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雄地区近百年文化变迁>>研讨会的论文集
0-5
六,经济以工商为主,靠打拼过活,不重视生活品质,有文化沙漠之讥
近百年来,高雄产业发展迅速,加上外来人口源源涌入,人口一在暴增,人民汗珠的累积
,创造今日高雄繁荣。尤其轮船带来财富,港口是繁荣的象征,韩战越战年代,美国第七
舰队运兵船和美国大兵,造就港口酒吧文化,异国文明竟又再度在高雄嚣张。又1966年12
月03日政府为了发展台湾经济,在南部得天独厚的良港大高雄港内填土造地,建立所谓的
中岛内的高雄加工区,吸引外来投资,建立劳力密集加工产业,使之以其产品扩展国际贸
易。由于外来需求大,1969年01月在楠梓又增设免税的楠梓加工出口区。高雄再度吸引周
边乡镇低廉的劳工,包含童工,女工前来打拼,一度高达九万余人,创造台湾就业机会和
及高度经济成长,甚至创造所谓的经济奇蹟。但为时不久,加工区劳力密集产业因环境变
迁,日趋式微,开始没落,造成五到六万周边乡镇前来高雄打拼的劳工不知去向,除期间
扩厂增建的公营事业曾一度大量吸收之外,大部分劳工走向夜生活的服务业,而造成高雄
很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高雄的拆船业及其相关的机电,机械,甚至金属工业等传统产业
亦随着由灿烂走向没落,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劳基法的实施及90年代新台币升值纷纷关
厂或出走海外。加以政府一向重北轻南,三到四十年前高雄靠着美军第七舰队及运兵船而
繁荣,这座城市粗鲁而俗气,几乎没有任何的艺文活动,高雄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高雄
人也无法在此地唸政治及法律,高雄被讥为文化沙漠,甚至到1996~1997 年高雄市大学生
以上人口只占总人口18%,比起全台湾的大学生以上人口占总人口之40%多,难怪被讥为文
化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