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莫拉克五年后(1)杉林大爱 农业无著 人

楼主: batatas (Ipomoea)   2014-08-08 21:33:04
1.媒体来源:
上下游新闻
2.完整新闻标题/内文:
莫拉克五年后(1)杉林大爱 农业无著 人口外流 居民:“安居不乐业”
莫拉克风灾发生届满五周年,伴随着推动灾后重建所制定的“莫拉克台风灾后重建特别条
例”将于8月29日画下句点,行政院莫拉克台风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也将解散,与灾后重
建的各项相关事务也将回归相关部会与各级政府单位接续办理。
相较官方单位以办喜事的心情细数过去重建成果,重建会执行长陈振川自豪莫拉克灾后重
建模式可以套用在高雄工安气爆事件的灾后复原,这些话听在重建区永久屋居民的耳里,
可说五味杂陈,心情复杂。
五年过去了,莫拉克灾后重建看似大功告成,灾害的记忆也逐渐被一般人淡忘,但重建区
居民的生活新挑战,未曾稍歇。为了了解灾后重建的现况,上下游新闻市集特别针对高雄
、屏东这两处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从居民的角度,进行追踪报导。(赞助本专题系列报导
计画,可至“weReport调查报导公众委制平台”进行了解)
“我们园区就业机会少,留不住年轻人,只剩老人与小孩‘安居’,丈夫都到外地打工,
妇女只能靠劳动部的培力就业计画领最低工资度日,期待一个完整的家是多么不容易,”
来自高雄六龟的妇人许秋香谈到迁入杉林慈济大爱园区永久屋的生活,不禁苦笑说道。
从省道台21线开车转进高雄市杉林区的慈济大爱园区,目光会先被一对身着蓝上衣、白长
裤的慈济志工搀扶灾民的塑像给吸引,大爱路两旁分隔岛散布著曾引发争议的“大爱石”
,石头上表彰慈济精神的字迹已见斑驳,似乎述说著风灾正逐渐被淡忘。
根据行政院莫拉克灾后重建会的介绍,杉林大爱园区是慈济基金会援建,灾后兴建速度最
快、安置户数最多的永久屋基地。基地不但邻近永龄有机农业园区,基地内国小、活动中
心、教堂、商业中心与原民文化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关照灾民居住、生活、就学、就业
、产业及文化传承等需求,是可以让世代发展的“彩虹永续社区”。
对比官方文件用字充满朝气与希望,入住杉林慈济大爱园区永久屋的居民可未必有相同感
受。
就业机会不足 人口外流严重
在管理委员会任职行政人员的妇女许秋香说,缺乏就业机会是这里最大的问题,无论在大
爱园区或是整个杉林区,工作机会难寻,青壮人口都被迫到外地打工就业,只剩下妇女、
老人家与小孩。所幸大爱国小与杉林国中临近园区,对家长来说,孩子就学还算方便。
目前园区里的工作,大多是靠劳动部的培力就业计画以劳基法最低基本工资水准提供就业
机会,参与人大多为妇女或年长者。如果培力计画补助结束,工作能否维持下去,也没有
人能说得准。
在地的社区报纸“拥报杉林”发行人傅水招,曾经为了大爱园区的公共事务要探询居民态
度,挨家挨户拜访并征询连署意愿。大爱园区共有1006户,她估算常住在园区里的住户,
大概只有七成左右,绝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家与小孩。
“园区内一条巷子大约有二十户,有年轻人常住的只有两户。年轻人待不住,连带影响小
朋友长大后也会离开,”本身也是居民的高雄市筑梦新故乡文化产业发展协会总干事李长
谕说,大部份年轻人都到外地工作,假日才会回来。
他担忧,园区无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孩子长大后也只能到外地工作定居。当人口外流
严重,久而久之,当初花大笔重建经费兴建的大爱国小将可能招不到学生面临废校危机,
园区变空城,永久屋也将沦为空壳子。“那当初花费的大笔善款,不就白白浪费了,”李
长谕说。
老家原本在甲仙的李长谕表示,像他这样留在大爱园区发展的年轻人算是凤毛麟角,因为
光靠劳动部培力就业计画补助的薪资水准,过得很艰困,还必须靠妻子出外上班的收入维
持家庭。他留在大爱园区,希望透过微型创业的方式,找寻让年轻人留下来的动力。
擅长农产品加工李长谕与另一位擅长烘焙的伙伴透过协会向高雄市原民会申请经费,在大
爱园区内建造了一个柴烧pizza窑,希望结合杉林地区的在地食材烤披萨或做面包。这座
柴烧窑产能一天可以做到上百片披萨,不过放眼整个大爱园区,年轻人口稀少,消费力有
限,水果披萨的消费市场,还得努力开发。
拨交农地一延再延 让高雄型农有苦难言
经营“KO养生瓜瓜农场”的大爱园区居民柯壁丰,目前是高雄市农业局推动“型农培训菁
英班”的成员,却因政府一再拖延交付农地的时程,让他农业经营咬牙苦撑。
迁入杉林大爱园区的居民,绝大多数职业是农民。他们的农田在原居地有的遭遇土石流掩
埋、洪水冲走,或是因位处安全堪虞区域而遭政府强制征收。然而,迁入大爱园区永久屋
居住,政府允诺提供的农地至今一再延宕,让有意愿务农者,无地可耕。等不到耕地的农
民,不是转业打零工,就是勉强租地耕种,咬牙苦撑。
经营“KO养生瓜瓜农场”的大爱园区居民柯壁丰,目前是高雄市农业局推动“型农培训菁
英班”的成员。他回忆,灾后政府辅导居民成立“大爱蔬菜产销班”,原本承诺会拨付每
名班员两分地的田耕种,除了可以自给自足,也可以在旗山天利农产运销合作社辅导下进
行销售。
柯壁丰说,后来永龄有机农场成立,承诺会培训蔬菜产销班员从事有机农业。但居民后来
发现,永龄有机农场采取农企业经营的方式,与居民想要经营家庭农场的需求不太一样,
居民到永龄有机农场只是沦为打工。因此产销班员又向行政院莫拉克重建会与高雄市政府
争取可否另外租地提供班员耕种。
经过协调,政府同意在国道10号旗尾端附近租用台糖土地19公顷,提供大爱蔬菜产销班的
班员耕种。但这块土地从政府允诺租用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到现在都还没有交付。由于
公部门说要交地的时间,从前年底、去年中、去年底、今年初、今年中到今年十月底,一
延再延,许多班员早已放弃务农转业,目前产销班只剩下十多位班员在苦等。
在这段三年多的等待期,柯壁丰没有闲著,除了报名农委会不同地区农改场推出的农民学
院课程学习耕作技术,也报名高雄市农业局推出的“型农培训班”学习如何行销农产品。
自己同时也在杉林地区租用农地,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种植瓜果。
虽然重建会已向台糖租地规划“幸福农园”,提供园区每户居民20坪的土地自行耕种,但
柯壁丰说,如果要靠务农维生,耕种面积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经济效益。20坪太少,
向外租地又得面临地主可能随时要求收回农地的不确定因素,让他不敢贸然投入农业设施
扩大生产。他很希望政府能够信守承诺,尽快拨交旗尾端的农地让他能够扩大面积与投入
设施进行农业生产。
户籍迁入永久屋 农民担忧丧失农保资格
政府迟未拨交承诺的农地,除了让有心务农者进退维谷,也让一些原住民农友选择回山上
耕种。原住民农友回山上耕种,除因平地务农难以维生,更担心一旦接受政府“以屋换屋
”的条件,将户籍迁入大爱园区永久屋,不但会被迫放弃山上持有的农地,也连带会丧失
加入农保与领取老农津贴的资格。
原居在那玛夏区南沙鲁的布农族耆老鞑虎.犮拉菲,住家因为在莫拉克风灾遭土石流冲毁
,所在地区也被莫拉克重建会判定为安全堪虞,被要求迁入杉林大爱园区永久屋。
鞑虎.犮拉菲虽然配有永久屋,但还是坚持回到山上居住,也反对高雄市政府要求住家被
划定安全堪虞的居民必须将户籍迁入大爱园区永久屋的做法。他说,山上的原住民几乎都
靠务农维生,迁到平地除了因为没有农地而无法继续务农,一旦户籍被迫迁入大爱园区永
久屋,也代表山上的农地将被迫放弃。
他担忧地说,原住民农人被迫放弃山上的耕地,迁到杉林大爱园区又面临无农地可耕的窘
境,除了无法靠务农维生,连带也会被迫中断投保多年的农民保险资格。对年长的原住民
老农来说,这不但会影响他们每个月领取老农津贴七千元的资格,原本依靠农民保险的相
关社会褔利保障,都会丧失。
鞑虎.犮拉菲表示,他曾就农保面临丧失的问题询问农委会官员,官员向他解释了二、三
十分钟,但重点就是如果要加入农保,名下必须持有一分半的农地,如果没有农地,因为
农保所享有的全户保障,包括老农津贴、丧葬补助、农民子女奖学金等,三年后将自动消
失。
他接着说,原住民老农虽然靠农产品收入不稳定,但依靠农民保险与老农津贴所架起的福
利网络,让老农在山上尚可安稳度日。如果应政府要求将户籍迁入杉林大爱园区永久屋,
老农得面临农业经济收入顿失与社会福利保障消失,根本是双重夹击。
“在平地,灾民哪有经济能力买得起一分半农地成为农会会员,加入农保?光是想要务农
都没办法了,”鞑虎.犮拉菲说。
目前在杉林大爱园区管理委员会担任行政工作的居民许秋香说,灾后重建即将届满五年,
过去重建区居民面临生活或就业的问题需要反映给官方,至少可以找行政院莫拉克台风灾
后重建委员会为对口单位。但随着莫拉克重建条例将于8月29日走入历史,莫拉克重建会
解散,相关业务回归地方政府与主管部会负责。
她担忧地说,重建会运作的时期,居民面临的生活与就业问题就已经无法有效解决,重建
会解散后业务回归各政府单位,以往被人诟病的互踢皮球与行政效率不彰,是否会让悬而
未解的问题更严重,让重建区民众面临的困境更雪上加霜?
“莫拉克台风灾后重建特别条例”落日后,杉林大爱园区居民的挑战,恐怕才将特别面临
新的开始。
3.新闻连结: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54943/
4.备注:
(一个人一天只能张贴一则新闻,"被删"或"自删"也算额度内,超贴者劣文"请注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