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被评为贝多分的历史科系不得不讲一下
多少人都把历史认为只要贝多分就好
结果就是上了大学 会发现还在用贝多分这套
却没有思辩能力 深度讨论 收集资料
把资料做汇整 整理出数千字的报告
一大堆新生适应不良 因为绝大数读历史系的人
并不是从小就常常去碰历史书籍 去做思维训练
(这点要从小就跟社会科、历史老师混熟
他们就会刻意开导对历史有兴趣者的思维能力 一般学生要求他们考好即可)
最起码我们系上根本是把作报告当吃饭
一些其他系来我们这些选修课程的 被一堆报告弄得超烦
而且别再相信啥大学生作报告都复制贴上了
当大家的资料都很类似 教授要看的就是你如何消化
同样的书籍 同样的OPEN BOOK 有些人就是写得洋洋洒洒
有些人就是写得七零八落 作那种数千字的报告也是差不多
如果从小就重视申论题训练 我相信那些新生再一开始不会这样痛苦
我们系上就一直在讲说 现在各种收集史料的管道比以前多太多
所以是要背 但背的是核心的观念
而不是说真的在死背书 即使是真的很喜欢背书考试的人
也都会公认 要背也是把重点被下来
甚至是把核心观念给搞懂 接下来很多东西背下来就轻松
甚至用想的就想通了
挺多就是一些人名、学派这个名词不能搞混
但系上根本是一大堆报告 作报告甚至搞论文
有些名词你就真的无意中就背起来了 想忘还忘不掉
所以为啥背多分被批判 就是太过偏重了
背的目的是啥 是应用、专业训练的一环
历史系还特别重视妳找寻资料的能力 甚至是找寻脉络的能力
资料这么多 妳要判断出哪些是你用得上的
哪些你可以消化之后 整理到你得报告、申论题 甚至小论文、毕业论文里面
当然啦 有些高手会说
只要够聪明的人 自然可以在不断背诵之中发现这些概念
懂得去做整理 自己就懂得去做出上述那些应用资料的能力
但我必须说 大量阅读 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那些效果
为啥有些人讨厌背 就是因为跟大量阅读和其它活动的时间会牴触
所以要背 就真的只能挑真正非得死背下来不可的东西背
但我真的很讨厌强制每个人都要越背越多 这违反教育的意义
教育不是量产化 而是要投资得有意义
量产化的时代结束了 投资得有意义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