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流浪老师 不再流浪?
【联合报╱本报记者张锦弘】
廿年前,教育部开放广设大学师培科系,未料少子化快速来袭,师资市场很快供过于求;
加上体质差的私校面临倒闭潮,薪水及研究费打折再打折;导致每年有四万名流浪老师宁
愿到处奔波考公立学校,也不愿到私校当“次等”老师、招生机器。
要解决流浪老师的问题,除了减少供给面,紧缩师培人数;更要创造需求面,一方面减少
公立学校的代理代课老师、增聘正式教师,推动小班制;更要改善私校体质,让更多合格
老师愿意待在私校,才能有效解决流浪老师的问题。
尤其流浪老师的问题底下,暗藏台湾教育资源分配公私立不均的失衡现象,更不容忽视。
以高职为例,长期以来,私校收较多弱势生,学生付较高学费,却普遍接受较差的教育,
不但硬件设备不足,也因老师的待遇、劳动条件差,好的人才不愿久留,导致很多私立高
职合格老师比率低,变成恶性循环,弱势学生更弱势。
教育部今年推动十二年国教,最应优先推动的,其实是高中职均优质化,拉近公私校差距
,可惜免学费政策占去太多经费,教育部对均优质化的投入有限。
虽然教育部已明令私校老师本薪应比照公校,也修法让私校老师退休可享公保年金,但唯
有彻底改善私校体质,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让流浪老师不再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