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假性公平
探究资本与共产主义的存在目的,
其实两者希望履行的最终的目的即为:
“资源管理”
在有限的资源底下,进行最大资源应用。
两者最大的差异,其实只是差别在于,
资本主义信仰,相对多数的个体自由意志。
共产主义信仰,相对少数的个体独裁意志。
少数的独裁意识,在实践与履行,应该比较容易被理解。
然而,多数自由意志的代价,
即为必须付出更多的个体意志间的交流及互动成本,
但是其实简单来说,这样的成本换句话来说,就是:
“资讯交流成本”
想想,这样的成本在过去尚未“资讯化”的社会,
的确,可能会成为实际履行的一大障碍之一。
但,在现今的这个资讯化的世界,
这些资讯交流成本问题,应该已解决了不少?
所以理智上比起过去的现实条件,
我们其实更加具备往大量资讯量及交流量的制度框架发展?
在资本主义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将资源以单一数值量化货物及劳动价值,
进而达到资源间的方便交流,然而这个数值即为现今在熟悉不过的概念:
“法定货币”
至于为什么要履行这样的制度,
其实在这背后存在着个体意志,
企图想要在每一次的价值交流中(商品交易、消费行为)
追求一种“假性公平”的意象。
为什么说是假性公平?
因为现今我们所熟悉“法定货币”概念,
实质上并不是真正公平的机制。
为什么?
其实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端倪,
1.法定,形容词,以法律定义及规范
2.货币,名词,用以进行货物间价值计算并交流的媒介
问题明显不会在于货币,
问题应该就是会出现在“法定”这个意象
因为“法定”的主体通常是人,
也就是“法定货币”这样的概念,
他从名字上就摆明了告诉你说,他是可以被“操控”的概念。
然而这是多么让人讶异的矛盾?
也就是说,我们使用来交换货物或劳动价值的媒介,
随时都有可能被什么“意志”作调整?
这样还公平吗?
所以其实使用货币做货物或劳动价值交流的过程,
其实只是人在追求一种“假性公平”的自我催眠,他根本不公平阿。
并且这样的机制还利用了“数学”这样的方法,
让履行价值交流的个体,
进行数字上计算与统计,
借由这个好像名为:
数学的理性方法,
偷渡著“以货币交流价值,也是理性公平的致命意象?”
然而这里我们必须清楚的认知到,
货币是货币,数学是数学,他们终究是两者差异性极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