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波块、海埔地…人工海岸 台湾变脸
联合报记者游智文、曾宛琳/调查报导
《海的哀愁》
前言: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319公里,加上离岛更有1962公里,绵延的海岸景观资
源举世难得,却在政府政策及人为破坏下,出现消波块、垃圾、堤防、渔港等四大破坏海
岸美景的“人工产物”,遮掩福尔摩沙岛的秀丽风貌。
为抢救国土保育,探讨台湾国土所遭逢的问题,本报今年推出“抢救福尔摩沙”系列报导
,继日前一系列“山的伤痕”、“河的呜咽”报导,今明两天推出系列三“海的哀愁”,
由记者前进现场,带读者关心台湾海岸。(系列三)
到海边散心,除了大海 、蓝天,你最常看到什么?堤防、垃圾,还是一块又一块的灰色
水泥消波块?根据内政部营建署今年公布的最新调查,台湾有半数海边已经不是天然形成
的风景了,其中,西部有6个县市的人工海岸占比,都超过9成以上,几乎已找不到自然海
岸。
台湾本岛海岸线共1319公里,超过一半,多达55%;734公里是人工海岸,也就是海岸上充
满了堤防、港口、消波块、海埔地等人工设施。中研院研究员郑明修说,很多人以为这些
设施没什么,但它不只让海岸变丑而已,也对生态造成冲击,更让我们的国土,出现难以
预测的变动。
大武渔港南岸 一年退缩9公尺
例如台东大武渔港,由于出海航道常被南下漂沙堵塞,相关单位就在北侧兴建防波堤进行
拦截,结果造成大武渔港以南的台东海岸缺乏沙源补充,以惊人速度加速后退,也冲击了
海洋生态。
当地居民说,过去2、30年,海岸线至少退缩了300公尺,大批树林消失无踪;而根据成大
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所作调查,最近几年大武渔港以南海岸每年都退缩将近9公尺,滩线已
直逼公路,台9线很多路段,浪花几乎已可打到公路上。
七星潭海滩 剩不到以前三分之一
热门观光景点花莲七星潭一带也一样。花莲嘉丰渔场老板黄志源从小在当地长大,他说,
20几年前,七星潭海滩至少有1、200公尺长,但现在剩不到三分之一。当地海滩上原本有
个会反射月光的大石头“青石公”,过去是渔船回岸重要指引,现已没入海里。以前再大
台风也打不到岸上,现在随便一个台风都可把渔民放在道路旁的渔具卷入海中。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会长期关注花莲海岸,该会监测发现,从花莲港以北一直到三栈溪的花
莲海岸,这几年都有严重的海滩流失问题;关键原因除了花莲溪上游拦砂采砂外,花莲港
扩建的西堤,将花莲溪流出的北漂沙石,全数挡在美仑溪口,送不到以北地区,也导致海
岸因为没有新沙补充,更无力抗拒海浪无时无刻的冲刷淘蚀。
不只是东海岸,人工设施造成海岸剧烈变动,在西部也到处可见,特别是一些深入海中所
设立的防波堤或是离岸消波堤,几乎都出现明显的“突堤效应”;海岸漂沙的平衡遭到破
坏,很多沙岸美景正在快速消失,甚至早已消失不见。
突堤效应 西部沙岸美景在消失
像是以往许多游客拜访台南必到的朝圣之地─黄金海岸,台南社大讲师晁瑞光说,由于安
平新港所设堤防,再加上南侧高雄市茄萣区离岸堤的双重突堤效应,许多人记忆中美丽的
黄金海岸,现在几乎已快消失殆尽;取而代之,则是一个个水泥做成的人工消波块。
稍微让人欣慰的是,2007年行政院核定“永续海岸整体发展方案”,开始监测海岸,并要
求减少不当海岸工程之后,这几年自然海岸减损已获得控制,根据营建署卫星观测,这6
年来自然海岸减少约3.6公里,而去年(102)和101年相比,仅减少275公尺,研判是潮汐误
差,已不再减损。
不过,既有的,持续在影响国土、环境的不当工程,究竟该怎么解决? 谁来收尾? 现在仍
然没有答案。
阅读秘书/突堤效应
“突堤”一般是指从突出海岸线、深入海中的人工结构物,包括港口防波堤、导流堤或离
岸堤等。由于延伸而出,会阻挡原先沿岸潮流、漂沙的路径,造成漂沙在一侧快速堆积,
另一侧则因为沙量减少、短缺,平衡机制遭到破坏,出现海岸侵蚀现象。图为桃园大潭电
厂附近向海中兴建的突堤。(游智文)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php?ART_ID=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