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ahaha99 (此方不可长)》之铭言:
: 因为改变没有一天造成的,
: 所以要用分组的方式慢慢拆掉所谓的明星高中,
: 用过去五到十年的入学分数平均去计算,
: 依照你的分数级距加减5%, 分发到符合你成绩, 并且离你家最近的高中,
: 举个例子, 如果你考到第 30/100 名,
: 那么你将会在过去排名 25/100 ~ 35/100 的高中之中, 自动分配到离家最近的,
: 额满就往次近的排, 或是抽签。
: 然后加强平均各校的资源, 将师资轮调(因为家长会有迷思),
: 这样一来, 明星高中的招牌就会渐渐淡掉,
: 然后将这样的加减扩大, 慢慢变成加减10%, 加减15%, 加减20%,
: 等到大家开始觉得念什么高中都不会差很多的时候,
: 就能完全废除考试, 完成免试入学的高中国民教育。
: 也许这个过程要花上十几年,
: 但绝对不是像马政府这种低能乱搞,
: 又要保有明星学校的价值, 又要考试, 又要打破考试造成的阶级差异,
: 这是没有道理的事情。
你这招最大的缺点是 程度稀释的效果太慢
三次会考就可以达到你这招的效果
我曾经也觉得会考制度非常低能
但仔细去思考之后 你会发现手段非常高明
这次教育部可以说大获全胜 完全达到他想要的目的
这个制度 可以视为一个变型的囚犯困境
大家在资讯不对称 害怕没学校的恐慌下 做出教育部最希望的选择
教育部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明星学校 让高中社区化
但绝对不能一开始就拔掉 不然有些家长会跑去教育部前面该该叫
所以只好采取阶段性的方式 等到其他各校程度被稀释得差不多 再来对明星学校动刀
这次一免的结果出来 我5a的学生 都采取保守的填法
个个都有学校读 不是松山就是大同
很差吗?看起来也还好 他们每一个 就算参加特招 建北附的机会也很大
但我问他们要继续拼吗 他们都说不 觉得松山大同就很好了
也有一些人碎念说 怎么有人分数比他们低 上一样的学校
没办法 因为志愿序差两个 就等于一科由A变B 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差距
才会让有些人"高分低就" 或者往上跳个一两级
志愿序扣分这个制度非常没有逻辑可言 但的确达到他的目的 且效果显著
以基北区来说 传统第四志愿之后的学校
由三种族群组成 一是程度高于以往 二是程度相符 三是填卡得当跳上去的
这样的过程经过一次两次 顶尖群的人就不再只是集中在建北附
同样的 也会有另一群程度次一等的 透过特招补进这些人留下的空缺
各校程度差距渐渐被稀释后 最后就剩处理明星学校了
最近的新闻我觉得很怪 尽是报一些什么5A没学校念的
以我的立场看来他们没什么好抱怨的
稍微研究一下这个制度 有去看一下教部公布的几A几B人数
就该知道志愿填法该保守一点 差人一点硬是要冲建北附 没中是正常的
真的有这个程度且这么想上前三的学校 去考特招比较实际 名额还比较多
基本上 会考特招这个制度 对程度好的学生 影响不大
所以看到那些人出来靠邀我觉得非常无言 有时间出来靠邀怎不好好拼特招
真正受害的人 是那些中间到中上程度的学生
他们面临的恐慌 是那些顶尖学生的好几倍
因为会考他们要面临来自顶尖群的排挤 万一不幸填不好没得念 也没把握拼上特招
最后二免的分发也只能捡人剩下的 不确定性整个爆表
最该出来骂的 是这群人才对 结果新闻只报一堆5A的胜利者 这样对吗?
这个制度有没有破解法 有
就是全部的学生在一次免试的时候全部放弃 全部人都去考特招
等特招放完后再全部人参加二次免试 教育部的目的就彻底失败
但这招要达成 必须要完美的勾结 只要有人偷跑 这个策略就失效了
教育部几乎稳赢不输
所以前几天徐薇发表那个先特招再会考的言论 我觉得根本就是状况外
把教育部当白痴
先特招再会考 教育部真正的目的就永远达不到了
教育部再蠢也不会蠢到自己破坏自己的计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