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713-5aMi
浮滥挂名与引用 肇因评鉴压力
【台湾醒报记者范捷茵台北报导】针对近日教育部高层涉及国际论文丑闻,追根究柢,主
要是台湾高等教育的教授皆面临以研究绩效为主的评鉴压力,大从国科会补助、小至学校
升等,都取决于论文的产出量,因此为了冲高论文量,在理工学科领域中,兴起了互挂作
者、或在相同领域中相互援引论文的学术圈歪风。教育部长蒋伟宁涉及丑闻堪称学界“共
业”,台湾学术圈需要正视此一结构问题,否则问题仍将层出不穷。
【研究记点奖惩】
高雄医学大学讲座教授周逸衡指出,教育部与国科会以研究记点RPI方式来衡量学者的优
劣,长期以来受到学界诟病,除了会导致国人一窝蜂抢投国外期刊,甚至发生有期刊专为
华人学术圈出版,由学者自付高额刊登的歪风。他说,在生命科学、医学、理工等领域,
也确实存在着“没有实质贡献却挂名作者”的情形。
周逸衡认为,台湾发生剽窃、一稿两投等现象,却不曾定义“没有贡献而挂名”是否符合
学术伦理。虽然教育部推动以“教学”、“产学”为新的学术衡量标准,但在经验法则上
,教师升等、预算拨给、国科会奖励等,仍依评鉴方式为奖惩依据。周逸衡希望教育部与
国科会能出面,清楚表达对于“浮滥挂名”是否违反伦理的态度。
【浮滥相互引用】
交大土木系教授刘俊秀受访时说,除了期刊的审查制度以外,台湾学界也需正视国内浮滥
引用的情形。期刊以“引用次数”来判定论文的影响力或重要性,为了冲高论文引用次数
,同一领域的师生、研究伙伴、同领域圈内互相援引彼此文章,造成同一群人的论文引用
次数飙升。
以JVC期刊上7月份论文最多引用次数(Most-Cited Articles)排名而言,前10名几乎都
被陈氏兄弟与蒋伟宁等人包办,如果将这些引用中的相关利害人删除,如指导学生、研究
伙伴等,刘俊秀怀疑期刊还会剩下多少引用次数,而这样“台湾人自己引用”的论文还存
在多少学术影响力,也相当令人存疑。
交通大学电子系讲座教授吴重雨也指出,部分国际期刊为了期刊的知名度与影响系数(
Impact Factor),也会要求投稿作者引用刊物刊登的论文,间接助长部分论文作者相互
援引的情形。吴重雨认为,引用其他作品参考有其必要性,但的确有学者为了引用而引用
,藉以冲高引用彼此的论文引用数,失去了学术参考的正当性。
【教授压力大】
政大公共行政系主任陈敦源则指出,由于台湾教授有最低教学时数与研究的绩效压力,资
深教授必须兼顾行政与学术研究,而年轻教授除了“敬老尊贤”的集体氛围使然,也缺乏
足够的研究经费,挂名现象其实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起因于高等教育制度仍缺乏
教学与研究的明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