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这篇文章充满了对“技职体系”的偏见。
台北大学社会系的师生透过问卷的形式,想要调查学运参与者的组成,其中统计结果表明
,公立大学的学生参与率远高于私立大学,作者的解释是‘可能是因为技职性大学的学生
参与度较低,且此类大学大多为私立’
然后统计结果还指出:商管、电算机、工程等领域的参与率较低,作者又认为‘非常可能
是因为这几个领域有相当高的技职大学(或私立大学)比例,而技职体系的学生参与程度
较低’
这实在很吊诡,毕竟就我所知,台大的管理学院和电机学院人数可不少,清大和交大这两
所学校,还是以电算机和工程领域为主的大学,作者的“技职体系”说不知道如何解释?
更有趣的是作者想要以此研究反驳“自然领域的学生参与较少”的宣称,却又用了“技职
体系”来对整个自然领域进行切割,主张非“技职体系”的自然领域学生参与度没有较低
,参与度较低的都是“技职体系”的学生。
最后作者在文末做出结论:
‘整体来说,从菁英大学偏高的参与程度,你可以说这是一场带着点菁英性的学生运动;
从科系、职业分布的状况,你也可以说它具有相当程度的广泛性,将之视为一场全民的公
民运动,绝不为过。’
学运必须是全民的公民运动,可是不参加学运的“技职体系”学生却又被以“菁英/非菁
英”的方式切割,这是为什么?
要解决这个矛盾,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在作者心中,只有“菁英=全民”吧,这就和“我
是人我反核”的逻辑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