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冰水桶的批判观察/朱家安

楼主: applp741 (土著)   2014-08-21 12:15:51
1.媒体来源:
联合新闻网
2.完整新闻标题/内文:
两天来浏览“冰桶挑战”的各式消息,对于这个善意发起的连锁慈善活动,我却逐渐有些
违和感。
就结果而言,这是成功的行销和慈善活动。根据翟本乔,这个活动的惯例捐款对象,美国
渐冻人协会“去年约募到2900万美金,用掉2600万,其中7%是行政费用,14%是用在办募
款活动上”。
有些人基于对台湾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批评该协会乱花钱。但我的看法是,慈善行政工作
者也应得充足报酬,而募款活动用掉14%花费是否有道理,则应视活动内容而定,毕竟,
就像一些人为“冰桶”提出的辩护那样:一个成功的慈善活动,除了在结果上能让弱势得
到帮助,就活动本身,也可能为参与者和捐献者带来正面意义。
然而,为什么我依然感到违和?以下我试图自我剖析。分析这种微妙的感觉来源,对我来
说是困难的事情,我的报告可能不准,仅供大家参考。
武断的道德压力
“冰桶”用类似连锁信的手法为特定个人带来道德压力,某些道德见解质疑这样做的正当
性:如果渐冻人需要帮助,那么,不管我有没有被点名,我帮助渐冻人的道德义务在程度
上都不应该有差别,不是吗?
然而,“冰桶”借由点名,让道德义务和道德压力之间出现了武断的落差。这有可能是令
我感到违和的原因之一,因为一般来说,人对于这种武断的落差是敏感的:想像一下,在
大庭广众底下,你被你的朋友公开指名去帮助一个受伤的陌生人,你并不特别有医疗专长
,而对方的伤势也不是你害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感觉自己确实本来就有义务要帮助他
,而你的朋友也强调“如果你不想,可以拒绝”,你通常也会觉得,这个“指名”的行为
,为你带来了多余压力。
强制扬善
就算不是在东方社会,人也常有“不扬己善”的习惯,我们觉得:若我做好事,却自己宣
扬,这似乎太过表现自己。然而,“冰桶”会获得热烈响应,我相信其中一个原因,是它
的设计让人能心安理得避开“不扬己善”:“我冲冰水,我上传,这不是爱现,只是遵循
有趣的规则。更何况,若我不点名,这份善意要如何延续下去?”
然而,这种设计也让我们难以辨别“冰桶”挑战者的动机。或许有人像鲨鱼闻到血一样为
了出名或洗白而参加,然而,我相信也有人虽然不想出风头,却真心为了延续这个对于渐
冻症患者有实质帮助的活动,而以真面目淋冰水上传。
有一种意见,认为我们不该质疑行善者的动机:即便人家不是真心的,好歹实质上帮助了
人,而你这个质疑者除了嘴炮,又做了些什么?
不过我认为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一件事:不管当事人的动机如何,目前的公开慈善行为实
质上可以有赎罪券的效果。在台湾,群众的情绪和集体发声带来的压力,甚至可能影响法
官审判。在这种情况下,若名人愿意,他确实可望在平常累积善人形象,来减轻有朝一日
作恶被揭穿时受到的责难,或者大家基于过去事件对他的仇视。我相信许多名人不屑做这
种事,但是在民主社会里,身为有实质影响力的大众,我们有责任时刻注意,避免自己被
操弄。
心态
“冰桶”在行销上带来正面噱头,也在执行上带来某些规例,这些规例并不成文,也没有
罚则,但别人可以从你是否遵守它们,来推测你参加活动的心态。
在当初,“冰桶”是为了让人“体会”渐冻人症状恶化的感觉,给定这个严肃的连结,执
行者最好避免做一些特定的事,例如泼完之后喊“送!凉内!”或者“下一个我指名林志
玲,希望她穿暴露一点”。如果在一个社会里许多人这样做,我们大概可以判断:他们可
能不是抱着了解并同理的心理准备来参加“冰桶”。
当然,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的付出通常依然会带来好结果:资助和传播。但我们如
能接受自己对“行为的结果”和“行为的动机”做出不同价值判断的可能性,这或许能让
我们更贴切地理解一些社会行为。
善行的思量
渐冻人很需要帮助,但是其他的重大疾病和罕见疾病也需要帮助。在当初,“淋冰水”是
基于“体验渐冻感”与渐冻症建立连结。然而这个噱头,和它“绑定”的病症之间不需要
有逻辑关系。渐冻症研究因此获得钜资,而其他病症的研究则无,在它们之间,几乎只是
运气之差。
事实上,后续发展,也证明了脱勾的可能:就算人们不了解这个梗,也不妨碍“冰桶”继
续连锁。这代表着,即便人们决定延续有意思的“冰桶”,他们也有选择的余地,在完成
活动后,将捐款投向渐冻症之外的医疗研究,或其他救助单位。
(● update:叶丙成写了一则笔记,说明“体会渐冻人的感觉”是以讹传讹,若这属实
,也进一步证成了上述论点。)
因此,当一群人共同获得了这样的选择机会,却依然共同维持传统做法,这显示的是他们
即便有良善动机依循前例行善,但其中多数恐怕没有想到要多花心力去思量如此行善的意
义及效用(这是台湾行善的惯性之一:有人不但买动物放生,还放生在完全错误的地方、
有人把硬币投入商店的透明捐献箱,却不知道收到钱的是反同的保守宗教团体。这类遗憾
,就是这种行善惯性的后果)。
当翟本乔捐献一百万,并且不指定只能用于渐冻症研究的时候,若你因此对他抱有敬意,
上面这一类考量,或许是其捐款数字之外的另一原因:善行值得尊敬,而存善心仔细思量
后的善行,则更值得尊敬。
噱头之后
这两天,冰水代替口水占据了道德的高点。然而,噱头需要运气,并且噱头会消失。我试
图分析自己心里对这个现象的感受,可能不太准确,或跟你大相歧异。但我相信透过这些
自省探究和讨论,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这些事件对我们而言的社会和道德意义。
3.
http://ppt.cc/2tUk
4.备注:
批评和批判是不同概念,此文章是批判
作者: dageegee (伪娘庭杰)   2014-08-21 12:21:00
啊好玩就好管那么多干嘛
作者: thindust (tough day)   2014-08-21 12:22:00
乡民要来问候他捐多少了
作者: vickhus (vickhus)   2014-08-21 12:27:00
作者: moke (一起走到未来 :D)   2014-08-21 12:30:00
台湾人能懂 就不会被媒体洗脑 投东亚第二贪腐党了对于台湾人 我看还是喂喂糖衣饲料 开开心心当百姓就行了
作者: MyohMy (我的天老爷呀!)   2014-08-21 12:30:00
赞成妳的论点,但,是批评还是批判,不是妳自己说的算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