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防随机杀人的手段与代价 - 彭明辉

楼主: jlcfr025 (彰彰)   2014-05-25 19:53:37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25.html
预防随机杀人的手段与代价
郑捷的随机杀人引起社会极大的不安,形形色色的社会反应正揭示著台湾社会的
不同“人种”与心态。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择手段地想要事先遏阻随机杀人的焦虑。
  盲目而不择手段的防制手法可能浪费资源而无实效,甚至可能带来反效果。有人建议
在车厢内放置齐眉棍,但是如果被拿来当凶器,不正适得其反?有人建议在车厢内加派警
察巡逻,那只不过是会逼凶手选择别的公共地点而已。
防范的手段越激烈而盲目,社会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越大。譬如,苹果日报就有人
呛声废死联盟,并要求“要给凶手一个标签方便我们辨识敌我;我们需要某种专业的见解
让我们宽心,哪怕只是一个心理师的诊断或是一个精神医学的病理特征;我们需要一枪毙
命的果断来清除令我们不安的不定时炸弹,哪怕这并不会遏阻下一场悲剧。”
这个慌乱而盲目的建议显然忘记一个重要的事实:一枪毙命的手段或许可以吓阻
曾文钦式的随机杀人,但是却无法吓阻郑捷式的随机杀人。因为,郑捷之所以杀人,不就
正因为希望可以被执行死刑吗?假如死刑已废,说不定郑捷就失去随机杀人的理由,而化
解了一场悲剧。
由此可见,要想防范随机杀人,不能没有冷静的思考。尤有甚者,如果想要不择
手段地吓阻随机杀人,其对社会的伤害可能还比随机杀人更可怕。
一、能用死刑吓阻各种随机杀人吗?
随机杀人的动机不一而足,如果我们每次一有悲剧就针对该个案不择手段地去遏
阻,务求防范于未然,则结果将是很荒唐的。譬如,曾文钦的随机杀人是因为“杀1、2个
人也不会判死刑,我就被关在牢里一辈子就好。”所以台湾马上掀起一股“以死刑吓阻随
机杀人”的强大社会舆论;现在郑捷因为不敢自杀,而希望随机杀人后可以被判死刑,那
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要积极呼吁废除死刑?还是说,我们应该呼吁政府采取最残忍、痛苦的
死刑手段,以期吓阻所有想吃免费牢饭以及不敢自杀的人?果其然,下一次再有精神变态
的人说他是想要惨死所以随机杀人,那时候我们又要采取何对策?
此外,如果采取残忍、痛苦的死刑手段来吓阻各种随机杀人的事件,将很可能会
让杀人犯在预期会被判死刑时更加不顾一切,更加残忍。这是我们要的吗?
随机杀人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精神疾病,因而其“动机”无法以常理论,也
没有一定的模式,使它极难被事先防范、吓阻。死刑或许可以吓阻一部分的随机杀人,也
许只能吓阻极少数的随机杀人,而不像是可以用它吓阻所有种类的随机杀人。既然死刑的
吓阻效果不明确,就不应该把它当作“吓阻随机杀人”的手段,而应该让“要不要废除死
刑”回归到纯属法律的冷静考量。
灾后的焦虑与痛苦是不该被漠视的事实,但也不该因此就把“倡导死刑”当作宣
泄焦虑的工具,或者无法解决实质问题的安慰剂。
二、筛选并监控所有精神病患?
  曾文钦长期受忧郁、激燥、焦虑等情绪暨精神官能性忧郁症、社会恐惧症等身心疾病
所苦。郑捷很可能也有精神疾病,而 5/24 清晨在新竹杀人的李姓男子也很可是精神症
的患者。那么,如果我们加强对类似精神症的患者加以筛选、治疗与监控,会不会大幅减
少随机杀人事件的发生?
如果我们可以认真而积极地找出所有精神病患,并给予适当的治疗,理论上应该
会比死刑的吓阻有更积极的预防效果。但是,以今天精神医学的发展程度,以及我们对随
机杀人的有限了解,这个途径不但无法完全防堵所有可能的随机杀人,甚至还可能殃及无
辜。
如果我们只是在学校与社区编制社工师与医师、咨商师,积极地筛选、辅导、治
疗各种身心症、挫折感等,以防止当事人发展出更严重的精神疾病或病态人格,它对社会
的贡献应该是利远大于弊。问题是,精神病患精神不愿意按时就医、服药,而其家人也往
往没有能力 and╱or 时间给予适当的照顾,我们要因此而动用公权力去强迫所有精神病
患就医与服药吗?这很可能会严重地侵损病患隐私权和其他基本人权。此外,假如我们想
要监控所有的可疑的精神病患,可能就会更严重地侵损隐私权和其他基本人权,并因而付
出很大的社会成本,但是成效又可能是很难估计的。我们真的要为不确定的成效而付出这
样的社会成本吗?
就算我们愿意付出这么大的社会成本去施行强迫治疗与监控精神病患,我们还是
要再问:我们是要“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还是“宁可放过一万,不可错杀一
个”?如果是后者,仍旧无法有效防堵所有的随机杀人;如果是前者,不分青红皂白地殃
及无辜,这不是比随机杀人更恶劣,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更大?
三、如果随机杀人就是很难被防范
随机杀人跟仇杀或情杀的差别,在前者无特定对象,所以会引起社会上的普遍焦
虑。但是飞机失事也是无特定对象,而发生的频率与受害者的人数甚至高过于随机杀人,
为何人们不会焦虑到想要不择手段地遏阻飞机失事?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如果排除“劫机”这种特殊的案例,其他飞机失事几乎都是
“非故意”的;而很多人却认定随机杀人是“故意的”,当事人可以决定“要杀人”或“
不杀人”,因此认定可以用各种吓阻手段“瓦解”凶手的杀人动机。
但是,假如随机杀人的人就是法律上所谓“无行为能力”的人,他们表面上有理
性,可以冷静而有调理地对答,却没有能力像常人那样地决策与行为呢?想要不择手段地
遏阻这种人的随机杀人,是不是就像不择手段地要遏阻飞机机械故障而失事一样地情绪化
与非理性?
我们是该认真思考如何降低随机杀人案件的发生率,但是如果过于激动而不择手
段,也许那种偏执本身反而就是一种该被治疗的病。
四、善待失败者与受挫者
精神病患发生的原因往往有生理遗传的因素,同时也有外在际遇所造成的焦虑和挫
折。如果我们可以善待所有失败者和受挫者,就有机会减少严重的精神病患,而间接减少
随机杀人的机会。
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一面倒地主张“贫富差距有助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会
拖垮经济”、“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同情弱者必然要付出社会成本”时,政府会减税,
社会福利与社工组织会被削弱到名存实亡,那时候除了“死刑”的成本较低之外,我们根
本不可能积极地去治疗精神病患,或防范他们对社会的伤害。
台湾许多名嘴都把柴契尔夫人当成解救英国经济的英雌,因而奉其三大治国手段
(减富人税、国营事业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为圭臬。柴契尔夫人有两句名言:“
You can't make the poor rich by making the rich poorer”、“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society”。她跟雷根推动了类似的政治与经济政策和思想,他们的政策和思
想也统治台湾直到今天。
但是,如果柴契尔夫人的儿子恰好是板桥捷运的受害者,她将会发现:如果每个
人都自扫门前雪,而不肯动用社会的集体资源去防制火灾,别人家的火灾将会蔓延到你家
;如果你不同情社会上的弱者、失败者和受挫者,他们有一天可能会变成随机杀人者,而
使你的家人受害。
我们要继续活在柴契尔和雷根主义的统治下,把社会上的弱者、失败者和受挫者
当作个人问题,还是要建构一个更能包容失败者的社会?
我们确实不能不去认真思考这样的结构性问题!
PS: 个人觉得讨论社会结构性问题或许比死刑存废来得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作者: hachime (最恶教师)   2014-05-25 19:57:00
能用罚款来吓阻酒驾吗??
作者: robertchun (我是大废物)   2014-05-25 19:59:00
作者: Leo4891 (Leo)   2014-05-25 20:00:00
尊敬彭教授 但第一点的陈述也只是单一思维凶手面对可能死刑与否的态度并不是单一的例如:也有凶手会认为, 杀人不会死, 可以干脆杀掉/多杀几位
作者: ponyon (失恋)   2014-05-25 20:03:00
推这篇
作者: colin0000123   2014-05-25 20:05:00
彭教授的文章真的值得一看
作者: chrislux   2014-05-25 20:06:00
怎么可能有人要用死刑来预防随机杀人
作者: killzx   2014-05-25 20:07:00
作者: slpsnine (Mazurkaaaa)   2014-05-25 20:10:00
作者: ponyon (失恋)   2014-05-25 20:11:00
三楼很明显没看懂彭教授说的
作者: Leo4891 (Leo)   2014-05-25 20:14:00
看的很清楚 还有结构问题 讲的很抽象 但实际落实确有问题若为家庭/文化/传统问题, 政府公权力又如何介入?总不能立法处罚家长, 顶多还是叫社工去多多观察也可能是通报.辅导系统没作好, 例如学校辅导和追踪但那也只是治标必不能治本
作者: ponyon (失恋)   2014-05-25 20:18:00
哪里有说公权力要介入? 这都已经是很后端了我个人的意见是教育 但社会整体体质问题本来就不是短期见效
作者: Realthugz (树根)   2014-05-25 20:21:00
问题就是社工超级少啊
作者: ponyon (失恋)   2014-05-25 20:22:00
长期以来社会结构问题要改善是不可能有特效药的
作者: Leo4891 (Leo)   2014-05-25 20:25:00
讲到教育问题, 就不能忽略家庭教育这块, 影响人格养成
作者: ponyon (失恋)   2014-05-25 20:25:00
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有任何方法使随机杀人绝不发生
作者: ponyon (失恋)   2014-05-25 20:26:00
就算有 其代价也高到社会绝无可能实行我们能做的只有降低这类事件发生的机会
作者: pooznn (我~~~是来被打脸滴!!!)   2014-05-25 20:28:00
没前科 没精神病史…怎么防???
作者: ponyon (失恋)   2014-05-25 20:29:00
就说这没有短期见效 即便是家庭教育也是人在教育要养成包容的人或社群本来就要经过好几个世代的努力
作者: encoreg57985 (@@)   2014-05-25 20:34:00
台湾不重视社工 连心理师都要乱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