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中央社
2.完整新闻标题/内文:
中华民国远征军 盟军反攻主力
中央社 – 2014年8月27日 下午2:48
(中央社记者罗广仁台北27日电)中华民国在二次大战组远征军前往印缅与盟军并肩作战
抗日,保障后勤补给通路顺畅。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整训驻印军,奠下反攻缅北基础
,密支那灭日军主力,打通滇缅公路。
二次大战后期,中华民国在日军包围下,从东北到西南完全被阻断,仅剩滇缅公路一条国
际运输线,国军当时力保滇缅公路通畅,为保证武器物资外援不致中断。
就整个战略态势而言,英国在缅甸、印度等殖民地需要中华民国军事协助下,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朱浤源指出,中华民国在美国支援下,组成远征军进入滇缅,与同盟
国并肩作战。
根据朱浤源为孙立人所作口述历史指出,1936年筑成的滇缅公路是支援中国的重要交通动
脉,但通车不久,英国与日本达成协定封锁公路,1940年日本入侵越南,威胁马来西亚、
新加坡和缅甸等英国殖民地,英国才转变态度,于10月间开放滇缅公路,并酝酿中英军事
同盟。
1941年春,英国与中华民国政府组成“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军
事考察。几经协商,同年12月23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
盟。
1942年初日军第15军4个师团分两路进攻缅甸,其中一路在仰光登陆,循滇缅公路攻击英
军,英军节节败退,接受美国建议向中华民国求援。中国远征军在3月正式成军,在缅甸
与英军并肩作战,展开第一次中印缅作战。远征军以罗卓英为第1路司令,杜聿明为副司
令,指挥杜聿明第5军、甘丽初第6军与张珍第66军进入缅境。
根据当时同盟国规定,远征军属中国战区,军事委员长蒋介石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参谋
长为美国史迪威将军,远征军所有军需补给,由美国供应。
1942年4月孙立人将军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一
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
当时担任中国远征军曼德勒卫戌司令的孙立人将军亲自指挥新38师113团1121名官兵,星
夜驰援仁安羌救援被困英军。113团在团长刘放吾上校带领下,以夜战、近战、劈刺格斗
战、射必准确弹无虚发等战法与日军激战,不但歼灭1400名日军,解7000多名英军被困之
围,还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史称“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一役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1000余名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
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蒋介石特颁四等云麾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
孙立人“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也授予孙立人“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
得此勋章的外籍将领。
不过,英军在仁安羌战役后,决定撤守缅甸,孙立人奉命掩护盟军撤退。由于日军强力反
攻,远征军决定从缅甸撤退,杜聿明执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命令,从野人
山撤回云南,但孙立人认为野人山不可行,决定转往印度。
孙立人在口述历史中曾指出,新38师在撤退时属于殿后角色,他思考后觉得易受日军伏击
,才毅然决然往西撤往印度,可是,当时阵前抗命是唯一死刑。
朱浤源说,16年前曾访问时任孙立人部队的警卫排长,这名警卫排长目睹孙立人与杜聿明
为撤退路线争执,孙立人用无线电直接联络蒋介石,取得蒋介石同意后才撤往印度。
远征军也自此后分成两路,前往印度的孙立人部队,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简
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军队退至中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部
队,到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
转往印度的驻印军,包含孙立人的新38师等部队在内,在美国于兰伽设立的训练中心进行
美式训练,配备美式装备,奠下第二次中印缅作战胜利基础。
史迪威在第一次缅甸作战失败后决心反攻,因此向蒋介石提出兰伽整训计画,希望以兰伽
受训的部队为种子建立中国新军30个师。孙立人的新38师是第一个进驻兰伽的中国军队,
当时的国府党政要员宋子文、参谋总长何应钦和兵工署长俞大维都亲自赴兰伽视导新军整
训的状况。
1943年10月,驻印军展开第二次中印缅作战,此次反攻最重要战役就是1944年攻克密支那
,成功拔除日军在缅甸的重要据点,但也造成国军死伤惨重,损失数个师的兵力。
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整编成新一军与新六军,孙立人担任新一军中将军长,率部连续攻
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
通了滇缅公路。随后,孙立人在3月指挥新一军各师团继续猛进,连续攻占腊戍等地,消
灭日军在缅甸主力部队,结束第二次中印缅作战。阻断日本西进与轴心国串联,奠定二次
大战胜基。1030827
3.新闻连结:
4.备注:中央社放这标题,还以为国军去帮忙打伊斯兰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