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宫庙到底管多大?对社会贡献是?

楼主: acer987 (宏碁帮)   2014-06-28 22:05:59
大致赞同上一篇的说明
想补充一点心得
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是从都市的角度在看
所以不容易理解庙宇阵头的角色
如果回到农业时代就是上一代或上两代
宗教信仰是一个需求
早期移民建立聚落之后
一方面祈求平安另方面可能生活有余裕
盖庙的时候就是由聚落里面的居民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个庙就是共有的公庙
每个聚落(台语应该就叫角头)大概都会有一个
相当于村或比村小的区域
信徒就是居民 别的聚落的人也很少会来
经费主要就是向聚落内的居民课"丁钱"
少数如果有些居民所得比较好 可能额外再添香油
阵头就是当地居民农闲的时候演练
会有一些人做比较专业 固定的阵头像舞龙舞狮或南北管
另外其他的居民也会出力做杂役
吃的部分一样就会有人赞助 然后也会有人当总铺师.水脚
其实就是社区活动加上宗教色彩
管理运作的人 部分是宗教人员 例如法师 乩童
部分是在地领袖 例如村长 宗亲耆老 知识分子
这个结构很稳定 也没有什么负面因素
一个一个的小聚落凑成一个比较大的地理区
就会有更大的公庙 像是北港.新港.鹿港.大甲等等
这种级数的大庙都很有历史背景 或是因为位置在商业中心
发展规模就会比角头庙大很多
不过基本上运作结构差不多
就是一个公共社群 由更多聚落的领袖组成
庙就是一个区域的活动中心
阵头就是居民的组合
这样的结构后来被破坏了
随着台湾经济开始发展
初期居民大多还是在聚落附近工作
一方面所得增加让居民捐献的香油钱增加
一方面居民兼任阵头的时间被压缩
所以阵头开始走向专业化商业化
这个时候宗教活动变得很蓬勃
接下来都市化的大量人口移动
对庙宇运作有根本的打击
知识分子大量离乡进入都市
本来要承接社区运作的下一代骨干
被磁吸到都市里 架空了本来庙宇运作的主力
接下来两个不同类型的公庙开始转型
大的公庙随着信徒捐献更多 变成了金库
本来大庙的组成结构就比较多元
当外来人士觊觎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小的角头庙则是因为本来运作以及捐献的主力
被都市化磁吸陷入运作上的困顿
随着村庄人口老化而衰落
都市里面本来的角头庙随着外来人口移入
社群概念一样被破坏
另外一种私庙
是以私人的方式去建立
跟聚落的公共群体比较无关
为了增加收入 比较强调灵通
庙宇的大小跟运作方式就要看主事者
有的是因为有灵通觉得有责任感
有的骗财骗色
作者: folanca (当铺)   2014-06-28 22:08:00
作者: benza (持)   2014-06-28 22:19:00
有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