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nyurl.com/ozjx9c4
李筱峰
3 小时前 ·
对台湾历史相当无知的中国国民党籍立委蔡正元说,如果没有蒋介石来台湾,台湾早就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占领。他完全不知美援对台的作用。
把蒋介石看成是台湾的恩人,这是台湾奴民的心态。我想起拙著"台湾史101问"中的一问
,与此议题有关,特贴在这里藉供参考指教:
(第71问):“蒋介石撤退来台时运来的黄金,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有无帮忙?有人说,因
为有蒋介石来台统治,台湾才有建设与繁荣,这种说法符合史实吗?”
答:
有人说,国民党当年从中国大陆运了227万两黄金来台,成为“稳定台湾金融重大支柱”
;中国的所谓“民运人士”王炳章于1998年3月在纽约放话说,1949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从中国大陆运到台湾的70吨黄金,是属于中国大陆人民的钱,应还给他们。类似这种观念
,普遍存在于当今中国人民的脑中,他们认为﹐因为有了这70吨的黄金,才有台湾的经济
发展。言下之意,台湾的经济发展没什么了不起,是牺牲了中国大陆人民的利益换来的。
其然乎?
根据曾长期担任蒋介石总统侍从官的前主计长周宏涛的回忆录,国民党带来的黄金,因支
付军饷,在来台第二年的1950年9月就用完了!他提到,1950年6月7日中央银行总裁向蒋
介石报告指出,1949年以来运至台湾的国库存金(国家所有,非国民党所有),共
3755,000多两,但至当年5月底,共耗掉3212,000多两,仅剩542,000多两。周宏涛回忆录
指出,由于美援断绝,加上退入台湾的60万大军的庞大开支,让已捉襟见肘的国库存金迅
速消耗。消耗存金最大宗为军费,平均每个月必须拨付近180,000两,在1950年9月就花光
了。周宏涛表示:“长久以来,国内外以为政府携来台湾的黄金数量庞大到花用不尽,可
为台湾未来发展‘奠基’,其实不然。”(见周宏涛口述、汪士淳撰写,《蒋公与我─周
宏涛回忆录》)
再说,此时中国大陆上经济崩溃,台湾受累,大批军民逃入台湾,人口骤增,给台湾社会
极大压力。终战初,台湾人口仅600多万人,但从1946年到1952年的7年间,台湾共增加了
约200万人,其中仅1949年到1950年的大逃亡,就进入了军民约100万人之多。这些突然涌
入的人口,又不是第一线生产线上的人口 (虽然其中移入一些高级技术人员,但因当时台
海两岸工业结构不同,并不能马上符合当时台湾产业结构的需要) ,因此台湾一时要承受
的经济压力极大。人口开始大增的1948年和1949年,也是台湾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
1949年6月台湾的物价指数,已是“光复”之初的7000多倍。令人难以忘怀的“四万元换
一元”的新台币发行,也在此时开始。
所以,台湾此时突然涌进这么高比例的人口所承受的经济与社会压力,岂是区区70吨黄金
所能纾解?
再者,关于“有蒋介石来台统治,台湾才有建设与繁荣”之说。
台湾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有许多颂扬蒋介石总统的歌曲、口号。例如,有一首经
常在电视媒体播放的歌曲这样唱:“自从总统到台湾,三民主义福音四海扬…”。意思是
说,有了蒋介石来到台湾,台湾人民才能享受到幸福富裕的生活。当年这种“一人有庆,
兆民赖之”的政治神话,确实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到底是不是因为有了蒋介石来到台湾,才使得台湾经济发展起来?台湾才有建设与繁荣?
这个问题应该回到历史去观察:
早在17世纪20年代荷兰商业势力进入台湾起,台湾在近代海洋文明的体系下,已经开始了
转口贸易,成为远东货物的集散地。郑氏东宁王国时代贸易更是畅旺,“通洋之利﹐惟郑
氏操之﹐财团益饶。”(郁永河语)“洋贩之利归于台湾”(黄叔璥语)。19世纪60年代
台湾开港后,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在原本苦于贸易逆差的清国境内,台湾却是贸易顺差的
地区。清末台湾推动近代化洋务运动,成果可观,超前中国大陆,台湾出现当时全清国境
内第一条架设的电报线、第一条铁路、第一条铁路隧道、第一个自办的电力公司。总之,
清末的台湾经济,透过外商和外贸的冲击,社会经济已快速成长。
再经过日本半世纪统治,虽是殖民统治,却也同时奠下了更多现代基础建设,台湾各方面
的进步超前中国大陆约三十年。无怪乎日本统治台湾的第40年(1935年),一位中国社会党
的领袖江亢虎搭船从中国厦门来到基隆。上岸之后,他立刻感觉气象一新。在游记上面,
他这样写着:“基隆全市人口不足十万,而交通、教育、卫生、慈善,种种设备,应有尽
有。由厦到此,一水之隔,一夜之程,颇觉气象不同。”(详见江亢虎,《台游追纪》)
二战大战结束后,许多中国学者、作家,记者,来台参观后,对台湾的高文化水准一致好
评。例如中国记者江慕云有这样的感慨:“从祖国来的接收大员、视察大员、旅行观光的
人,还有一班心术极坏的淘金者,几乎没有一个不称道台湾好、台湾富庶、建设好、气候
好、一片和平空气。…有人说,假如这五十年,不是日本人在经营的五十年,而是我们自
己经营的五十年,恐怕基隆还没有成为现代化的港市吧?”(江慕云编,《为台湾说话》
,页13);中国作家萧乾,从上海到台湾,再到广州,游走三地的感觉是“这个弧形的飞
翔,给我的刺激太深刻了。”“仅仅一水之隔,而情况竟和这块为三民主义滋润了二十载
的中国相形之下,如此的不同!”他说:“大陆中国在现代化上离台湾至少落后了半世纪
。”(详见萧乾〈冷眼看台湾〉,《大公报》,天津,1947.1.15)
再举当时中国记者关于台湾进步的叙述,以下这则报导,是二二八事件爆发前15天在天津
出版的《大公报》的一篇社论的一段话:
“直到现在,台湾比较还是一片干净土,我们应该珍贵它,爱护它。说来惭愧,这片干净
土之所以为干净土,还是日本五十年统治的遗产。….台湾人民智识高,习惯好。知道爱
国,也知道与贪污斗争。人人有生活技能,又不求奢侈享受。这样纯朴而有朝气的善良国
民,正是中国民族的新血液与新希望。〔中略〕…由内地大陆到台湾去的人,都会感到清
新、恬静而舒适…〔中略〕…大工厂以千计, 工业规模在全国各省首屈一指。”(《大公
报》社论〈请爱护台湾这片干净土〉,天津,1947.2.12)。
二二八事件后,上海的《新中华》半月刊,也有文章说得极其明白:
“台湾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清洁美丽的绿岛,…〔中略〕许多人因内地空气的恶劣,
生活的不安,都想举家远避,离开京沪,而去台湾,打算在这唯一的干净土上,重建他们
的生活,发展他们的事业。台湾在光复以后,虽说百废待兴,然而却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就台湾大学的设备而论,就是内地任何大学所不敢望其项背的,一般人的文化水准,也比
内地的高多了。文盲极少,女仆闲来无事,都爱看科学小说…”(详见“味橄”,〈由台
湾的骚动说起〉,载《新中华》半月刊,复刊五卷七期,上海,1947.4.1)
这类史料多不胜举,其所呈现的史实,都跟蒋介石无关。蒋介石还未来台湾,台湾早就有
其优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与建设。并不是蒋介石来了,台湾才有进步,才能繁荣。
再说,如果不是蒋介石来台湾带给台湾的长期戒严管制、长期的“反共抗俄,消灭共匪”
的政治包袱(初抵台湾时,国防预算占国家总预算高达90%),台湾的经济发展与建设,必
然会更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