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有没有儒家思想害死人的八卦?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4-07-04 20:52:07
※ 引述《heisego (海瑟戈)》之铭言:
: 至于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执守中道(允执厥中),不要太过偏于某一方立场。
: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 里仁》)
: (过犹不及《论语 先进》)
: 主张中庸跟孔子被易经影响也有关系,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就会自我修正。
: 然后大学的八目,说穿了就是自我要求跟自我锻炼,
: 透过增长知识(格物致知)来端正自己的想法(诚心正意),就是“修身”,
: 把自己先做好之后,再推广出去,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重点就这样。
: 所以中庸跟大学合在一起,就是用真诚的态度在对待自己,以及对待社会。
: 自己如果能力够强,就要去主动改善社会。
关于“中庸”与“格物致知”,简单说明如下:
“中庸”所谓“中”,并非是指不偏不倚持守中间的不极端立场。
这种说法是后世儒者的误解,例如宋儒程颐所言:‘不偏之谓中’。
“中”是《尚书》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
这是指自我深入的内在心性。什么样的内在心性呢?
正是《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这句话也长久被后世儒者误解!
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并不是指没有情绪波动的平静心态,
而是指不落于喜怒哀乐的能觉能知的自我心性。
举例来说,你的心境有喜怒哀乐及种种念头不断生灭变化,
可你这个能觉能知那些喜怒哀乐变化的心,并不落在那些变化里。
就好像你看到听到周遭生活环境种种的嘈杂事物,可是你并不在那些事物里。
你若能持守这个不落情绪念头的心性去观察内心外境的变化,才容易不受外境事物所扰。
所以《中庸》又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句话也长久被误解。
此话之“中”,不可念为ㄓㄨㄥˋ,而应念为ㄓㄨㄥ,是指你的中心。
此话应译为:情绪念头之变化发生,都可守持中心观照而节制,这种功夫是“和”。
“执中”的心性修养是所有圣贤起步的基本功。
而“格物”也并非是指推求知识,以“格物致知”为增长知识,也是后世宋儒的误解。
孔子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曾言:
‘日选于物,不知所贵,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心从而坏;
 若此,则可谓庸人矣。’
“五凿”就是指人的五种感官觉受。
“从物而流”就是指 顺从物欲而随波逐流。
所以“格物致知”的“格物”不是指研究外物知识,而是指扞格物扰,
是指守持自心不受外物境界扰乱的修为,正相通于“执中”的修养功夫。
而“致知”则是指不受物扰所致的清明觉知心境,所以才能“诚意”!
简单说,就是这样了!
作者: confri427 (辅导)   2014-07-04 20:53:00
鬼岛是懦家不是儒家
作者: HEYHEYHEY (Approach)   2014-07-04 20:59:00
很有意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