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Ghad (mayasvi)
2014-07-23 15:23:11这跟创作者的经济环境有关
台语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
在支那狗民党的打压、丑化之下 (主要是教育和影视的禁台语政策)
在夹缝中求生存
因此早期日治时代以文人创作歌词曲的类型就渐渐少了
而变成走唱型的创作者反而成为主流
因为这些人是以此为业
转行困难只好苦撑
不像早期文人型是玩票性质的
于是
这些走唱型的台语歌曲创作者和演唱者
做出来的台语歌就是你说的苦情辛酸
当然也跟听众的经济环境起共鸣
因为台语歌的听众也大多是手面赚吃的劳苦大众
至于国语校园民歌这一代
简直就是滞台支那狗党完全洗脑教育成长的这一世代年轻人的作品
所以
简单自问:你听过校园民歌有台语(客语、原民语)的吗?
从这一简单问题
你就可以破题了
另外
你如果去探听一下国语校园民歌创作者的背景
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是外省第二代
无忧无虑象牙塔轻唱着空灵单纯的歌曲
这种走云顶的歌曲
前述为生活闯三餐的台语走唱型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做不出来的
反之
这些国语校园歌曲创作者也没办法做出像前述悲情台语歌那种调调
台语歌曲是为了度三餐而不得不创作
国语校园歌曲是吃饱饭后在那边哼哼唱唱
这就是两者间最基本的差别
也就造成了你说的两者间给人不同的风格
※ 引述《heroe (店长)》之铭言:
: 听台语歌超苦情的,又是打拼,又是只为渡生活;台湾人生活这么苦吗?
: 反观国语歌却以“校园民歌”为代表。
: 究竟为什么同一时期,同个地方的人民可以唱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呢?
: 歌曲真的是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吗?
: 还是台湾人忧郁症的比较多?
: 以上 巴勒斯坦人会唱卡拉ok解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