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札记/马来人字典里 没有“义”这字
http://udn.com/news/story/6809/690895
2015-02-06 04:20:44 联合报 曼谷记者 林以君
马来西亚华人说,马来人不讲“义”气。乍听,会一楞。
马来西亚有一群华人用了近卅年的时间,借由翻译华、马文学作品拉近华人与马来人的距
离。近十五年他们开始把“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及“三国演义”翻成马来
文版。翻译之难,在于如何用另一种语言当支撑,翻过一座座文化差异的山头,还能够不
失原意。
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在漫天字海中翻找“三国演义”的最佳诠释方法。“译创会
”会长吴恒灿说,“桃园三结义”对华人很重要,因为华人讲义气,“马来人就是少了这
一点,少有感恩想法”。三国人物以关云长(关公)最能贴切诠释“义”,关羽“义薄云
天”的忠义形象更深植在华人心中。翻译三国演义,如果“义”字翻不到位,这怎么行。
吴恒灿和参与翻译的学者所能找到最接近“义”的马来文是“Setia ”,勉强接近的华文
是“效忠”。“Setia”范围很大,对国家、朋友、师长、夫妻到伊斯兰教的“阿拉”,都
可以用“Setia”,却与华人所认知的“义”还有距离。
马来人没有“义气”的概念,但绝非不知感恩,而是因宗教信仰,每年“归零”,施与受
之间自有应对。
大部分马来人信伊斯兰教,“开斋节”如华人过农历新年,开斋节后朋友间的好事、坏事
都“一笔勾销”,“你原谅我,我也原谅你”。感激归感激,“所有你帮过我的事,我都
向阿拉交待过了”,这些事“不会放在头脑里”。
马来文和华文对同一件事的解释本就不同,例如,马来文形容见识不足的人,就如同趴在
椰壳下的青蛙,以为天空就只有椰壳那么大而已,这就是“井底之蛙”。不懂文化差异的
华商曾抱怨,不讲义气算什么?马来人尊敬朋友,但要他们用华人印象中的“忠义”、“
义气”对待人,不太可能。
翻译不难,最难“翻”的是文化障碍,马来文没有“义”、“义气”,就是文化差异,不
是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