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有没有服务性社团的八卦?

楼主: iamalam2005 (山风)   2014-05-26 04:22:11
※ 引述《camelb178402 (香肠伯)》之铭言:
: 如题
: 香肠北想问
: 大学似乎有个服务性社团的东西
: 听说可以认识人
: 还可以帮助许多人,增进经验
: 有加过的人有没有挂啊?
: 说来给香肠北听听吧
现在你看到的服务性社团,大部分都是在保钓运动之后出现的。
原因在于,保钓运动让当时的大学生开始反省社会的问题。
而国民党意识到“独立思考”的危险性,
就让救国团出来,告诉大家说,“少说话,多做事”
把冲撞社会的力量转化成校园里面的“活动”
成立了许多的服务性社团。(服务性社团之历史:http://ppt.cc/hFEk )
以下转一篇魏扬很久以前的文章,当时清大刚好在战服务性社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救国团服务逻辑之滥觞
Posted by 基进笔记
◎魏扬
台湾服务性社团的出现,与其说是人性光明面的积极行为,不如说是在历史、社会与政治
等各种条件冲撞激荡下,所蹦出的特定产物。本文将聚焦于“救国团服务逻辑”出现的历
史脉络、背后的政治动因、产生的政治影响以及现在的困境。
一、关键20年:校园服务性社团的缘起与救国团转型
如前所述,清大服务性社团的成立集中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这20年之间。也正是在这几
年间,救国团角色发生巨大转变。
1969年,救国团向内政部申请登记为“社会运动机构”,转向社会服务;1989年,救国团
登记为“教育性、服务性与公益性之社团法人”。这20年间,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救国团体
系的转型:从直接替党国服务、培训反共青年斗士,到后来统管青年育乐,挥舞青年社会
服务的大纛。
对于清华校园内部的服务性社团的滥觞,应该放在这个脉络下看。各个社团如何演变为今
日的样貌,也必须放在历史洪流中去解答。
二、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校园服务性社团与救国团关系演变
1987年解严,校园民主化力量增强,校园与救国团的关系开始松动。1989年救国团正式成
为法人,不再以政治力量的姿态直接对校园产生影响,逐渐转往青年育乐事业的发展。于
是,各服务性社团与救国团间的合作关系也开始转变。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曾提过:解严后,救国团不再是各服务性社团的唯一或者主要的合作(
指导)对象,各社团开始与其它非营利组织发展出结盟关系。课指组的林宜静女士便为我
们简单地归纳出当前各服务性社团的主要合作对象:
“除了科服社与远哲基金会的合作外,原文社也有申请‘大地之子教育基金会’一些计画
案,主要是在协助原住民、基层文化服务社申请青辅会与教育部的服务计画、蓝天社与内
政部地检署合作,辅导高关怀少年、炬光社则有联电内的烛光社给予协助,也与伊甸基金
会合作、噜啦啦则主要是救国团体系…”
另外,根据黄慧玲的论文,我们也可以归纳出十种服务性社团与非营利组织的互动模式,
包括:金钱赞助、方案合作、营队合作、产品合作、宣传合作、专业资源的合作(导向训
练、服务前训练)、人力资源投入、举办社会运动、法律修改合作、运用非营利组织内部
周边的资源。目前清华服务性社团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合作关系,大多可以归类于这些分类
中。
如此多元的合作形式(虽然仍主要集中于少数几种),明显地不同于以往高度同质、单向
化的救国团─社团合作形式。
三、救国团服务逻辑的政治动因
为探讨现今服务性社团的运作模式,在此我们提出两个名词,“服务逻辑”以及“政治动
因”。
即使救国团不再直接对校园社团起指导作用,其服务逻辑却仍然深植。现在服务性社团主
要的服务形式,如出服务队、举办育乐营、下乡课辅,都可追溯至救国团的影响。今日大
家熟悉的营队文化如“第一支舞”、“值星官”等,也都源于救国团。
这种“国家服务青年,青年服务国家”的特定服务想像、个别且直接的服务形式,以及以
“办营队”作为主的运作方式,在此姑且称为“救国团服务逻辑”。
为什么这些社团要采用这种服务逻辑?这种服务逻辑背后的“政治动因”是什么?无论是
服务逻辑或政治动因,所反映的时代条件是什么?
如同前文曾阐述过的,时至1970年代初期,国家在外交上屡受挫败,大学生普遍情绪激昂
,开启台湾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洪流开端。强大的救国声浪中,夹杂批判浪潮,政府警觉
到必须将学生们不满给宣泄出去。于是,救国团的青年服务组织发挥功效,一个个青年服
务队成立,强调“青年替国家服务”,青年上山下乡,直接服务于广袤大众。
这便是救国团服务逻辑的政治动因:在混乱中维护政府权力的稳固,保持国家体制的不可
质疑性与正当性。
四、救国团服务逻辑的政治影响
救国团服务逻辑有其政治动因,也就有其“政治影响”。
如前所述,在1970年代后,救国团体系下的服务系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起了舒缓压力的作
用。正是在这种脉络里,“服务”被限定在某个给定的框架下:青年被鼓励采取直接服务
,不要质疑体制。
救国团服务逻辑在当时确实发挥其“政治影响”:将青年的关注焦点从对国家政策、体制
的批判,移转到一个庞大到几乎毫无批判着力点的领域,也就是社会群众本身。青年实际
走入社会,直接面对各类贫穷、偏远、缺乏关怀的人群,但是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难题。
我们当然必须承认青年服务的实践热情,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说:青年被“形式化
”的服务所捆绑,对“服务”的想像被限缩在个别社会问题的当下援助与解决。结构性问
题高悬,青年社会服务宛如无限循环,永无根除问题之可能。
“哪里需要服务,哪里就有救国团”这样的口号,固然鼓舞无数青年,但同时也反映出“
服务的破碎化”、“服务的形式化”等现象。这就是救国团服务逻辑的政治影响。
五、政治动因不再,政治影响持续
现在,支持救国团服务逻辑运作的政治动因已然消逝。校园民主化渐趋完备,政治对校园
不再有控管基础,救国团再也不如过去那般作为青年服务的最高指导。但是,即使学生社
团主体性浮现,即使社会、政治限制松动瓦解,学生服务性社团的运行逻辑却未曾改变。
近20年来,青年社会服务的进程完全无法与台湾政治上的大胆革兴同步,无法碰触社会结
构中的问题源发点,而仅满足于救国团服务逻辑。经过几十年的收编与驯化后,今天的学
生社会服务却甚至失去70年代那些学生的活力,失去深入掘问社会问题的好奇心,也不再
有思考“服务”的其他可能性的想像力。
因此,即使政治动因不再,政治影响却持续。
时序至今,政治与社会条件限制跟1970、80年代的氛围不可同日而语,服务性社团的合作
对象也跃然多元活泼,可惜大多数社团仍承袭旧有服务逻辑,无法开创学生社会服务的新
气象。
据此,下一篇文章将聚焦于对当前服务性社团的批判与建议。
(下一篇:小结:服务逻辑的质疑、解构与再建构 http://ppt.cc/vCnu )
作者: GalLe5566 (给力5566)   2014-05-26 04:34:00
这观点太狭隘了 国外很早就有这类服务性团体甚至是国内这类的团体也有 不过早期形式不会是学生社团
作者: hsiec (hsiec )   2014-05-26 04:41:00
写的真好@@我从国中就很讨厌参加营队啊
作者: ECZEMA (加油!)   2014-05-26 06:59:00
推基进笔记和魏扬 很多问题很早就看到
作者: skysleeper (等待)   2014-05-26 07:42:00
简单的说不就是他看不起服务性社团...?
作者: Induction (记得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2014-05-26 07:50:00
我娘33年次, 50年前的台大就有营队跟服务活动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