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种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就全盘否定高雄的存在价值的文章,
我看了真的很心寒。如果台湾沦落到一种国民自己都“米兰人放弃拿坡里”的心态,
那台湾想要谈立足世界,岂不是空思妄想?
好,抱怨的话说完了,现在来讲讲正题。高雄基本的优势是什么?
我最近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海军要巴著基隆港和高雄港的码头不放手?”
因为我当兵的时候是海军舰艇兵,对于这个问题多少有些体验,
这问题看似与货运无关,但从这问题继续切入,
就会发现原来高雄港的优势是如此重要。
海军之所以会一直想要基隆港和高雄港的码头,
而不是只龟在苏澳港和左营港,这是有技术上的原因的。
理由主要有二:水深问题,与防台部署问题。
在左营当过舰艇兵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虽然左营是台湾第一大军港,
但有一种舰只进不来左营港,就是台湾海军目前吃水最深的基隆(纪德)级。
左营港整体的水深大概只有十米,靠近舰指部那边的小港码头约只有五到十米。
而纪德级大概可以吃水吃到将近十米,这使得左营港的水深捉襟见肘。
同理,安平港与大鹏湾也不可能在无疏浚的状态下,提供十米以上的水深。
(安平港主航道的水深约只有八米)
所以你去高雄玩的时候,会看到旗津码头上面停著两艘纪德级。
这是因为整个台湾西南部沿岸,就只有一个高雄港能提供这样的水深。
虽然高雄港一港口附近大约只有十到十一米的水深,
已无法应付如货柜船等大型货运的需要,但军用与客运用还是绰绰有余的。
(目前世界最大邮轮的海洋绿洲号大约吃到9.6 米,
世界各国海军舰艇除了航母或补给舰以外,大多吃不到十米)
再来,很多在左营当过舰艇兵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经验,
就是在防台的时候,有些舰艇还要从左营紧急移泊到高雄港里面,
苏澳大多数的舰只要移到基隆港,而马公港更是要整个清空,这是为什么?
这要从船只的防台作业讲起。船只防台,首先要尽可能地加大吃水深度,
道理很简单,吃水愈深,露在水面上的受风面愈小,才不会晃来晃去撞断桅杆。
第二,最好能停在沙洲内部,丘陵背面,利用自然地形阻挡狂风与巨浪。
是以,一个优良的避风港,除了要有水深以外,
最好还能有大型陆地与外海的巨浪隔开,然后港边有丘陵帮忙挡风。
左营是个天然潟湖,有一道百米宽的沙洲隔开里外,海浪的问题不大;
但缺乏天然丘陵,所以台风来了,有些大型船只(像武夷、大AP、中和级),
为求谨慎起见还是要从左营拉出去高雄港。
苏澳的情形更惨,苏澳基本上是个开阔的港湾,要跟外海巨浪阻隔,
只靠特一、特二码头那道防波堤实在不够,只好拉到基隆港避风。
俗话说“欺山莫欺水”,跟海洋相关的事情,很多还是得吃自然条件。
台湾避风条件最好的是基隆港,岩岸水深,又有外木山丘陵挡风,
其次是高雄,一港口的水深够用,旗津是天然防波堤,寿山和旗后山也形成天然屏障。
台中港有水深,但地形开阔,更因为海峡效应有很大的潮差,基本不太适合避风。
而与外国例子比较,世界三大良港之一的香港,有着整个港岛作为天然的防波堤。
为什么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要租借香港开埠?要力促打狗通商?
为什么日本人还没登陆台湾,牡丹社事件期间就对打狗港馋涎欲滴?
从海军的例子讲了这么多,我们不难发现,至少就整个台湾的范围来看,
高雄港的优势是无可取代的。就算我们说人定胜天,想把安平港疏浚出来,
要知道港口疏浚的工程非常浩大,没有个千亿预算,是很难有所成效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人类工程能力还无法人定胜天的年代里,
天然良港是非常吸引人的。至今犹然。
高雄港就是靠着这天然优势起家的。和台中、安平相比,海象条件更好,
跟基隆相比,联外交通条件更佳。就整个台湾的范围来看,还没有港口比得上高雄。
而我们的一部份的国民竟然能大言不惭“放弃高雄”的论调,
这真的让我很寒心。高雄的产业生态不是没有问题,但摆烂不解决绝对不是选项。
我们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国家国土规划政策是否失衡?
中央、地方多头马车的港口治理是否无效率?
新人工港与旧港口的再造,是否能赶得上当前的海运趋势?
如果你真的有认真想过这些问题,再来说“放弃高雄”,我还可以理解。
我不能原谅的是,那种把高雄的崛起当做“历史错误”来批评,
然后一笔勾销高雄人近百年来投入的心血,否定高雄在转型上所做的努力。
城市的角色可以改变,产业可以转型,原有的产业生态系可以找出路。
一个以良港、重工业大城起家的城市,其优势不会是永远的,
但总应该要寻求利用旧有的经济能量,来促进城市角色的转变。
例如说,高雄港一港口水深只有11米左右,几十年以前泊散装货轮绰绰有余,
现在十万吨级的货柜轮就没办法了。但我们可以释出码头基地,
作为邮轮母港使用。我们可以释出以前的工业遗迹,成为市民可亲的文艺基地。
加工出口区模式衰落了,但土地可以释出来作为软件园区,
过去倚赖硬件生产的加工厂,可以视自己的强项转型成软件产业。
过去被大工厂圈出来的土地,今天可以释出来重新规划成CBD 。
这些在高雄都是现在式,而高雄人正在努力让它变成一个正向循环。
就拿美国当例子,匹兹堡老早就已不是世界钢铁首都,
但美国人,难道会说“算了,匹兹堡就摆着烂吧”吗?
宾州人会说“算了,我们顾好费城就好,匹兹堡就放弃吧”吗?
就是因为不放弃转型,才会有今天生医、软件、金融、精机为主力的匹兹堡。
是的,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放弃。
你知道吗?台湾之所以会濒临亡国,不是因为外在势力的威胁,
而是因为这种内在的党争,还有得不到就放弃的失败主义。
※ 引述《shun01 (老胡做13年,青沼瞬活14年)》之铭言:
: ※ [本文转录自 HatePolitics 看板 #1KMyBJSF ]
: 作者: shun01 (小业魔青沼瞬) 看板: HatePolitics
: 标题: [讨论] 高雄的兴起其实是历史的错误
: 时间: Fri Nov 7 02:49:48 2014
: 高雄,其存在是基于高雄港,一个取代安平港做为台湾南部主要港口的港口
: (实际上如果透过后天建设,安平港要做为南部大港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可能基于腹地的考量,殖民者选择了高雄)
: 不过真要谈其兴起,恐怕跟1930年代殖民者的布局有关
: 1930年代,正是日本亟欲将中国和东南亚都纳入其主导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时代
: 高雄,正是日本人计画用来经略东南亚的买办城市
: 也就是说,其实所谓的亚太营运中心之论,早在日本殖民时代就有了,虽然那本质是邪恶的帝国主义
: (不过随着后来的日本战败,最后取得这个地位的是香港)
: 不过要把中国和东南亚都纳入其主导的大东亚共荣圈总得先打一仗,于是高雄变成了日军进攻东南亚时军事工业的前锋
: 台湾制铝业,水泥业,钢铁业,石化业,化工业的始祖都在此时诞生在高雄,尤其是海军第六燃料厂-后来五轻的前身
: 真要说起来为何高雄会成为工业城市恐怕得说是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的遗毒
: 战后,日本的野望失败,台湾脱离殖民,是谓光复
: 高雄依旧扮演着中南部物资进出口的主要角色
: 被国家当成战利品的前日资工厂负责进口替代的角色,反正当时的人口不是那么的多,人们的物欲也少,高雄的环境基本上还负荷的了产量
: 此时南部开始出口香蕉,洋菇,芦笋,凤梨等热带农产品赚取外汇
: 1966年,加工出口区倚仗着高雄港的交通之利在高雄设立,是高雄高速成长,跟其他城市拉开差距,奠定其难以撼动的第二大城地位的关键
: 由于加工出口区的轻工业对于水的需求量也不是太大,所以问题倒也还没到来
: 之后进入了第二次进口替代的时代,台湾开始大规模发展重工业,而无论是石化工业,钢铁工业还是造船工业,都在高雄
: 台湾的经济起飞,高雄的确居功厥伟
: 然而无论是石化业还是钢铁业,都是高耗水的产业,根本不适合在冬夏雨量差异大的南部来发展(别跟我说盖水库,高屏溪的淤积速度比黄河还可怕)
: 可惜当时的主政者只看见了高雄良港的优势和高雄战利品工厂和加工出口区的聚集经济优势
: 压根忘了高雄先天在气候和水资源上的劣势
: 虽说良港难寻,但兴筑新港口总比做北水南调的工程容易
: 总之,区位优势的不齐全,是后来高雄发展受限以致于停滞甚至衰退的原因
: 然而高雄又被迫放弃了抽换产业结构解决区位问题的机会
: 1990年代,当时的台湾有意发展成亚太营运中心,而高雄-一个在1930年代就以亚太营运中心做为目标的城市自然是应该把握这机会大力发展国际运筹产业取代区位有所冲突的重工业和被劳动成本压垮的轻工业
: 不过因为台湾之父大搞戒急用忍,最后亚太营运中心的宝座被香港,上海,新加坡给抢了
: 总之,高雄在失去1990年代的转型机会后,二级产业面临区位不齐全和环保意识高涨的问题,连续留高雄都是个问题了更别说是扩张提供新的工作机会
: 所以虽然平均薪资高于台中,但年轻人依旧往中北部甚至是台南跑,因为纵然有高薪的工作,也不太释出缺来给年轻人
: 至于三级产业在缺乏二级产业所带来就业者消费和企业辅助经营需求下自然也走向萎缩
: 文创和观光虽是近年极力发展的目标,然而前者受制于高雄的消费力增长不足甚至是下降而难以发展,后者虽可克服高雄在地消费力不足的问题,然而高雄的景点又仍不足以吸引足够的外地观光客(除非开放设赌场,不过一来会遇到民意反对,二来是恐怕也拼不过澳门,新加坡或是济州岛)
: 而亚洲新湾区基本上其目标是放眼在将高雄打造成亚洲营运中心-问题是都已经有上海香港新加坡了,还要你高雄干吗?(虽然香港有腹地不足的问题)
: 所以在短期内东亚地区估计是没有新的营运中心诞生可能下,亚洲新湾区也必然走向失败
: 行笔至此,我只能说以高雄的现况,算的上是病入膏肓,药石罔效了
: (有人说如果发展汽车业的话或许有机会把高雄拉起来,问题是我不认为汽车制造业在台湾能够做大)
: 只能说当年日本人的野心,造就了高雄的兴起,却没想到高雄的优劣势确是如此的冲突
: 或许让这个帝国主义的错误慢慢的繁华落尽,便是唯一的解方了
: 附带一提,我认为石化业最适合的地点是台湾的西北角,也就是观音大潭一带
: 因为在这边,季风的风向跟台湾岛刚好相切,所以臭不可闻的废气不会被吹到本岛的其他地方)
: 然后北部全年有雨也有利于高耗水的石化业发展
: 当初王永庆的六轻选址有四个选项,苏澳,观音,麦寮和布袋
: 但是因为只有麦寮无人抗争,于是便选了麦寮,而非风向和水源均最优的观音
: 但到了后来,六轻依旧为水源所苦,扩建亦因水源问题所阻
: 该说当时的中央政府笨到不会强力镇压观音那边的抗争吗?
: (ps:后来的国光石化会取消,其实白海豚跟溼地是其次,最主要还是因为水源不足)
: 如果当初把所有重工业都摆在桃园台地的沿海,电子业都摆在桃园台地跟新竹,台北盆地负责做桃竹工业地带的高级中地
: 然后首都,大企业总部和早年的加工出口业都摆在高雄一带
: 至于中部则依旧做精密机械,运动用品,光学等需要稳定天候才做的了的东西
: 不知道会不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