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 闻天祥/金马60:细说过往,直奔未来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3-11-02 15:00:15
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8/7542396
电影奖应如明镜映照时代
电影奖应如明镜,探见彼此的优点与不足,同时映照时代。
金马奖创立之际,参赛影片须以国语发音或配音,直接排除台语及其他方言电影;配合政
策或伦理教育意义,也出现在规章;而除了台湾电影公司,其他地区则须加入当地自由公
会或经使馆认可之华侨厂商;相当程度框限了奖励的方向。
但头两届最佳剧情片由当时香港两大巨头:电懋的《星星月亮太阳》(第1届)和邵氏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第2届)抡元,它的意义又变得更复杂了!如果光从主题来看,比
它们更“正确”的所在多有。如果以为只为拉拢香港右派影业龙头,也显然忽略两片当时
在台湾院线皆连映逾百日的盛况。所以肩负意识形态包袱的评审会不会也在取舍之间泄漏
了自己的影迷心思?而国片的陪衬位置,不也说明了当时在技术与内容的差异吗?那些形
形色色、巧立名目的特别奖,会不会成了心虚的证据?
检视金马蹄痕,遂成为一个综合了美学、工业、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复选题。
自第3届最佳影片《养鸭人家》开始,除了李翰祥来台与台制厂、中制厂合作的《西施》
(第4届)、《缇萦》(第9届)既教忠教孝又制作华美而占尽优势,其他像《我女若兰》
(第5届)、《路》(第6届)、《小镇春回》(第7届)、《家在台北》(第8届)都标示
了“健康写实电影”的崛起与备受肯定,除了主题意识的正确,人情世故织就的文化底蕴
和各项技艺上的进步,也不宜简化。因为这很可能是白景瑞可以继续挥洒《再见阿郎》,
或是宋存寿在《破晓时分》、《母亲三十岁》,甚至《窗外》以更复杂的角度探索阶级、
人性的基础。但他们不愿遮盖的阴暗面,便无法像李行既能言志又能精雕也符合正统的《
秋决》(第10届)获得青睐。毕竟金马奖彻底扬弃主题意识评分是1980年代中期的事了。
现在以为的理所当然,在过去却是得来不易。也令人更尊敬那些孤独却不改其志之人。
金马奖的光谱越来越宽广
台湾国际处境的动荡,以及团结民心的作用,改编护国大将蔡锷事蹟的《忍》(第11届)
,以及描述抗日战争的《吾土吾民》(第12届)、《梅花》(第13届)、《笕桥英烈传》
(第14届)以及众多爱国电影,成为1970年代的金马显学。其实武侠功夫、爱情文艺,甚
至灵异鬼魅,在市场上也相映成辉,某些作品甚至比得奖电影走得更远更久。而李行以《
汪洋中的一条船》(第15届)、《小城故事》(第16届)、《早安台北》(第17届)连霸
最佳影片,不仅写下纪录,那句“评审是公平的”致词,不仅豪气自信,也意味着金马奖
的转变。
从先公布结果再择日颁奖,到先有入围名单再于典礼揭晓得主,增加了颁奖典礼的可看性
。愈来愈严格的评审方式,也让金马奖介于国际影展的小评审团讨论制和影艺学院会员投
票制之间的设计,在出人意表与众望所归中,有了更大的空间。即使《假如我是真的》(
第18届)、《辛亥双十》(第19届)最终夺得最佳影片,“香港新浪潮”从编导演到技术
项目的攻城掠地,已明显不过。
“台湾新电影”从《小毕的故事》(第20届)、《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第21届)、《我
这样过了一生》(第22届)、《恐怖份子》(第23届)、《稻草人》(第24届)在最佳剧
情片看似漂亮回应,香港培养的明星则一个个称帝封后,各擅胜场。这里头的风起云涌,
远超过名单表面所能解读。很难想像侯孝贤在第22届最佳男主角只差周润发一票,《恐怖
份子》在没有其他奖项的助攻下独得最佳剧情片,甚至第22届评审刻意让纪录片入围从缺
……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教电影史重写。直到取材成龙师兄弟与其师父习艺的怀旧港片《七
小福》(第25届)才中止台湾在最佳影片的蝉联。讽刺的是隔年《悲情城市》成为首部在
威尼斯影展称雄的华语电影,却在金马败给《三个女人的故事》(第26届)。最终得到导
演奖的侯孝贤套用老婆的话,说自己得奖是“应该的”,妙的是最“支持”他论点的竟是
为自己导演作品大获全胜而感不解的关锦鹏,也算是惺惺相惜。
竞争越来越激烈,往好的方面看是它的影响力提升了。有人以此作为电影生涯的漂亮转捩
,有人梦寐以求终于得偿所愿,也有来不及的遗憾。在不违背宗旨的情况下,必要的松绑
与放宽,也逐步让金马奖的光谱变得越来越宽广。
进入1990年代,《滚滚红尘》(第27届)把爱情离合置入中国内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
件》(第28届)从单一案件放大为整个时代的压迫,《无言的山丘》(第29届)从金钱与
身体探索殖民与自主。从《热血男儿》(港名《旺角卡门》)到《阿飞正传》的王家卫,
从《推手》到《喜宴》(第30届)的李安,从《青少年哪吒》到《爱情万岁》(第31届)
的蔡明亮,上一代健将依然屹立不摇,新一代作者也俨然成形。在你叹息所爱失利的同时
,也忍不住对得主刮目相看。
许鞍华的《女人四十》(第32届)拿到最佳剧情片,但第一个抱走最佳导演的女性却是《
天浴》(第35届)的陈冲,她要到《千言万语》(第36届)才得偿所愿。都说姜文的《阳
光灿烂的日子》(第33届)是首部抡元的中国大陆电影,其实当时报名的是香港和台湾公
司。倒是《甜蜜蜜》(第34届)、《榴莲飘飘》(第38届)角色虽来自天津、广州,甚至
黑龙江,却是百分之百的香港电影。张作骥的《美丽时光》(第39届)帮台湾电影留住金
马,本地电影产业正面临黑暗时期。
二十一世纪仿佛随《卧虎藏龙》(第37届)一起翻开新页。编导演制全面提升的类型电影
不再只屈就技术项目而已。《无间道》(第40届)、《功夫》(第42届)、《投名状》(
第45届)等指标性大片皆有斩获。《可可西里》(第41届)、《父子》(第43届)也突破
过去得奖作品的楚河汉界,跨地域的合资(制)模糊了影片的身分,也难怪《色,戒》(
第44届)想代表台湾角逐奥斯卡被美国影艺学院打了回票。
金马奖接受报名的影片,也从最早必须国语发(配)音,到含方言在内的广义华语(第33
届)都接受,44届开始,只要导演加半数主创为华人无论讲什么语言皆可参加,到现在是
长片只要半数主创为华人,短片只要导演是华人就符合报名资格。于是金马奖有了蔡明亮
为罗浮宫拍的《脸》、何蔚庭以外籍移工为主角的《台北星期天》、赵德胤横跨缅泰的《
再见瓦城》、澳洲导演的《意》、美国导演的《面子》……与其说是电影奖改变了,它不
过是发现并回应了电影制作与界线的变化。但也必须扩张得有道理,而非全盘尽收,反而
失了特色。
近年金马受到的挑战 更严峻
如同《不能没有你》(第46届)、《当爱来的时候》(第47届)、《赛德克‧巴莱》(第
48届)、《血观音》(第54届)表现了台湾电影直面社会历史的多样性。万玛才旦的《塔
洛》把我们带进西藏牧人面对现代混乱的迷惘,毕赣的《路边野餐》让贵州凯里成了魔幻
之境,张大磊《八月》(第53届)和周子阳《老兽》所说的内蒙也截然不同。金马奖不再
只有港台之争,中国电影以及大量合拍片的加入,让竞争更形激烈。《神探亨特张》(第
49届)、《推拿》(第51届)、《大象席地而坐》(第55届)反映的不是一种刻板的中国
样貌,更不可能是所谓主旋律。当电影奖足以接纳并呈现各式风格的极致时,也确保了自
己迈向成熟却不致老化。
新加坡导演陈哲艺首部长片《爸妈不在家》(第50届)扳倒一班大师勇夺大奖,新马作品
之后在金马舞台的能见度大幅提高,未尝不是电影奖激励创作的明证。然而殿堂级的侯孝
贤直到《刺客聂隐娘》(第52届)才终于得到最佳影片,连大师都要孜孜矻矻,还在等待
步上领奖台的似乎也没有懈怠的借口。如果钟孟宏的《阳光普照》(第56届)、《瀑布》
(第58届)和陈玉勋的《消失的情人节》(第57届)显示了中生代影人接棒的企图,请别
忘了《大佛普拉斯》、《返校》、《南巫》、《浊水漂流》、《美国女孩》、《白日青春
》、《哈勇家》、《一家子儿咕咕叫》(第59届)等等头角峥嵘的新锐,电影奖也透过他
们在勾勒未来电影版图的轮廓。
从政治到疫情,近年金马受到的挑战似乎更严峻。其实没有哪一年是简单轻松的。如果电
影是条长河,电影奖总似位于最下游,它承接了创作产制的所有结果,还要试图淘金剔杂
。你很难预期有多少暗流漩涡或积淤险滩。理想的话,透过奖励,拔擢激化创意源头;若
谈现实,至少也得无畏反映世间美丑。世人不见得明白原委,你却深知这不是一日烟火,
上台这几呎路可是电影人经年累月的折返努力。那隔着口罩仍挡不住的喝采欢呼,颤抖致
词的笑泪交织,以及天亮之后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是这个舞台存在的意义啊!金马奖从
不讳言它带着政治任务的出身,更透过好几次的破茧而持续新生,一点都得来不易。时至
今日,它除了公平开放的竞赛,还有影展、创投、学院、大师课维护着电影不同环节,从
推广、扶持、教育,总算把上中游也一并顾到。
所以在甲子之庆、耳顺之年,金马奖强调的不再只是回望,还要凝聚众人,直奔未来。哪
怕荆棘满布,为了电影,义无反顾。
●附注:文中片名后括号标示届数者即是当届最佳剧情片得主。
作者: yakifone (复员兵)   2023-11-03 16:41:00
很棒的电影历史介绍
作者: penghuman (哎YO维)   2023-11-03 19:32:00
作者: tyleronan (矻矻霞)   2023-11-03 23:38:00
看着闻老师的文字就觉得很舒服
作者: Yelnats28 (live)   2023-11-04 00:10: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