政府 要增加外劳进用数量 要本外劳脱钩
说那么多 他们好像都不想要作什么改变
有一群人在电视上狂喊要台湾开放高阶人才进来台湾
奇怪了 我早就在新竹看到了一堆皮肤比较黑的印度人在写软件
怎么会没有高阶人才在台湾呢? 印度人写软件世界知名 还不够高阶吗?
哦哦 这些烂老板的高阶是 大陆的上班族啦 在台湾作事 领比大陆高一点的薪水
就不用聘你台湾上班族工程师或者管理人员一个月三四万的薪水
两三万 比他们中国当地高就好了
这不就为什么当时服贸要偷渡这些条款?
这些惯老板 唯一会的把戏就大量制造降成本 物料降不了就降人力
再降不了就连品质都牺牲
他们哪会去想要提升自我的技术含量增加竞争力?
cost down不是这种cost down法
人家LG的面版制造够强大吧 人家可是有一堆专利在卡怎么减少液晶涂布时的浪费
以减少生产成本
人家的cost down是这作法
不是像这些惯老板只会找人力便宜的地方设厂作些大家都能作的东西好吗
人家欧美国家的小国 人家的文化和思维背景都已经高出台湾很多截了
像荷兰 ASML 台积电要进到几奈米的制程
都还要看他的机台作得怎样 还要派人跟他们一起研发
这些最爱搞政治 在电视上喊什么企业要出走的那些混球老板
他们有什么能力去作尖端的制程研发?
别想了 唯一的解药就是时间 这些吃了大量制造 低人力成本获利的惯老板都没力了
台湾才会改变
※ 引述《lovecorn (RT)》之铭言:
: 这些国家的先天体质跟我们相近,
: 1.被夹在大国之间
: 2.国土小, 无法只靠天然资源就过好日子
: 3.人口数所形成的市场吸引力并非世界级市场
: 4.位于重要航道之上或附近
: 但他们靠后天努力, 成为小而富裕的国家, 他们知道:
: 1.定位问题: 自己在世界上的角色定位
: 2.人才问题: 角色定位完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3.控管问题: 培养人才的过程做到一定程度的控管
: 4.利用问题: 人尽其才, 自由发挥
: 5.把握经验: 取得成果, 累积经验
: 6.发挥优势: 累积成果, 发挥优势
: 官员们是看不起荷兰, 瑞士, 新加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