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论文量化陋习 挂名挂到“祖师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4690.shtml
【联合报╱记者陈皓嬿/台北报导】
一篇论文到底可以有多少作者挂名?学界指出,一般理工、生医领域三到五人正常,十多
人可能是团队合作计画;若加上未对研究有实质贡献的“荣誉挂名”,有时可达卅、四十
人,甚至上百人,尤以医界最常见。
医界学者说,这是源自日据时期传承下来的“祖师徒”习惯,
即使老师的老师什么都没做,也要帮他挂个名以示尊师。
●新闻图表: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804690-3483338.jpg
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指出,一般挂名的目的可分为实质和非实质;“实质”是指学者挂名
论文,增加著作量,有助于升等、申请计画。“非实质”则是亚洲国家特有的“师徒相传
、尊师重道”习惯扭曲而产生。东方国家从小教育就看量化指标,像考试、比分数,评比
起来似乎最公平也最轻松,到了学术界仍习惯用论文引用率、期刊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
来评比学者成就,如规定要拿到多少论文点数才能毕业、升等。
但量化指标最好动手脚,为提高自己的论文发表量,学者便开始互相挂名,在这种制度下
,论文愈多,申请研究经费愈容易,被提名奖项的机会也愈大。
学者说,非实质目的挂名以挂老师名为主,一种原因是“帮老师冲业绩兼尊师重道”,但
也显示徒弟不创新,出师门后仍做老师以前的题目。
另一方面,若独立、创新研究没有大老挂名,缺乏“神主牌庇佑”在学术江湖上很难生存
。学者说,许多政府研究计画审查“认人不认文”,再出色的研究非亲非故就没人看。曾
经有学者试过论文内容一字不改,仅在作者栏加上大老名字,计画就从不过关变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