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请写出完整媒体来源!例如中国时报、TVBS等,没写者一率删除。
ETTODAY
2.完整新闻标题/内文:
a.(该新闻是否超过三天?搜寻一下有没有OP?)
b.(社论特稿都不能贴!违者劣退,贴广告会被劣喔!)
全岛拾荒救美景 兰屿阿文:可是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岛
记者游舜喜/台北报导
碧蓝的海湾、翠绿的山林以及特有的达悟族文化,让兰屿成为近年来台湾观光的新宠儿,
但民众薄弱的环保概念,加上政府敷衍了事的管理方式,已经让这座美丽的岛屿陷入被垃
圾、宝特瓶、废弃机油攻占摧毁的危机,而多年来投入全岛资源回收的“阿文”也陷入“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不得不向所有的台湾人喊话。
日前一位正妹Jamie在《ETtoday东森新闻云》论坛发表的“兰屿阿文全岛回收……因为靠
政府,兰屿没有未来!”文章,指出政府在兰屿资源回收处理上的态度相当敷衍、消极,
让岛民“阿文”毅然决然投入岛上大部分的资源回收工作,记者也特地致电访问,进一步
了解目前兰屿所面临的“垃圾危机”。
“我原本也觉得这又不甘我的事”,谈起投身资源回收的原因,阿文表示8年前的他和绝
大多数的岛民一样,认为收垃圾是公部门的事,不需要自找麻烦,但一位常到他杂货店的
阿婆不只一次告诉他:“你的店开在码头就要管(垃圾)啊!不然大家来都会看到这么多
垃圾,很不好。”,等到有一天阿婆不来了,阿文又忽然想起这些话,心中悄然萌生“不
然做做看”的想法。
“一开始就是单纯的垃圾分类,但是乡公所后来就不来收了”,阿文说最初他只是将码头
附近的垃圾分类装袋,再通知乡公所人员来载,但没想到公所前来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
甚至不来了,然而港口强劲的海风会让垃圾袋风化,结果袋子破了以后,他辛苦收拾的一
袋袋回收又被风吹得到处都是,一切回到一开始的脏乱景象。此时,一位朋友鼓励他干脆
作资源回收业。
阿文不讳言当初是因为这位朋友告诉他,“台湾做资源回收的人都很赚钱”,才有了想要
投身“垃圾工作”的动力,还特地到屏东、小琉球、台东等地“考察”资源回收场,看到
各种设备和业者居住的豪宅,加上完善的“拾荒制度”与焚化炉,让他更加认为资源回收
业或许是个可以养活自己,又能让岛上更好的工作。
“结果一点都不赚!”,阿文花尽所有积蓄还贷款,好不容易买下二手发财车和压缩机后
,却发现因为居民和观光客的环保意识不够,岛上的垃圾量多得吓人,而离岛交通不便和
人手不足,又让他必须花上更多的金钱与人力成本,结果就是落得“不赚反赔”的窘境,
却也只能有限地处理各种资源回收,然而他却没有想过要收山,“因为发现这个垃圾的问
题真的很严重”。
但被问及为什么不向岛上的居民、观光客提倡资源回收的观念,阿文说,“我不希望造成
对立,因为还是有人会觉得很麻烦,认为全部丢在一起给公所就好了啊!”,结果他就默
默地在岛上捡垃圾、在人多的地方放置网袋让大家丢宝特瓶,然后全部载回家自己分类处
理,但如此一来又是一项耗费时间与人力的大工程,环保的推动更是难上加难。
“可是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岛”,虽然阿文不想伤害居民间的和气,但是随着观光客大举进
入,政府又没有致力于提倡环保意识的情况下,他发觉岛上的垃圾量已经变得不是他一个
人默默捡拾回收可以解决的,在几位打工换宿前去帮忙的伙伴鼓励下,他决定要向所有的
居民和观光客大声提醒,“美丽的兰屿需要大家一起来守护!”经过这段时日的推动,阿
文说,真的很感谢岛民愿意让他放置网袋,还会帮忙说服附近邻居一起回收,这几个月下
来发现效果越来越好,让网袋都快不够用了,真的“很感谢岛民们也积极参与”。
“岛给我们富裕,我们不能给下一代贫穷,我们也要回馈这片土地!”,阿文说现阶段他
依然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他希望有越来越多人能意识到兰屿美丽的自然环境已经遭受
威胁,我们必须重视并对它伸出援手。为了建立更完善的资源回收系统,以消化更多数量
的回收垃圾,阿文和伙伴开始建立一个“募资平台”,希望愿意一同守护兰屿的人士可以
提供金钱上的援助。
但在这个平台上线之前,阿文和一同参与回收的正妹Jamie都说,“能够垃圾不落地、少
用塑胶袋、顺手将垃圾分类、到有废机油回收的机车店”,就是现阶段可以给予兰屿的极
大帮助,希望大家不要在岛上带走了快乐的回忆,却留下脏乱的环境。
3.新闻连结: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701/373625.htm
4.备注:
乡公所不收是发生什么事啦?廉政署人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