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来源:中时电子报
2.完整新闻标题/内文
自印名片 乞丐记者出没活动讨礼
“您好!我是XXX报记者,前来采访请问有相关资料吗?”台湾一天可能有数十场活动和
记者会,不时可见大批媒体采访,主办单位为感谢采访,多会准备相关礼品答谢,然殊不
知有些人却利用此机会,自印名片,专跑记者会要礼品、吃东西;另有人是印名片专跑车
展或资讯展,找媒体好位专拍辣妹。
不需职业证照的记者
在科技盛行、人手一机的年代,只要抢得先机,人人都是记者?在台湾,记者这个行业,
并不需要念所谓大众传播科系,如文笔、采访技能好,或另有其他专业都可踏入记者这行
业;另记者不如医师、律师等要考专门执照与认证,在台湾坊间就出现不少记者圈明知的
恶习。
何谓“乞丐记者”
新歌发表会、产品上市、祭典活动展开等,台湾每天大大小小记者会、活动不下数十场,
主办单位为吸引媒体采访,多会准备新闻稿和礼品,并在活动场合备上茶点以答谢采访媒
体,或许因如此,在记者会时,不时可看见一些拿着较不知名媒体机构的名片,声称是记
者,要向主办单位索取新闻稿和礼品,因太常出没各场合,私底下其被公关界称为“乞丐
记者”。
据办过多场记者会的公关同仁透露,这些人似乎是一个群体,他们出入各记者会场合时,
多会携带大型相机,然后手持名片,向主办单位索取资料,然其重点非“新闻稿”,而是
附带的“相关礼品”。
有公关曾透露,曾有次主办单位的礼品不足,告知这些“记者”礼品已索取完,还被他们
痛批,“不尊重我们这些公民记者!我们是来帮你们写新闻稿的,怎么没送东西!”之后
公关拨打其提供名片上的电话,却发现是“空号”,而其提供的网址也是一个简单的“个
人部落格”。
而这些“奇怪的记者群”,似乎都有管道得知各记者会的地点、时间,他们会相互聚集于
记者会,手持各场合得来的礼品,热烈讨论赠品与今天茶点是否好吃,似乎跑记者会就是
他们的正职。
专拍辣妹的“奇怪记者”
除“专门讨礼”记者外,另有些人是专门跑资讯展、车展,他们也是持着“不知名媒体的
名片”,然后取得主办单位提供的“媒体专区”,以最好的角度拍摄辣妹。然事后主办单
位查证其名片,却发现这些所谓的媒体公司都是不存在的。
防制“奇怪记者”有密招
事实上,常举办活动的公关公司都深知这个问题,但碍于“来者是客”,不愿破坏活动气
氛,对于这些“奇怪记者”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数十年记者会的资深公关黄
小姐就透露,虽这些“奇怪记者”防不慎防,但多年来她们也有一套机制,用来遏止此种
恶习。
一、准备两种以上礼品:因得知有特定记者其目的非采访,仅是拿礼品。然主办单位提供
礼品碍于经费也是有限。故公关公司多会建议,提供两种或多种礼品。一种是最简单的新
闻稿、光盘等相关资料;另一种则是附有相关礼品,如看到名片上是觉得有异的,可先给
新闻稿即可。
二、委婉查证、建立黑名单:公关公司在活动结束后,多会汇整本场次所获得名片做媒体
数据库整理。也可趁此时,依名片上所提供资料作相关查证,如上网查询其公司其网址、
拨打电话,如发现不妥,可将其列入黑名单里,作为下次办活动之参考。
三、持邀请卡才受理:某些重大记者会或活动,因有重要人士出席,为求安全,主办单位
多会事先以电话告知媒体,如媒体同意,主办单位再寄邀请卡、制作“入场相关证明”。
要进入该活动,需凭相关有效证件才能进出,借此防范不明人士出入。
收礼文化有利有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说遏止此恶习仍有撇步,然说穿了其根本还是在于传统的“
收礼文化”。送礼是表达一种感谢,然收礼如涉及工作、利害关系又是另一回事。特别是
记者这个行业,需和消息来源有所取舍。适当时间要保护消息来源,但当涉及利益时,记
者应捍卫其立场,勇于拒绝礼品,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报导。
如台湾部分媒体就严格规定,旗下记者不得收礼、拿红包;而目前某些市府机构办理记者
会时,也仅准备相关纸本新闻稿,不另行准备礼品。毕竟活动成功,在于此讯息是否能被
真实传播,而非那些“额外的礼品”所能影响的。
3.新闻连结:http://ppt.cc/auNM(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