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观点:连胜文能赢的成分与选民成分大不同
国民党台北市长候选人连胜文民调自被提名以来,一直落后无党籍的柯文哲,立法院院长
乐观评估:‘连胜文能赢的成分太高了’,主要论述重点依旧是蓝绿基本盘,加上国民党
基层组织动员的能力。当然王金平发言主要是拉抬一路下滑的连胜文选情,但台北市选民
成分就如同王院长眼中的能赢成分吗?
1992年台湾身份证取消省籍改出生地,那一年领取身份证今年满35岁,35岁以下公民数占
整体选民约30%。而在人口零成长下,每四年新增新公民数约10%,而每四年减少的公民数
也约近10%,所以一加一减每四年公民数成份变动约20%,三届下来整体公民数的内容有高
达60%的成份差异。
35岁以下选民,是网络乡民PTT成长的一代,资讯取得透过网络改变过去喂养式新闻,例
如陈为廷在立法院呛蒋伟宁一事,PTT与实体媒体观点出现南辕北辙,这族群人口数越来
越多,正是让传统媒体逐渐走下坡的原因。
1990年国大选总统出现主流对抗非主流,非主流出走筹组新党,1996年首度民选李登辉打
出本土政权对抗外来政权,2000年宋楚瑜出走,为团结宋楚瑜与连战出现泛蓝,对立面就
是泛绿,台湾进入首度政党轮替也掀开蓝绿对抗的年代,2004年是蓝绿对抗的高峰点,
2004年之后蓝绿成为族群动员的图腾,2008年马英九主打台湾让台湾并非是民进党的独享
专利,蓝绿对抗虽逐渐下降,但依旧盘旋台湾上空挥之不去的噩梦。2012年蔡英文提出三
中(中小企业、中下阶层、中南部)以阶级动员替代族群动员,并没有成功。2013社运、
2014学运是挑战马政府执政下,低薪、高物价、高房价、青年失业率等问题,阶级问题十
分突出。假如柯文哲胜出只能代表解构蓝绿问题而不是建构。
台北市阶级问题已经超越蓝绿,柯文哲以无党籍军公教背景参选,国民党连胜文权贵标签
无法拆除,更加凸显对立。从历史的脉络可见蓝绿逐渐走下坡,而国民党正逆势操作蓝绿
对抗,激化蓝绿对立,从传统媒体式微与网络新媒体兴起,连胜文选择站在逐渐走下坡的
传媒这面砸大钱买广告,传统组织动员,今年更是国民党几大家族与资深议员交棒给家族
其他亲人接棒,在低知名度下自顾不暇。
王金平院长以十五年前的蓝绿结构分析今日选情,来诠释民调落后15%-20%依然能赢的成
份太高。忽视这六年来台湾社群FB的人口增加,忽略这二年来的社会各种运动的影响力,
轻视年轻人已经累积改变现状的力量(人口数)。看来王金平认为连胜文胜选的成份与民调
中的成份果然大大不同。
*作者为未来事件交易所执行长、台湾自由选举观察协会(TANFREL)秘书长、亚洲自由民
主选举观察组织 (ANFREL)国际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