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angdy (蒙古人)》之铭言:
: 除了像那块什么石板,那个....罗塞塔石碑
: 可以希腊、埃及 三种语言对照之外,
: 像甲骨文或是其他文字怎么破解的呢?
: 马雅有文字吗?
: 这些破解古代语文跟破译密码不一样
: 密码要找出一定规则,但是古代语文的文法与现在的不一定一样
: 甚至古代的语言可能不很成熟,所以语意表达有时会很精简,
: 就像我们在读文言文一样,文言文还算很成熟的语言了
: 加上资料残破不完整,那就更难破译了
: 有没有八挂呢?
在这里聊聊一下关于罗塞塔石碑的一些事。
在许多尝试解读这块石碑的学者中,有一位科学家是理工科的乡民都知道的人物,
他就是以双狭缝干涉实验将牛顿的微粒说打得溃不成军的英国物理学家
托马斯‧杨格(Thomas Young),1773.6.13~1829.5.10。
要称他为天才绝对不为过,他的贡献横跨了
1.材料科学:杨氏弹性系数;
2.物理学:光学(双狭缝干涉);
3.文学:解出古埃及文字;
4.商学:以人的致死风险去评估保险制度;
5.医学:提出近视的原理与矫正方法
另外,他也是科普教育的推手,让当时许多受到环境限制、无法接受教育的平民
得以体验学习知识的喜悦。
小时后就是神童的他,非常喜欢读书,还不到十三岁,已能阅读希腊文、拉丁文、
希伯来文、意大利文与法文书籍。(乡民们在国中时懂得几种语言呢?)
有一天,小杨格跟着姨妈到去伦敦逛逛,在一间大书店的橱窗前,他停下脚步。
因为里面摆了一本印刷非常精美、用拉丁文写的古书。杨格一看那本古书,就balabala
地念了出来,经过的行人都停下来围观,窃窃私语,甚至有些人勉强撑起笑容说:
“快笑,以免人家说听看不懂 哈哈哈哈”,在场的没有人相信这位小屁孩子会读
那本书。
书店的老板觉得奇怪,怎么店门口聚集了那么多人,他出来了一看大吃一惊:有没有
搞错啊?想要看免钱的?让老子来会会他!
于是他对小杨格说:“yo~小朋yo~如果你能把~这一页~以英语译出~这本书~
就送给你yo~yoyo。”小杨格抬起头看了老板一眼,接着就大声地用英文,而且连前后
的几页,都立刻译出。当场被打脸的老板只好含着泪将这本书送给了小杨格。
16岁时,杨格前往剑桥大学当旁听生。那时他染上肺炎,独自一个躺在学校宿舍
地下室里。还好,上帝仍眷顾他,一位医生恰巧经过宿舍,听到传来咳嗽声,好奇地
循着声音一路来到他的房间。房门一打开,杨格“垂死病中惊坐起,悲问客从何处来”,
原以为自己要被带去上帝那,最后是被送去医院。
杨格在病中有感于自己知道很多知识,却不知道保护自己生命的知识。病愈之后,
他决定转念医学,并在一七九九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他认为:“医学的知识虽然
重要,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执业赚钱,不仅是人生的浪费,也是对上帝的亏欠。”
同年,他在伦敦开了一家非常特别的医院。
“这家医院的医生是科学家,所以看病不给药。”杨格写下这个slogan放在医院门口,
他认为许多的疾病诊治重点并不在于给药与否,而是在于矫正病人的生活习惯。这在
当时这可说是一个创举,因为医药分离与药剂师制度的建立都是在十九世纪以后的事。
此外,杨格也为看诊的病人开设医药保健课程,持续了十多年。这个班级的学生来自
各个行业,有家庭主妇、文学家、码头苦力、军人、马戏团小丑、街头画家、菜市场
鱼贩,还有流浪汉和监狱中受刑的犯人。
在十八世纪以前,各位乡民要是患有散光与近视的话,no glasses no life,你的人生
就到此为止。因为在当时根本没有任何治疗方法,别说是工作,连日常生活都会有
问题。作为一名贴近民生的好医生,杨格抓了抓脑袋,想了想,拍了天灵盖大喊一声,
哇X,天佑尔公呐!立马跑去牛肉摊向老板买了一袋牛眼睛!
杨格解剖了这些牛眼,并类比人的眼睛,发现近视是角膜曲度的改变,使得进入眼睛
的光线不能落在视网膜上,因此他在眼镜之前加上透镜矫正,这样就可以看得清楚了。
为此,杨格用一片双曲度的玻璃,放在病人眼睛前面,使光线能落在视网膜上,这个
矫正玻璃后来称为“眼镜”。
因此,杨格在医学史上被称为“视觉生理学之父”,也因这个研究被选为英国皇家
科学院的会员,并且担任“皇家协会”自然哲学系的教授。
1800年,杨格在诊所里进行光波动实验,并在《哲学会志》上发表了〈声音与光的实验〉
(Experiments on sound and light),继而在1801年又发表〈光与色的理论〉
(On the theory of light and colors)。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杨格提到,
让光通过二个狭缝,结果会产生光暗相间的平行条纹, 这是科学史上非常著名的
“双狭缝实验”(double-silt experiment)。
1803年,他继续发表〈以实验证明光绕射的通则〉(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general law of the interference of light),对光的波动有更清楚的阐述。
不过,当时是牛顿的微粒说占上风的时代,杨格的波动说一发表,瞬间掀起激烈的
争辩,怎么会有人敢提出与牛顿不同的看法?杨格的答辩除了更多的实验结果之外,
又加上一句:“贡桌上待久了 ,自以为是佛祖X!”,sorry,是“因为我学了物理
以后,就没有学到世故。”
之后,他公开向牛顿提出挑战。
晚上追追追现场。
启楷: 今天爆出了对于光的本质的争论,牛顿的微粒说似乎站不住脚?
杨大哥你怎么看?
杨格: 先说结论
牛顿先生你累了吗?我在十年前看过你那篇关于光粒子论的论文,你说光是由微小
粒子组成,是直线传播,可以解释折射与反射,还预测了光速在水中会比空气中
来的快?那你来解释干涉现象呀!不行嘛...
你这样说是瓦伦达效应啊 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
我不认为这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因为现在大家都把你当成神来拜~
但是我也要在这里提醒你,棉被再怎么抖都有灰尘
昨天我和一位你的朋友吃饭 我不说是谁 (摇手)
他明白跟我说 他和惠更斯都是支持波动说
你要好自为之
今天XX时报头版写的 (拿出报纸)
这些支持粒子说的人 讥笑我是荒唐和不合逻辑
牛顿先生 我敬慕你的大名 但是我并不因此而认为你万无一失的。
我引用释加摩尼的一句话 向天吐痰 痰一定会打到自己脸上
海水退潮时 就知道谁没穿裤子了
牛顿先生 我遗憾地看到你也会弄错,
你的权威有时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进步!
(看镜头 结束)
然而,这个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就这样被缺乏科学讨论气氛的守旧的
舆论压制了近20年。
杨格并没有向权威低头,而是为此撰写了一篇论文,不过论文无处发表,只好印成
小册子,据说发行后只印出了一本。
1810年杨格遇到了一位人生胜利组的年青人布鲁姆(Henry Brougham, 1778~1868)。
他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法律系,本来是个花花公子,还带着一位富家女私奔到法国。
后来他在法国得到天启,嗯...咳咳...听到福音受洗成为基督徒,一改前非。之后
他投入政坛,推动废除奴隶制度,还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当时由于杨格在皇家科学院的工作与物理研究上的热衷,使他愈来愈没时间与病人聊天
,医院的生意每况愈下。二年后,杨格濒临破产,医院也面临关闭,他只好到银行
申请贷款。
这一天,杨格本来要与布鲁姆谈医院贷款的事,两人愈说愈投机,谈到贫民教育,
双方更是滔滔不绝。讲到最后,两人不仅成为朋友,还决定成立一所大学(就是日后
著名的“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为想唸书又没有钱的孩子提供接受
高等教育的机会。
此外,他们还组织一个“有用知识推广协会”(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y),秉持着三个推动科普教育的原则:
第一、学生要选择一个狭小的领域进行专精研究前,最好先有广泛的知识做基础;
第二、高等科学的研究成果是科普教育的好材料;
第三、教育不是一时的,而是要长期持续地推动;
基于这个原则,杨格将最新的知识印成小册,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学生与劳工。
“这些书如果只卖出一本怎么办?”杨格担心地问。
“只卖一本我也出版!”布鲁姆态度坚决地回答。
是的,“好书即使只卖一本,也是值得的。”就是这个协会的口号
这个协会对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学童,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逐渐也为欧美其他国家所仿
效。一八○七年,杨格更在这些小册上发表后来非常著名的“杨氏弹性系数”(Young's
elastic modulus)。
他首先定义弹性是物体受力后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继而提出材料若要安全使用,
所承受的力量必须在弹性范围内,如果超越弹性的范围,物质就会变形甚至断裂破坏。
此外,不同于“虎克弹簧”,杨格认为物体的受力不只受到重量的影响,也受到冲撞速度
的影响,他是科学史上首先提出“动能”(kinetic energy)的人,并定义为质量乘以速
度的平方。
最后谈谈罗塞塔石碑之事。
这块石碑是在1799年,由拿破仑军队一位小兵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罗西塔的一个水道
底部挖出。长约一百六十公分,宽约七十五公分,上面刻有三种文字:
1.古埃及的象形文(类似木乃伊上刻的文字);
2.蝌蚪文,是古埃及民间通用的文字;
3.希腊文。
只是当时没有一个埃及人能够读得懂石碑上的象形文与蝌蚪文。
后来英国军队打败了法国,连夜把它运回大英博物馆。同样地,许多学者专家也看不出
个所以然。
后来有人找来杨格:“你也懂语文?”
杨格:“略懂,略懂。”
“你哪里来的自信?”
“自信,来自我的专业。”
先前提过,杨格在年幼时就能解读很多种语文,自然而然地就被请来破解这块石碑。
解谜的步骤在此就不再赘述,最后杨格译出了蝌蚪文,并解出象形文的二百个字母。
原来石碑上刻的是公元前二一九年埃及法老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的公告内容,
因为是法老王公告,所以用古象形文并附上蝌蚪文放在各集会场所好让百姓可以看懂。
但有一片是放在雅典,所以又刻上希腊文。
1819年,杨格担任了《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第五版的主编。
他秉持着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去编辑,使得这套百科全书的资料非常精确。
杨格最后死于心脏病,结束了他多姿多采的一生。据说,来参加他葬礼的人,各个
阶层的人都有,其中一群人还是戴着近视眼镜哩!
以上,
参考书籍
1.科学发展2002年2月,350期
2.科学五千年
3.科学大师发现的起点
4.Wikipedia
5.物理双月刊(卅一卷三期) 2009 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