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99389
言论 - 自由时报电子报
〈自由广场〉契尔许先生的世足赛阴谋论 2014-07-27
◎ 林冠吾
当德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夺冠时,啤酒干杯、欢呼响笛、烟火噼啪声充满了整个柏林的夜
晚。然而,我不禁回想起那位对足球“冷感”的契尔许(Kirsch)先生。
就在德国以七比一“屠杀”巴西队的那晚,喧闹的咖啡馆里头,这位契尔许先生全然不
为所动地冷眼看着群众的疯狂与激动。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我便礼貌地问他是不是不喜
欢足球。
他似乎感受到我的“异样”眼光,却不以为忤,坦然地说道“我小时候很爱踢足球的,
那时在球队里大家年纪都很小,根本不懂什么是输赢,也不在乎这个,所以,每次都玩
得很开心,随着年纪越长,教练开始教我们如何运用一些诡计去赢得球赛,别的球队同
样地也是为了赢球不择手段,经历了不公平的比赛后,我发现足球无法再带给我任何的
快乐,所以,决定不再碰它。”
我心想,进过社会大染缸的人都知道,竞赛本来就很黑,依循的是弱肉强食的原则,越
狡诈,越懂得取巧的人,自然越有优势。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吧!契尔许先生这人,
要不是太单纯,就是道德感太重!于是,我不以为然地说道,“那又如何?不玩足球,
看看球赛,无伤大雅吧?更何况这是世界杯耶!都是国家顶级球员,事关国家颜面,又
不是让小朋友踢踢开心玩玩的游戏。”
没想到,他正言厉色地回道:“你以为足球只是娱乐消遣的健身运动吗?在我看来,它
根本不是运动员的舞台,而是跨国企业的商品展示场、政客的作秀舞台,更是愚弄人民
于无形的高明政治手段。正是世界杯足球赛,愚民效果绝对是顶级的。”
我听了为之一震,不过是踢球的运动,怎么被他搅到商业炒作与政治权术上了,这会不
会扯太远了?他看我一脸惊疑,不甚信服的神情,继续说道,“今天的运动员全身上下
都是Nike, Puma, Adidas等运动商品与其商标,为这些跨国企业打广告的利润,恐怕比
他们做职业运动员的薪水还高,运动员早已变相成了商业的附属品。全球有多少人盯在
电视机前看世界杯,还有人不惜熬夜或请假。那球员踢球近距离的超大画面,一次又一
次重播的是他们脚上的鞋,你想,还有比这世界杯更卓越的隐性广告平台吗?对政客而
言,再也没有比世界杯足球赛更好的机会,去塑造自己的亲民形象。现在有哪一个德国
政客胆敢说他‘不爱’看足球的?我相信没有!”
他看我开始陷入沈思,趁势追击,“你听过这么一句话吗?‘当足球、啤酒、以及所有
赌博形式充斥于人们的心智之时,要去控制他们就易如反掌了!’这话不是我说的,而
是欧威尔在《1984》里的一段话。”哇!欧威尔可是我最佩服的世界名作家之一,
《1984》这本书我老早就拜读过了,但事隔多年早已不记得任何只字词组了。
契尔许先生没等我发表任何意见,毫不放松地继续说,“你也许觉得这话说得很抽象,
道理其实很简单,足球之于现代德国,就像竞技场之于罗马帝国一样,看似无伤大雅的
娱乐,却是让人民狂欢智昏的统治利器。每次世界杯,当大众专心关注德国足球队的赛
况之际,德国国会都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快速通过不利于人民权益的新政策,举实际的例
子来说吧!2006年是调高营业税,2010年调高公立的健保月费。更夸张的是2012年欧洲
足球赛,一分钟不到就通过新的户口登记法令,允许居民登记局将公民的私人基本资料
如住址、电话、生日出售给商家,还完全不需要取得当事人的同意。今年则是大大调高
国会议员的薪资。你若不信,可以上网查。这些侵害人民基本权益的法令,在正常的情
况下,是会受到民意的强烈反弹,可是,之所以能够风平浪静地迅速合法过关,都是因
为大家在疯足球,自然就没有人会去注意与监督政府,而媒体投大众与政客所好,也很
识相地全力配合,大肆报导足球赛况,对这些人民切身相关的重要新决策反而轻描淡写
地一笔带过。不但如此,营业税虽然涨了,偏偏啤酒的没涨,为什么?总要让领社会救
济金的人也买得起啤酒吧!等大家狂欢、醉醒之后,发现一切已成定局,要反对都太迟
了。所以说,足球赛提供了绝佳的政治障眼法,而且屡试不爽。”
这下,我着实错愕了!契尔许先生条理分明、论据确凿,弄得我一时之间不知拿什么出
来反驳他。其实,我并不是把足球视为神圣不可轻犯的疯狂球迷,只是偶而跟朋友聚聚
,看看球赛,凑凑热闹,就是了,从来不会把它当作是件严肃的事。虽然,我的确感受
到球迷们在此时国族主义的情绪特别高涨,但每一个国家都会把自己的运动强项作为国
家身份认同的媒介,像台湾是棒球,中国大陆是乒乓球,澳洲是美式足球等等,这无可
厚非吧!但让人震惊的是,球赛的背后,竟然暗藏着如此微妙的政治统治权术、商业促
销玄机。原来,疯球赛的人民,正是政、商两派人眼中待宰的肥羊,当他们在欢呼球赛
胜利干杯的同时,官商也在欢呼其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利益。啊!多么讽刺的景象。我决
定重拾《1984》这本书,再度咀嚼欧威尔先知先觉的警语。
(作者为戏剧学系博士,任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国际表演艺术文化交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