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林生祥的创作轨迹

楼主: youtien (恒萃工坊)   2017-06-25 21:09:59
生祥乐队这回得到了评审团奖,这里就贴一下我上个月刚整理重发的旧文,以供参
考。
http://www.storm.mg/article/273113
2017年5月20日晚,《菊花夜行军》十五周年演唱会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观众三千
人满场。生祥乐队加上交工时代的老班底:唢呐手郭进财,鼓手钟成达,唸诗的钟永丰…
…以及林生祥的妈妈!缺席的贝斯手陈冠宇也是因为“农忙”这个非常正当的理由。特别
来宾则有代表新移民的南洋姊妹会,已归于朴素的歌手万芳,后一辈的客家音乐人黄子轩
、温尹嫦、罗景贤,可谓极一时之盛。
整场表演听下来,最让我欢喜的是,他们的音乐,全部都是“对”的。“对”是什么概念
?就是让你觉得:这些故事、这种人、这文化里长出来的音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每一首歌曲的音场都饱满有力,而风味纯正;每位核心乐手的功力,也已更加炉火纯青。
几首传统的调子如生祥妈妈唱的〈愁上愁下〉,也是那样的老土,但感觉就是和其他传统
乐队不一样。我于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山歌,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以前不然,是
因为以前人没现在这么多乐器和音响技术。如果古人在现代复生,他们也一定会来玩这个
更带劲的“农业摇滚”,而不是死守着老一套。
这不是理论,这是感觉,这是生祥乐队给我的感觉。能引发这样一种感觉,就表示你的音
乐是“对”的了,从此开始,你也是正宗、你就是正宗、你才是正宗。农业摇滚,传统与
现代、东方与西方、乡土与世界的对比与交融,多少人曾经夸夸其谈而最终也没做出什么
来的,他们全都做到了。传统的创新,就应该要作出这种感觉,否则就是不够到家。
关心社会议题者,多乐于谈论交工-生祥乐队在社会运动方面的成就;熟读理论,又同时
拥有学位与官位的钟永丰,更能与学界同仁对话无碍,影响力甚且及于大陆,在多种文化
、财经或综合性的杂志上发过长文讲述战后台湾农村的历史。然而在这社会面的成就之外
,他们在文学面、音乐面的功夫同样下得深,可谓三足鼎立、相辅相成。
十余年来,已有不少后进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鼓励,也或学习了一些招式心法。诗人周弃
子〈题高阳历史小说集〉有句云“小道居然极钜观”,此句也完全可以拿来称述林生祥的
音乐。而其中的历史与门道,也是值得我们再三探究的;不光是为了艺术,也是为了人气
。这年头,哪怕在社群同温层能极一时之盛景,出了圈子,能否持续让不特定的大众听到
、看到、感觉到?没人有把握,而我们也只能尽其在我,尽量多做一些、多讲一些,然后
是有组织的多做一些、多讲一些。
四年前,我在《流行词话》上连载《客语流行歌词的演变》,为了补充我较弱的音乐面的
知识,便趁返台期间前往美浓一游,拜访了林生祥。我预先拟了十个问题电邮寄去,开始
访谈时再拿出电脑来对照,得以少费口舌。后来生祥在脸书上提到了我的来访,说“他的
问题很厉害”,表示他不是不乐意接受访谈,只是不喜欢反复讲以前讲过的东西──这自
然是暗指一些没多做功课的记者或同学。我也小小得意了一下:以往的访谈与论文,我是
几乎全都看过了,才来提问的,自然要谈些不一样的东西。
尽管如此,看到我那篇访谈的人似乎并不多,这当是因为我是单干、自干,没有组织。文
字稿是在《流行词话》39至44期陆续刊出,而这东西是我的一人刊物,还是做成pdf格式
的电子报,那时订户也就一两百个。林生祥现场示范的影片,在YouTube上放了出来,点
阅量也就几百到一千多。故此,借本期专栏,把旧稿旧片重发一下以飨同好,也希望往后
能更多参与一些有组织的工作。
(1)新式月琴的机理与新曲编撰的进路
林生祥回答如何处理音乐人的“全球在地化”问题,使传统曲调吻合于欧洲发展出来的十
二平均律体系,以适于新歌谣的创作与现代乐团的合奏需求,他的答案是从乐器的改造开
始。以往的月琴有音不准、不适于合奏的问题,经过长久的摸索与和造琴师的合作研究,
有了这把制成于2012年5月的新式六絃月琴。随后,生祥示范以此琴弹奏传统曲调,及在
传统曲调的基底上逐渐加入现代和声、节奏、旋律,以至完成一首新歌的过程。(2013年1
月14日于美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Z1e9N1mRo
(2)微分音与各种曲调的运用
生祥示范奏出微分音的滑动指法,以及各种中外节奏旋律在他作品里的运用情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fElSMfoiU
(3)〈假黎婆〉中传统音阶的变化与外来节奏的引用
《大地书房》中〈假黎婆〉一曲变化了传统音阶,引用了外来节奏,生祥演示旧调与新曲
的差异,说明他这些年在音乐上主要处理的问题与思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0OkmdVLbk
林生祥访谈
问:请问您小时候听些什么音乐──生活中听到的是哪些,电视、广播与唱片中听到的又
是哪些,其中有什么是对后来创作较有影响的?
我们家很早就有电唱机了,因为我阿公很早就在这边开了杂货店。我阿公打过二次大战,
回来以后没什么事做,后来因缘际会就开了店,我们家是这个庄头的第一家杂货店,所以
那时生意很好,店里也放了电唱机、收音机。
小时侯那个年代就是听黑胶,当时听的都是八点档连续剧像〈梨花泪〉什么的,此外我买
过一些儿童歌曲的唱片,我还记得我听到一首〈泥娃娃〉特别不喜欢,我不理解为什么世
界上有这么悲伤的一首歌:“泥娃娃、泥娃娃……”唱起来感觉就很悲伤很可怕。然后我
叔叔在唸成大,也买一些美国排行榜那些歌,那些歌我们听不下去,那时候年纪还没有到
。前阵子我们家改建,还有很多黑胶唱片摆在楼上,我还没有整理好。
小时听到的,我记得一首〈安童哥买菜〉,那是刘福助作品,他那时还很年轻:“安童哥
……”就是台湾传统那种唸歌,我还听满多次的。电视上就是看《科学小飞侠》、《北海
小英雄》那些卡通,现在我也会买这些给我小孩看。不过后来我发现《北海小英雄》原版
的主题曲和我们小时听到的国语版差很多,我觉得原先那音乐做得非常厉害,像《科学小
飞侠》那音乐非常好,那编曲很厉害:(哼《科学小飞侠》主题曲旋律)我女儿也很喜欢

我到国小四年级时才买了第一卷卡带,我忘了是林慧萍还是金瑞瑶,那时的排行榜冠军。
在黑胶到卡带的年代之间,还有一个叫匣式录音带的东西,它是四轨,比卡式的大概大两
倍,你可以切一、二、三、四……有一次我因为不知道要怎么用,还把叔叔的机器弄坏。
另外,我姑姑在家里做家庭手工,喜欢听中广流行网和费玉清。后来有影响到我的音乐,
一个是罗大佑,那时他就出道了吗?
(他1982年出第一张,之前就有帮电影写歌,他写第一首歌是1974年。)
还有一张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吴盛智的《无缘》,你这里也提到的,我有黑胶。
我叔叔结婚时买了一套价格有点高的音响,也买了吴盛智这张,我阿嬷也很喜欢。我觉得
很奇特就是吴盛智的音乐为什么大小通吃?他那卡带大概卖了几十万张,因为那时卡带会
听坏,要重买。所以这张《无缘》的销量,在客家歌曲里面搞不好没有人能超越。
前面讲罗大佑,他前两张我都很喜欢,也很喜欢苏芮〈一样的月光〉那张。那时我对台语
歌曲就没有那么喜爱,我也说不上来,就是那种本能的反应,没有很喜欢听,像是江蕙〈
惜别的海岸〉很知名,但对我的音乐没有很大影响。
(会不会是因为台语歌曲的主题多半在浪子、酒女那些比较属于成人世界的东西?)
也有可能。
为什么罗大佑的东西会打动我呢?我觉得可能是形式。因为那年代台语歌都是从日本演歌
发展出来的东西,那时候我们附近有个铁工厂,他们常播日本歌,因为他们都有学日语,
有一些名曲我名字叫不出来,但旋律都还记得,像是:(哼日本曲),所以我听台语歌感
受就没那么特别,没那么立体。可是当罗大佑出来──像吴盛智比他还早,当时应该算石
破天惊呢,像〈浓胶胶〉那首歌,其实已经融入了一些嘻哈的东西在里头,比后来黑名单
工作室还早很多。所以我觉得吴盛智那张《无缘》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问:记不记得1981年吴盛智以前的客语流行歌曲(不属传统歌谣,而是采用现代曲式创作
,或者从外语歌曲改编的),有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我在现有的研究里很少看到人能详
谈1980年代前的客语歌曲,所以想多问一些客家人的聆听经验。
吴盛智应该算开山鼻祖,我对他是顶级的评价。在传统歌谣方面,那时也有很多厉害的音
乐人,像赖碧霞、徐木珍,徐的职业是算命,赖今(2012)年拿到国家文艺奖,她在传统民
谣里面来讲算是生活得不错的。我非常尊敬徐木珍,传统胡琴手能像他有那样厉害的耳朵
、节奏者真的很少,他是货真价实的国宝。
另外有一个名字,李文古,他是屏东六堆地区的客家人,这可能要查一下。他跟吕金守他
们合作了很多客家说唱剧,销售量也很惊人。
(我看论文上说叫“客家笑料剧”。)
对,他们在里面就是先讲故事,有对白,然后穿插歌曲,他们很多日本歌曲重新填词,那
歌词很厉害,能和原曲贴得很近很近,像:“……”(没听清)早期他们填词人对韵的掌
握非常精准、扎实,我觉得现在在古典功力上没有那么强。吕金守写词,韵脚也掌握得很
好。
按:经查,李文古是清初广东梅县客家人,真实人物,后来成为一系列客家民间故事主角
,也在1960年代改编为客家笑料剧,而和吕金守合作的那位,叫李文光,是六堆万峦人。
问:对吴盛智、涂敏恒、吕金守等1980年代客语流行歌曲先驱的观感;您是何时开始听到
这些名字,何时开始听到他们的音乐?据王欣瑜论文《跟我们的土地籴歌》所录访谈,您
在吴盛智专辑刚发时就听过了,这里请多谈些当时您和亲友对这种创新的客家歌曲的观感

吴盛智走得很突然,车祸死,涂敏恒也是车祸,酒驾。他们那个年代的音乐人,江湖气很
重,和我们这一代不太一样。我有感受到,像比较早期的电影工作者,就是军事作风,拍
电影非常强悍,像土流氓,到侯孝贤那一辈才有些改变,片场里很多老师傅都还能跟你讲
那些很阳刚的事情。
在这三个人里面,我想大部份亲友都会觉得吴盛智的成就应该是最顶级的,我阿嬷今年已
经93、94岁了,当年吴盛智的音乐就很对她口味,我把我写的歌给她听,她说我写的不如
吴盛智。到我妈那一代又不一样……
我觉得涂敏恒的音乐比较算“演歌派”,他的东西就是从日本演歌转换过来的。
(我倒觉得是从国语歌曲的传统来的,因为他是政工体系出身。)
喔,他是政战。
(他最早是写〈一把泥土〉等爱国歌曲出来的,然后才去写客语歌曲,宣扬客家人的善良)
对,“良善”(笑)你继续说,我懂你意思。
(客家人当然不只有善良,但他们对这些勤勉什么的总是特别强调。)
其实我刚为什么讲到涂敏恒,是针对一首歌来说,就是被称为客家国歌的〈客家本色〉,
这首歌的idea应该是从台语歌的idea延伸过来的东西,我个人并没有很喜欢;到我们这个
年代的音乐人,我们已经有更多的元素和idea可以取用了。我觉得他们老一辈音乐人的长
处,主要在旋律和编曲的功力很扎实,像我有喜欢一个老音乐家翁清溪,我好喜欢他的东
西,他的基本功非常好,那个东西我确定我自己身上没有。
(翁清溪也是正规音乐学院出来的。)
他的弦乐编写非常厉害。第三个问题我想就到这边吧。
问:承上──相对于变化剧烈、迈入全盛时期的国台语流行歌曲,客语却似乎在很长时间
里没有一首惊世之作,没有能突破主流社会对客家的刻板印象之作;我以为这和客家人一
贯“良善”的文化主张有关,是否客家词曲作者自己也没想要突破那良善、勤俭而最重要
是无害的文化标签?吴盛智英年早逝未能进一步发展新歌谣令人惋惜(参考何东洪的论文
),涂、吕的作品很难让人觉得创新和震撼,他们宣扬客家的良善,循的是1960-70年代
的思路,这和解严前后台湾社会思潮的剧烈脉动是不搭调的,所以在乎政治与社会的论者
很少提及交工乐队之前的客语歌曲。然而,身为客家音乐人,您对解严后(或从1988年客
家运动起算)到《我等就来唱山歌》出世以前,客语歌曲的这段低潮期(或曰沉潜期、风
头被盖过的时期),及这段期间的客家歌谣与作者怎么看?有什么不足、可惜之处,又有
什么未被足够重视、值得今人再加研究的地方?
没有惊世之作应该跟吴盛智早逝有很大的关系。吴盛智是要搞摇滚乐的,他有摇滚的底子
,有那种音乐的idea。他跟涂敏恒、吕金守的养成不一样。
“良善”的问题──因为那时候就是没有(颠覆性的思维)嘛。你看吴盛智〈无缘〉是
1983年,而台湾解严是1987年,到88年才出现“还我母语运动”,这段期间台语和客语都
是被压抑的,而客语又相对的更弱势,所以我觉得这些应该都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年客语歌
曲没有进一步的开展。到我们五六年级这一代,有时候看这“良善”之类的,就觉得……
(倒胃?)
(笑)我也很讨厌人家说客家人就只是勤俭、勤劳什么的。对我来讲,客家不是只有这样
的,我朋友马跃・比吼也很讨厌人家说原住民就只会喝酒唱歌,那些刻板印象。我同意何
东洪的看法,涂敏恒和吕金守的作品很难看到创新;还有就是你说他们的作品和解严前后
社会思潮的剧烈变动不搭调,确实如此。所以为什么交工那时候我们跳出来。
(事实上我觉得交工是迟来了,是晚了。)
可是八九十年代之交那时候我年纪还小,我才国高中,没有赶上那个年代。所以有一次我
和差事剧团的钟乔说,我非常羡慕你们能经历到这些大事。后来美浓有了反水库运动,我
才进来,就像是洗礼和转大人吧。这中间的低潮时期,还有几张唱片,有黄连煜的新宝岛
康乐队,还有一个蔡孟甫,之前也和黄连煜他们在一起的。在我发片之前还有颜志文,他
做《好男好女》唱片,自己出的专辑叫什么谁在那边唱山歌……
(我有买,专辑名称是客语文,《系么人伫个唱山歌》)
还有阿淘(陈永淘)的歌也比我早发。只是如果要对应到政治与社会的脉动,大概就要直
接跳到《我等就来唱山歌了》。很多人和我都喜欢阿淘的东西,他的歌喜欢的人就会喜欢
,厌倦都会生活的人很容易起到共鸣。
(他很自由,有一种朴素的侠气吧,也不是不参与社会运动,但他不会胶着在这上面,和
钟永丰那样的读书人不一样。)
我也没有读书啊,我是说真的,那些什么社会学理论,我都是听来的,不是读来的,那些
东西那么难,我都看不下去,我就听他们讲。所以在学术上我没有什么理论,也没什么扎
实的训练。
不足的地方──(长考)我也不知道。像我会出来做音乐,是刚好有一个契机:录音器材
的数位化。如果没有这个契机我大概不会进入这一行。以前都是analog(类比),器材非
常昂贵,动辄数百万,我们怎么会有可能使用到那种器材?我大学时就有主流的唱片公司
想帮我们观子音乐坑发片,但我都不知道怎么做……或者说都没有想要去做这个
一个直觉就是,跟我接触的流行唱片工作者,和我的气味都不对、不合,我直觉上就不会
想要去亲近它。然后刚好我碰到数位器材普及的开始,像ADAT八轨,我们买了三台就二十
四轨,一台几万块不会很贵,后来都没人要了,因为又直接用硬盘录音,我们还买了台湾
第一台Apple的……G4,进来第一台我们买96000块。……回到你刚刚谈到的“良善”或者
是为什么当时我也没有想要踏进台湾流行唱片工业的体制,我不晓得这里面有没有一些脉
络可以连接到。
(我大概可以整理出来,一些像是文化性格上的不合。我写论文时发现外界对客家人的刻
板印象,也发现客家族群自己老一辈的主张和新一辈的落差,像五六年级对老一辈那从传
统礼教来的教训已经无感或反感,但新的典范还没建立起来。老的主张已失效,主流的国
语、台语、西方文化又会把很多人吸过去,所以那个低潮期之没有惊世之作,大概可以这
样解释吧。)
问:曾谓陈永淘作品对您有甚大启发,请从创作意念和词曲章法,以及唱腔来谈一谈是怎
样的启发。
应该是你看到的资料写错了,我和阿淘算是同时期开始创作的,虽然知道彼此,但不算有
受对方影响。
问:钟永丰先生在〈歌手林生祥〉谈到1997年他在录音带里,从第一首〈美浓山下〉的“
可当镇歌”、〈伯公〉(1996)的“不错”到〈耕田人〉(1995)的“真正改观”,他写道:
“从以前那种飘渺虚浮的半校园半前卫式音乐,到现在这首青筋暴露的农民之歌,我不禁
好奇,他这两年间的创作取向转变,到底是起于什么样的动机与动力。”这里可以请您再
回答一下他当时的这个问题吗?
……其实就是把身边的事情写出来,没有想那么多。1997年我们出道,在美浓演出“过庄
寻聊”演完,一位老农过来跟我说他特别喜欢〈耕田人〉,说写的就是他。
(之后一段录音不清楚,事隔多年也忘记了,祈谅)
问:何颖怡老师最近写到“全球在地化”的问题:欧洲以外,每个地方的音乐人都要面对
“如何将自己的语言和传统音乐,去吻合欧洲古典乐发展出来的十二平均律”的问题。延
伸来讲,还可问:如何调和传统声乐和各种现代声乐(流行歌曲、艺术歌曲、摇滚、爵士
)的异同,如何保有“字的声情”与字句所能承载的历史情感与文化记忆,乃至更新之。
客语歌曲在这上面,起步比国、台语晚,成就却相当可观,这之中的经验、学问不但值得
传给后辈,更可以给尚未开始发展当代“新歌谣”的千百种汉语方言参考,这里就想请您
举自己或他人一两首作品、一两个片段为例,讲解一下这乐句是如何从发想开始,一步步
修到对味的。这样,读者就可见“客语新歌谣”之逐步建立于一斑。
我是从乐器的改造开始。
传统乐器应该在我们这个年代有新的弹奏方式、新的想法,否则它会变不见……我大学的
时候,有一次王明辉跑来看我,问说你到底想做什么,我说“农业摇滚”,他说:“那就
对了。”……可是我刚买到传统月琴的时候,发现它音不准,不能和乐团合奏。我就开始
修改,当年我没有乐器的知识,那时也没有Google;我找到台中的乐器行反映问题,他们
也没帮我解决。然后我自己学习,绕了很多圈……(讲述吉他、月琴等弦乐器的知识与调
整经验)
十二平均律不是凭空出来的,那么多年以来为什么大家要循着这个规则来play出harmony
,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弹微分音什么的我都不反对,但你首先要
能掌握这一套,才好与他对话。
(继续谈了一些乐器改造的心得后,生祥上楼去拿了新造月琴下来,开始示范在传统曲调
的基底上逐渐加入现代和声、节奏、旋律,以至完成一首新歌的过程,参见前文所贴的影
片。)
作者: rubeinlove (れな)   2017-06-25 22:10:00
推林生祥
作者: kuru0912 (kuru0912)   2017-06-25 22:27:00
推林生祥+1
作者: goodfen   2017-06-25 22:28:00
作者: lupins (〈仙黛逸踪‧八式问剑〉)   2017-06-25 23:02:00
推林生祥~
作者: enzyme (每天都是新的练习:)   2017-06-26 00:02:00
推!
作者: waynehow (hOw)   2017-06-26 00:10:00
作者: wendy85625 (ㄘㄘ)   2017-06-26 00:16:00
作者: oray914 (oray)   2017-06-26 00:30:00
推林生祥 也推这个访谈者
作者: RobertWu407 (RobertWu)   2017-06-26 09:59:00
他们的音乐,需要更多人支持!
作者: ANCEE (安西)   2017-06-26 10:06:00
推 还好他们撑下来 他们的音乐真的是从土地长出来的
作者: congaconga (CONGA)   2017-06-27 04:07:00
台湾有生祥乐队真好
作者: bluehester (白白)   2017-06-28 06:18:00
推生祥乐队 推围庄 词超美音乐都有故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