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为何课本都说国父是孙文,不是袁世凯

楼主: WildArms (WildArms)   2015-02-07 17:28:11
在DummyHistory板看到相关资料
寄件者: . Mirage (ulysses1113@hotmail.com)
寄件日期: 2013年7月31日 下午 02:02:17
收件者: drnh@drnh.gov.tw (drnh@drnh.gov.tw)
请问国史馆馆长
孙文为什么可以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呢??
辛亥革命时
湖北的革命团体共进会与文学社
在组织关系上与孙文的同盟会一点关系也没有
而且当时孙文在美国
看了报纸才知道
就表示此次革命并非孙文所领导
也就是说这次革命与孙文没有任何关联
后来各省独立后
是袁世凯与革命党暗通款曲
逼迫清朝皇帝下台并共同建立中华民国
孙文在武昌起义、逼迫清朝皇帝下台、建立中华民国的过程中
全部都是跑龙套的角色
那请问国史馆馆长
为什么跑龙套的孙文会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
袁世凯在建立中华民国的过程中有正面、积极的贡献
为什么历史课本却说袁“窃国”??
要讲贡献程度的话
袁世凯应该比孙文更有资格被称为“国父”吧!!!
请国史馆馆长及本案承办人详细回答
谢谢!!!
后来在昨天才收到回复
发现国史馆的承办人员也有拜读版大的书XD
也对版大的论点进行反驳
实在是看得雾煞煞
不过他却有一点说的没错
就是在我们这些年轻学子确实没有能力在史料之中发掘真相
容易造成人云亦云
后来仔细拜读他的论点
在本版好像没有讨论过
贴出来给大家参考
谢谢唷!!!
国史馆民意信箱 (drnh@drnh.gov.tw)新增至连络人2013/8/13 相片收件者:. Mirage
寄件者: 国史馆民意信箱 (drnh@drnh.gov.tw)
寄件日期: 2013年8月13日 上午 10:37:33
收件者: . Mirage (ulysses1113@hotmail.com)
亲爱的Mirage,您好:
有关孙文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之因,本馆研究人员回复如下,请参阅。
敬祝
道安
国史馆 敬上
十九世纪末叶的中国,犹如汪洋中的破船在风雨中蹒跚不已,在日益腐化的清廷专制
统治下,面对列强无力自保。幸而有知识份子的觉醒,尤以孙中山先生首倡革命,推翻满
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功绩最大;民国成立之后,历经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等纷扰,中
山先生仍坚定不移地发起护法运动,创建中国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终于在他身后由广
州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完成中国统一。
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建国方略》等政治纲
领,影响中国至深。他的一生为革命事业奔走,是凝聚海内外华人社会的精神导师,也是
今日两岸人民共同敬重和推崇之伟大革命家,中华民国尊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
,即便对岸的中国共产党亦尊为“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贡献无雍置疑。
有关中山先生国父尊号的授与,以及在推动中国近代革命与民主进程上的贡献与评价
,国人早有定论。即使近年伟人崇拜不兴,社会翻案之风盛行,然而各界对于国父擘画全
局的卓知先见,知难行易精神的景仰,依然难以动摇。以下将就本馆馆藏史料,结合相关
研究讨论、出版品与网络消息,为解答民众投书质疑,提供意见参考,兹答复如下:
一、有关国父尊号的出现、习用与定制
中山先生于民国13年11月自广州北上,筹备召开国民会议,然而年底已感身体不适,隔年
3月12日终于病逝。在先生逝世不久后,社会各界出于对先生一生从事革命志业的景仰,
尊称为“国父”,并逐渐成为民间的通称。最早在报刊上称孙中山为“国父”,是卢绍稷
在孙中山逝世当日所撰写的〈东西两国父〉一文,文中说:“孙先生为三民主义而斗。四
十年如一日,几死者十余次,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氏有过之而无不及,理
所当然应为国父”;3月31日在《国民日报》要闻与《民国日报》社论中皆已尊称“国父
”(详附图一);各界送来的挽联悼词中,也有好
些尊称孙中山为“国父”,如《民国周刊》同仁的挽联:“国父云亡,白叟黄童齐下泪;
邦人多难,凄风惨雨浩伤情”。
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先生任命的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
巨型素花横额,当中大书“国父”二字,唁电挽幛亦皆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
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而当时台湾同胞尽管在日本的统治下,但亦非常感念中山先生
,纷纷举行追悼会,台湾民报亦尊称孙中山为“国民之父”(详附图二)。
中山先生去世后,蒋中正继志述业,领导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的统一。国民
政府以孙中山为最高的精神领袖,以三民主义为立国的指导原则,并告祭总理灵位,兴建
中山陵以为国家大典必告之太庙。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成为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
中国国民党与国民革命军也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
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国父,由国民政府通过法令,全国一体
遵行。
为永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继承其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领衔,石瑛
等12人在国民党五届中央全会上联名提案,请中央通令全国各省市,此后尊称孙中山为“
中华民国国父”。原案全文如下:
总理立承先启后救国救民之大志,领导国民革命、兴中华、建民国、改革五千年专制政体
为共和国家,解放全民不自由之束缚,复兴民族,跻中华民国在国际上有自由平等地位,
吾人追念总理缔造民国艰难,全国同胞应没齿不忘总理之伟功大德,拟请中央通令各省市
,此后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以表崇敬,而示不谖。仅特列举数项名称于左:
总理诞辰、总理忌辰、总理遗嘱、总理遗像、总理遗教、总理年谱、总理陵墓、总理故乡
以上列举各项名称,应首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六字,其余简称,则敬用“国父”二字,
仅此提案,当否?伏乞公决。
提案人:林森、石瑛、张知本、戴愧生、姚大海、丁超五、蒋作宾、李敬斋、李次温、李
绮庵、赵棣华、萧忠贞。
民国29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一致通过,尊称总理为中
华民国国父,以表崇敬(详附图三)。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
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
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同年
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一、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
;二、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三、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
此之后,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历史上确立了“国父”的地位(详附图四)。
【附图一】 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的新闻报导已尊称“国父”。
资料来源:国史馆总统副总统文物馆“总统与宣誓”展版。
【附图二】 《台湾民报》对于孙中山先生忌年追悼大会的报导。
资料来源:国史馆总统副总统文物馆“总统与宣誓”展版。
【附图三】
资料来源:“中央第一四三次常会决议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民国29年3月21日)
,〈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案〉,《国民政府档案》,国史馆藏,入藏登录号:001000
002183A,影像档号:001016500001006a-07a。
【附图四】
资料来源:“国民政府训令”(民国29年4月1日),〈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案〉,《
国民政府档案》,国史馆藏,入藏登录号:001000002183A,影像档号:001016500001014
a-16a。
二、有关国父尊号的讨论与质疑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国父”尊称,虽然大众早已习以为常,然而社会至今仍有部分不同意
见,在此一并厘清缘由。早在1940年代,“国父”之名刚开始以法令推行于世,但在当时
也并非得到所有人都认可。1948年在海外侨界,曾有人投书于纽约华文媒体《中美周报》
,质疑孙中山的国父地位:“(吴)敬敷先生……先生屡称孙文为国父,弟殊不解。我知
美国称华盛顿为国父,系因其无子,国人哀之,故称他为父,为开国先锋也。但孙文已有
子有孙,何以亦称他为国父?若曰他是开国元勋,弟知武昌起义时,他仍在海外演说,要
打倒满清。若先生必曰他是元勋,敢问法国之开国元勋,法国人亦称他为国父乎?以先生
之大才,何患不能行其道,何必与国民党暗送秋波?愚直之言,幸祈见谅!读者关泽启。
”该刊主编吴敬敷回应道:“泰西各邦,凡有大功于国家而为人民所敬爱感戴者,尊称之
为‘国父’。美国人称华盛顿为‘国父’,正所以表示‘敬爱感戴’,并非‘哀其无子’
。吾人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只是表示‘敬爱感戴’而已,绝非对国民党暗送秋波,
因孙中山先生并非国民党所私有,而其对国家之功绩,则史家早有公论也。”
尔后共产党袭卷大陆,国民党退守台湾,虽然国共隔海对峙半世纪,然而对于孙中山
先生坚持革命路线,在两岸都得到极高评价。直到后冷战时期百家思想争鸣,社会流行翻
案文章,台湾本土势力提出“建国”论述,重新检讨“国父”定位;21世纪之后,大陆学
界也开始出现对孙中山的负面评价,甚至为台湾部分人士援引,反孙中山的思潮正方兴未
艾。
自2001年,香港《明报月刊》6月号及10月号制作《重评近代史》专题和《辛亥革命
九十年──再论孙中山》特辑,广州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在该刊7月号发表〈对于孙中山
史迹的质疑-护法运动与法治的历史经验〉一文,引发了一场对于孙中山历史地位评价问
题的争论,在香港有作家容若的〈也谈孙中山之五大罪-评袁伟时关于护法的“翻案”文
章〉(《明报月刊》2001年10月号),在台湾则有《传记文学》2002年3月与4月号两期(
第478-479期)刊出胡志伟〈多无据偏多写语不惊人死不休-诬蔑孙中山先生“五大罪状
”是指桑骂槐〉一文,对袁伟时的文章作出反驳。
  袁伟时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所以没走向民主,孙中山应负很大责任。后来袁世凯专
权,孙中山不是通过寻求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解决,走宪政民主之路,而是发动“二
次革命”,并把国民党改造成帮会式的组织,所有中央委员会的决议,孙中山都有最后否
决权,走的完全是独裁之路。他的意见为中国流亡海外的异议人士曹长青所援引,2006年
2月3日在台北的《自由时报》刊出〈孙中山不是国父〉,认为:孙中山在台湾,被不少人
称为“国父”,那是国民党长期洗脑、垄断历史的后遗症;未来中国也不会把孙中山视为
“国父”。不仅因孙中山和国民党的独裁历史,当中国不把满清作为外来政权,那么逻辑
上就不存在“国父”之说。
袁伟时又接续该一论述,在香港发行的《阳光时务》周刊第4期(2011年10月6
日)专题“丫革命:辛亥百年,革命尚未成功”刊出专访〈是谁毁了辛亥革命〉,直接点
明“孙文头上的帽子,有不少A货。……另一顶更大的假帽子是‘国父’。这就涉及他的
历史定位了。”他指出,1911年孙文一直在北美筹款,远离革命活动的中心,谈到武昌起
义,明显与孙中山没有多大关系。孙文和国民党没有完成从革命组织向民主政党的转化,
没有把健全民主、法治作为首要任务,错误地发动“二次革命”,让袁世凯找到借口,使
国会停止运作;发动历时五年的“护法战争”,对国家发展了无建树;发动北伐战争,结
果建了一个专制的党国体制。他说,美国也有称国父的。但这是民间的评价,而且说的是
一些人,即所谓建国诸父;不像中国自古以来就奉专制帝王为神,写入法律,动用暴力,
动员暴民,誓死捍卫。
袁伟时对孙中山的负面论述,也对台湾的网络社群有所影响。于台湾最大的BBS批踢踢实
业坊担任历史讨论群组的“架空历史板”板主的网络作家蓝弋丰,最近有关清末民初历史
的发表作品里,可以看到不少相关论点,如〈橡皮推翻了满清〉、〈国庆日应该是3月1日
〉、〈清末民初的革命“烈士”们〉、〈袁世凯与孙文之谁偷了大总统〉等部落格作品(
以上详见http://plamc.pixnet.net/blog/category/1540269所列各篇),并结集修订出
版了《橡皮推翻了满清》(台北:秀威资讯,2012年12月)一书,今年初获得金鼎奖,是
出版市场的畅销书,对台湾本地许多读者的近代历史观念影响很大。他对孙文评价极为低
劣,认为他历次发动革命都告失败,只是在海外用拼拼凑凑的学说宣传募款,对武昌首义
既未参与也不知情,只是赶回国内收割成果,当选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取位不正,所以才
会限期“还给”袁世凯;反而是袁世凯在清末便主导整个中国近代化,有具体的治国理念
,为南北谈判议和双方众望之所归,就任民国大总统实为当之无愧。
就“国父”一词来说,蓝弋丰认为,“看完本书(《橡皮推翻了满清》),我们可以说促
成满清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偏偏就是没有孙文在内,如何能称之为推翻满清、创立中华民
国的‘国父’呢?……所以‘国父孙中山革命十一次最后成功’这句话真是无处不与史实
相反,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页397-399)这样的翻案文章,以新奇有趣的笔调嘲历
史的荒谬,又加上引用海内外学者来背书,看在厌倦教科书内容的年轻学子眼中,既不能
重新体认革命年代的先烈精神,亦无法在沈重的历史档案里发掘真相,遂形成一股不辨是
非的风潮,在人云亦云中将孙中山先生的贡献一笔抹煞。
在学界好新说以立异的风气之下,孙中山的革命地位不断受质疑,甚至引述当时的小
道消息,认为他是宋教仁案和程璧光案两件暗杀疑云的背后主使者,又与日本私下签立“
中日盟约”,以作为日本侵华的张本,被描绘成出卖同志、借刀杀人的大阴谋家和大卖国
贼,欲竭力毁坏其建国地位。时至今日,在辛亥百年之后,史家面对中华民国建国史的各
种新说,实有必要立正去邪,重新追索过往史迹,复加以同情的理解,抚今追昔,还原历
史的本来面貌。
三、重新审视孙中山对中华民国的贡献与评价
我们回归历史,探讨辛亥革命成功与民国建立的历程,或许可以还原孙中山在革命建国的
地位,重新检视其贡献。不可否认的是,清末的革命团体普遍只有松散的组织,多数革命
起义事实上并非直接由孙中山所领导,部分是由黄兴与其共同筹划与统帅;而孙中山在坚
持革命救中国的政治生涯中,也曾因路线问题引起同志猜疑,造成革命阵营分裂,如同盟
会时代之章太炎、陶成章即领衔反对孙中山;中华革命党时期则有黄兴、李烈钧、柏文蔚
、谭人凤、陈炯明等人不愿加入服从领导。此外,孙中山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或许
并未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贡献,而必须独尊其功。然而,就当时事实而论,孙中山在倡
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
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在武昌首义中,他作为精神领袖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在海外知名的史学家唐德刚教授的名著《晚清七十年》的〈从“企台”到“总统”〉
章节里,他根据口述访谈的材料,提出“武昌起义时孙文在美国丹佛打工”这一说法,认
为当时孙文穷困潦倒,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城的一家中餐馆打工做“企台”:
据一些私人记述,中山此时日常生活都很难维持。武昌起义期间,他正在科罗拉多州典华
城(Denver,亦译但维尔或敦复)一家卢姓唐餐馆中打工,当‘企?’(粤语茶房)。…
…一天他正手捧餐盘自厨房出来为客人上茶时,忽然有一同事向他大叫一声说:老孙,你
有份‘电报’。说著,那同事便把那份来电丢到‘老孙’的餐盘中去。中山拆阅来电,不
禁喜出望外。
证明孙中山与武昌起义的发动毫无关联,只是顺势接收成果。这种说法为孙中山在海外时
生活之困顿,提供一个“跑堂”的形象,完全与国内的革命情势无涉,在得知武昌首义成
功的一刻,似乎苦尽甘来,可谓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然而此一说法,在新史料的出现后,已证明只是街谈巷议,不足为信。海外民主人士封从
德在美国发现孙文在武昌起义当天的一封亲笔信,可以纠正这一流行的错误认知(网址
: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2/sunyaxian.htm)。就在武昌起义发动的十
月十日,孙文在犹他州盐湖城边一个小城市Ogden的一家名叫Marion的旅店内,用旅店的
信签给美洲同盟总会会长李是男写信,提到不久前(8月30日)他应黄兴要求,让洪门筹
饷局电汇至香港的一万港币并不够,希望再筹足一万寄去。根据这封信,武昌起义时孙文
并不在丹佛,而是在犹他州的Ogden;当时孙文正忙于四处演说筹集革命资金,且卓有成
效,既无闲心也无必要在中餐馆打工做“企台”。根据孙中山自己的说法(《孙文学说》
第八章〈有志竟成〉),其实在辛亥革命爆发10多天前,他就收到黄兴要求汇款电报,当
时有些迟疑是否需立刻回复,后直到辛亥革命爆发隔日,在报上才晓得革命军占据武昌。
再由著名学者蒋梦麟的名著《西潮》,第十章〈美国华埠〉里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印证孙
中山对于国内革命形势的演变与武昌起义即将发动的消息,并非一无所知:
1911年10月8日,大概晚上8点钟左右,孙先生穿着一件深色的大衣和一顶常礼帽,到了《
大同日报》的编辑部。他似乎很快乐,但是很镇静。他平静地告诉我们,据他从某方面得
到的消息,一切似乎很顺利,计划在武汉起义的一群人已经完成布署,随时可以采取行动
。两天以后,消息传至旧金山,武昌已经爆发革命了。这就是辛亥年十月十日的武汉革命
,接着满清政府被推翻,这天也成为中华民国的国庆日。
可见得以“武昌起义时孙文在美国丹佛打工”来作为“孙文对辛亥革命的成功没有直接关
系因此贡献不大”这种说法的根据,是靠不住的。这样的推理导致了很多人的误解,构成
对历史的扭曲与误读。至于革命爆发之后,孙中山周游在海外各国之间的情形,也是为革
命事业所奔走:
时予本可由太平洋潜回,则二十余日可到上海,亲与革命之战,以快生平。乃以此时吾当
尽力于革命事业者,不在疆埸之上,而在樽俎之间,所得效力为更大也。故决意先从外交
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后回国。……道过圣路易城时,购报读之,则有“武昌革命军
为奉孙逸仙命令而起者,拟建共和国体,其首任总统当属之孙逸仙”云云。予得此报,于
途中格外慎密,避却一切报馆访员,盖恶虚声而图实际也。……(《孙文学说》第八章〈
有志竟成〉)
孙中山并未立刻归国,反而远赴欧洲,主要是为了运用他在伦敦被难后的国外声望,对英
美德法四国政府与银行团要求拒绝贷款给满清政府,并且支持中国革命,同时也是担心列
强不能理解中国革命,如同在义和团与太平天国时期干预中国内战,与满清军队联手攻击
革命军,导致革命失败。
流亡海外的中国近代史学家辛灏年,撰有〈谁背离了辛亥革命〉一文,详细剖析孙中
山在武昌起义的历史地位(http://www.ntdtv.com/xtr/b5/2011/04/22/atext521460.htm
l):
第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武昌起义是由武昌的“共进会”和“文学社”共同发动的。姑且
不说这两个团体和他们的负责人与中国同盟会不可切割的关系,单说共进会的军事部部长
原名叫做孙葆仁,为了发动革命和起义,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孙武”,把自己的字改成
“遥仙”。为什么?因为,孙中山名“孙文”,字“逸仙”。然后,满武昌到处都传说著
,正在准备的新军起义,就是孙文的弟弟孙武领导的。这一来,青年学生和新军里的革命
党们立即振奋起来,纷纷要求参加起义和革命。孙葆仁改名孙武以后,就有大约1500个新
军战士参加了革命党。后来,辛亥革命先驱张难先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说过这样的话:
“在当时的中国,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孙中山的形象。许多青年人甚至想跑到海外去追寻他
,去跟着他革命。”因为孙中山这个名字,就意味着“革命”,一个要“推翻专制、创建
共和”的革命。如此,请大家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究竟跟孙中山有没有关系?
第二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武昌起义的发动者们曾经因为制造炸弹的关系,一下子暴露了
。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位元烈士当天被抓,被砍了头。但他们三个人在赴义之前共
同喊出的口号是:“孙中山万岁!未死同志万岁!”如此,孙中山先生跟武昌起义——辛
亥革命当真没有关系吗?
第三个例子,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孙中山在哪里?在美国。美国的一家英文报纸画了一
幅大漫画。孙中山先生左腿站在美国的海岸上,右腿跨上了中国的海岸,上面写着“孙大
总统”四个字。是美国报纸登的。我们黄花岗杂志曾经发表过这幅铅笔画。可是,当国内
打电报打给他,要请他回来当总统的时候,他做了两个决定。一个决定就是把这封电报塞
在口袋里,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国内要请他回去当总统。这好像是小事一桩,可是不那么容
易做到,特别是今天在海外的那些朋友们。第二个决定,就是他反而决定不马上回国。他
到哪里去了?他从美国到英国,想绕道去跟一家
家西方政府谈,谈什么?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支持中国的革命。希望“四国银行团”能够贷
款给中国未来的革命政府,而不要贷款给那个行将毙命的满清王朝,以便他们负隅顽抗。
历史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孙中山先生说动“四国银行团”,不要贷款给满清,满清的军队
还要有一通打。因为武昌起义一爆发,清廷就命令袁世凯派他的北洋军队到武昌打了三个
月的革命军。虽然,“四国银行团”也不支持中国的革命,也不支持由辛亥革命创建的“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但是,他真的就没有贷款给满清王朝。这是满清垮台的又一个重要
原因,也是袁世凯敢于背叛清廷、能够逼退“孤儿寡母”(隆裕皇太后和小溥仪皇帝)的
重要国际因素。所以说,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的努力和作为,难道与辛亥革命没有关
系吗?现在有几个“自由派和改良派”的朋友,动不动就说“真正消灭满清王朝的是袁世
凯,不是孙中山。”这可是大错特错了!袁世凯的事情,我在后面会说。
第四个例子,在我讲了上面这三个例子以后,我想在座的朋友,只要凭以公心,就能感觉
到辛亥革命怎么可能跟孙中山没有关系?他的革命思想,他的革命奋斗,他那失败的十次
革命起义,他在海外华侨中的革命影响,他对国内青年的革命感染力和凝聚力,他在人民
追求民主奋斗中身体力行的那一切,怎么可能跟辛亥革命没有关系?没有他长达十六年艰
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就有辛亥革命了吗?没有他的中国同盟会战士们在武汉的策划、组织
和牺牲,就能够有武昌起义吗?没有他已经在全中国人民中所形成的革命领袖形象和革命
领袖地位,就能选举他担任临时大总统了吗?何况,由各省军政府联合会举办的这个临时
大总统选举,其中该有多少是已经权利到手的地方改良派人士?甚至大多数代表都与同盟
会没有什么关系。还不是因为孙中山的革命声望太高!所谓众望所归。这一切只能说明,
辛亥革命跟他太有关系了,所以,他们才会、也才不得不选他做“共和国的开国总统”!
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讲述“辛亥革命之后的孙中山—到底有没有背离辛亥革命的
原则和使命”了。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成功的贡献,以宏观视野和新事证来分析,可避免陷入武昌起义民国首
功与孙中山无涉的迷思。同样的,袁世凯在当时地位是否稳固,可能也受到今日学者的过
度夸大,不然不会有民国成立之后的北京兵变,与袁世凯拒绝南下就职大总统的事例。孙
中山接受各省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然而为了消弭兵祸、兼顾北方
局势和中国的统一,愿意放弃总统职位,在服从临时约法的前提下,交由临时参议院议决
,由袁世凯继任大总统。此种胸襟与袁世凯废除国会自命终身总统,日后还鼓动筹安会上
演封禅劝进的帝制复辟闹剧,何尝无异于天壤之别。
  有研究称二次大战结束之后,驻日美军总部官员在东京霞关外务省绝密外交文书中,
发现了一封大正四年(1915年)3月14日孙中山给日本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的密函(
日文),附有“盟约案”十一条,并有“孙文”签名,该密函记载着与日本向袁世凯提出
的“二十一条”极为相似的内容,因而有学者认为孙中山先生也是个卖国贼。然而近年来
的研究证实了该文书纯属伪造,凭这项证据来论断,更是对孙先山的诬蔑。经美国、日本
和中国专家笔迹与孙中山签名方式考证,其“孙文”签名为他人手笔。就连日本《产经新
闻》连载之《蒋总统秘录》,更是对此信之真实性提出四项质疑。同时,所谓的十五条“
密约”据考证,这个“密约”所刊载时间为1915年4月,是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时期,
倘若真有此事,孙中山提出抗议,则会被日本以违反约定而受到反驳。但事实上,孙中山
当时提出严正地抗议,日本方面未能有一语反击,且孙中山对袁世凯以此为交换条件,实
现其帝制野心,看得清楚,怎么会在此签订超过二十一条内容的对外约定?而且这个“密
约”,既未有原件出现,又未见日本方面的协议当事者是谁,根本是无需评论的。
  孙中山毕生为革命事业奔走,至死犹呼喊著:“革命、奋斗、救中国”,如此的时代
伟人,怎能任人颠倒是非,将孙中山说成窃国大盗,而以袁世凯为建国的实力派,甚至欲
变更“国父”尊号呢?可见得史事的正确认识,犹须建立在史德与史观的价值判准上。作
为中华民国历史的诠释者与捍卫者,国史馆责无旁贷,并已制作发行《鼎革之际:辛亥革
命与中华民国的诞生》与《民主路上的中华民国》等纪录片,协助历史真相的还原与历史
知识的推广。希望借由对于“国父”一词尊称,授予孙中山的种种事实原由,作上述各说
的辨驳澄清,可以厘清世人的疑惑,重建对于国史的真实认知。
作者: dan310546 (00)   2015-02-07 17:29:00
要圆一个谎 需要...
作者: pp1877 (低调之神)   2015-02-07 17:30:00
再说一个谎...
作者: LearnLong (学长)   2015-02-07 17:32:00
你重po不用把原本的删掉吗??
作者: Leo4891 (Leo)   2015-02-07 17:33:00
结论: 国父是KMT捧出来的
作者: agwolf11 (蠢蛆蛆)   2015-02-07 17:35:00
你去找蒋中正谈啊
作者: tonyd (天生平凡)   2015-02-07 17:36:00
其实国父这个词是民国14年大家都在抢老K正统权时 蒋介石
作者: Cityfrighten (中二鲁叔)   2015-02-07 17:36:00
为何银行团不贷款?
作者: hipab (嗨趴)   2015-02-07 17:37:00
可能就看上那几点无私的表现尊封 不过五权也太乌托邦了点
作者: medama ( )   2015-02-07 17:43:00
推 孙文确实没有这么伟大 但做过的贡献也不需要抹灭
作者: www5566 (微笑)   2015-02-07 17:52:00
说到底 不就是被硬捧的 还是没回黄兴那段呀
作者: Ghad (mayasvi)   2015-02-07 17:59:00
结论:KMT中常会通过,就自动变成国家规定. 党 >>>>>>>国
作者: grandwar   2015-02-07 18:04:00
支那那边文章看久了好处是挑一整篇文中的政宣段落很容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