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天下杂志
2014-09-30
2.完整新闻标题/内文:
受够了!香港中产爆出走潮
2014-09-30悀U杂志57期 贺桂芬
收入高不成、低不就的香港中产阶级,眼看香港已变了样,房价物价飞涨,生活品质令人难以忍受,纷纷选择出走寻找第二个家乡。
台湾,成为他们眼中的幸福港湾。
新北市土城裕民路,静巷公寓二楼,娇小的陈玉香正在缝制小钱包,比她高出三十公分的先生潘煜熹,也手巧地帮着塞棉花。
两人都三十一岁,分别毕业自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电子计算机工程系。来台湾之前,两人都是法资捷运工程公司泰雷兹(Thales)的工程师,是高薪、工作稳定的典型中产阶级。
但在香港,他们却是所谓的“夹心阶级”:收入高得没资格租政府公屋,又低得买不起一坪超过三百万台币的私屋。他们是香港只发展房地产、旅游业和金融业的典型受害者。
两人原来都跟父母住,一家三、四口的房子,分别只有十一、十三坪,一百八十几公分的潘煜熹,房间摆了小学生型的小号单人床和小桌子后,就只剩半人宽的走道,走路得侧着身。他人高,脚要露在外面才睡得下。
两人也曾搬出来住,十一坪租金要台币三万一千元,“才三、四年,现在听说涨到一万四港币(台币五万六)。”两人才租了一年多,屋主就换了两次,可见香港房地产火热的程度。
“我们不想待在香港,除了上班下班,没有地方可去,到处都人挤人,”陈玉香说。
两人因为潘煜熹外派,住在杜拜三年。
在杜拜,陈玉香没上班,闲著无聊,开始照着几本DIY书,缝制手工钱包、手机袋,并试着在网络上卖,没想到大受欢迎,忙到圣诞节晚上两人没时间共进耶诞晚餐,以外送披萨草草打发。
找寻能安居乐业的第二家乡
他们有四十八个国家顾客,六成来自美国,在杜拜时,一个月已经做到四、五千美元。
“我们就想,这似乎是一个可以让我们脱离随捷运工程不断迁徙、又可以维生的生意,”陈玉香说。但杜拜开公司要本地人持股一半以上,行不通,“而且杜拜不接受移民,宗教也不同。”
两人还考虑过新加坡、中国大陆,前者因为生活成本高,后者呢?“不自由,脸书和很多网站都被封锁,空气脏,吃东西也不安心,”潘煜熹摇头。
为什么不回土亲人亲的香港?“香港生活品质愈来愈差,而且钱要很多才能有像样一点的生活品质,我们做这个赚不到快钱,五年都亏钱要怎么生活?”陈玉香说。
住杜拜期间,两人每年回港一次,“周一到五非尖峰时间,地铁都挤得不得了,店面也都不一样了,”陈玉香看了一眼在旁频频点头的潘煜熹,“只要是游客喜欢的东西,都要排队很久。”
“很夸张喔,本来只有我们本地人知道的小熊饼干,我们排了两个多小时,”潘煜熹接腔,“而且东西都变贵了,吃饭比杜拜还贵。”
“我们愈来愈认定,如果有选择,一定不留在香港,”陈玉香说。
手作公仔钱包必须找一个地方长期安顿下来。当时网络上已经有不少人在讨论移民台湾,但没有人真正办过。“我自己来跑,开公司加办居留证,四十天就OK了,比想像中简单,”潘煜熹说。
去年六月来台,一切顺利,作品还在诚品上了架,单价八百到一千台币,一个月一百多件的销售量,忙得必须再雇一名帮手。
新北市土城四十坪大的公寓,淡色原木地板,客厅摆满两人的作品。十坪大的卧室,两人很满意,过得很舒适。
来台湾的决定正确吗?“愈来愈觉得很正确,”两人对看一眼,潘煜熹说,“亏五年都没问题,可以安心地慢慢做。”
两人现在已经变成有意移民台湾的香港人咨询的对象,“一个月总有两、三个来问,都是三十几、四十岁的人,在香港都有不错的工作,还有一个家里很有钱喔,”陈玉香说。
香港中产出走全球
中产出逃的例子,俯拾皆是。
“我的朋友有移民澳洲、新加坡,连德国都有,”金融业者许子轩说。
根据港府统计,光是今年第一季,香港就有三千九百多名公民外移。“九七那一波是老一辈,他们对共产党都有不好的记忆,很恐惧,现在是年轻一辈的中产阶级移民,”媒体人罗英光说。
“我的朋友就要到宜兰开民宿,”到台湾念过书的梁淑贤,已经办了台湾身分证。
“我的朋友也办退休要到台湾开餐厅,”一样是媒体人的吴翠屏接腔,“不自由毋宁死。我外公以前在顺德是地主,最后被枪毙,死前还跪玻璃,我妈妈才逃到香港。我很热爱香港,但是我现在只想离开。”
“香港人很现实,有钱赚就好,但是现在连赚钱都成问题,”罗英光说,“有钱人去欧美,对其他人来说,台湾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香港这两年流行谈论移民台湾,就连月薪高达四、五十万台币的大学教授,也有人实际行动。
五十五岁的中大传播学院教援马伟杰,也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准备一、两年之内“跟香港说再见。”
他从两年前开始,遍访垦丁、宜兰、台南,最后决定落脚台南。
“想走,是因为受够了,”他说,香港政府应该思索“移台潮”背后的原因,否则将有更多人像他一样决定离开,一去不回。
“很多人问我想不想走?移民台湾怎么办理?我笑答,只有他们这种有才有财的人才走得了,”政治评论家陈竞新说。
其实,他也已经入籍台湾。
3.新闻连结: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