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除了自我学习之外,环境也是个很大的因素之一
我大学联考时的英文成绩是8X分,当时有全国前1000名
念大学的时候,也啃了很多原文书
在医院工作的时候,念的书和读的paper也几乎都是英文
英文的接触几乎是没有中断过(虽然是越来越偏了)
不过前阵子跟同事去逛台中勤美
在诚品碰到一位外国人跑来跟我们问路
对于外国人讲的内容我大概只听懂一半不到吧
但是我的同事跟外国人对谈起来却能机哩瓜拉的对话起来
在旁边的我实在是相当惊讶
真的要比大学联考的英文成绩,她的分数大概连我的一半都没有吧
她要报英文paper时,还得找我帮她翻译内容才行
但是这次事件让我发现,应该是她来教我英文才对吧
为什么她的英文听说能力胜我一大截?
因为她是台北人,生活的环境比较容易接触到英文
在她的环境里,常接触到外国人,因此还蛮习惯这种外语沟通模式
反之,我除了英文课之外,大概只有看HBO的时候才有在听英文吧
不然就是老师要求我们去听空中美语的时候才会去听英文
当然,我对英文的学习就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工作需要而以
学习的热诚不足,努力不够,这才是英文听说能力低落的主因
但是我的同事对英文学习的热诚和努力会比我高吗?
我想应该没有,只是因为她生长的环境造就了她英文的听说能力
就像南部孩子的台语能力普遍比北部好
这其实也只是环境因素造成,跟南部人是不是努力学台语无关
纯粹就只是环境上的差异造成语言能力上的差异
其实我是赞成将英文听说纳入考试成绩的
人性是懒惰的,只有压力才能强迫人去学习
只有读写的英文实在太诡异了
像我现在就常觉得当初念的英文到底是什么鬼东西
不过仓促上路一定会让人诟病的
个人认为先提高对英文听说教育投资的资源会比较好
当然,这笔投资所需要的资源是很巨大的
一个老师对全班40几位学生教英文听说绝对是很可笑的方法
真的要教起英文听说,一个老师能教的学生最多不超过10个
所以需要投入的师资其实是相当大的
除此之外,一周只上个一两堂也是不够的,这也势必压缩到其他课程的时数
国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
要牺牲掉那个课程也是很值得去讨论和研究的
如果教育部真的能为英文听说付出那么多的资源
我相信这是可以克服城乡的英文环境差距
大家获得的学习资源差不多(要完全平等就太苛求了)
这时候再来谈列入英听成绩才比较适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