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金音奖的现在与未来?陈子鸿、马世芳两

楼主: hot5566 (五六国庆日)   2014-10-22 16:49:37
金音奖的现在与未来?陈子鸿、马世芳两届总召对谈
专业│产业聚焦 Peas Lin ‧ 2014-10-15
金音创作奖从2010开办至今已历经四届,一般大众对它的内容与价值,都只有粗浅的了解
或甚至十分陌生。金音奖在报名条件与奖项设立上,和金曲奖最大的区别为:
奖励台湾原创音乐,艺人自行创作的比重需占70%以上。
设置单曲奖项,亦接收数位发表的音乐作品。
依照曲风而非依语言分类,设有摇滚、民谣、节奏蓝调、电音、爵士及嘻哈等六类不同乐
风的奖项。
设有“最佳乐手”、“最佳现场”等演出技术相关的奖项。
截至目前为止,金音奖都还在顺应着台湾当代音乐产业的现实状况,而有所进化和更动,
于是我们邀请到曾担任过金音奖总召的陈子鸿与马世芳,告诉我们从评选流程、评选原则
、奖项制度到金音奖存在意义的各种问题,彻底剖析金音创作奖这个奖项的特色和风格。
有了金曲奖,为什么还需要金音奖?
金曲奖这个奖项大家都已耳熟能详,每年都吸引许多媒体和观众的注目,为什么还需要金
音奖? 马世芳告诉我们金音奖设置的来由,是因为金曲奖的奖项分类方式跟现实有不尽
符合之处,在金音奖设立之前,就有部分业界人士希望能由民间发起一个主动提名制的音
乐奖项,再由政府挹注资金,举办一个由创作主导的奖项。之后因为一些因素遂仍由公部
门主导,然而奖项分类还是延续最早的想法,奖项设计也和金曲奖非常不同,像是最佳现
场演出和最佳乐手这两个奖项,都是金曲奖所没有的。
“其实金曲奖就是比较商业化的奖项,也会参考流行度、传唱度等指标,金音奖相较就是
标榜创作为主”陈子鸿说。马世芳则认为:“其实金音奖对于所谓原创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因此能入围的通常都是实力真的非常坚强的创作者,不像金曲奖就是纯粹以作品来看,
没有要求歌手必须是原创,这是两者之间很大的差异,也是金音奖的特色。”
金音奖评审更有表达“主观意见”的意愿
大致的评选流程是怎么运作?当评审意见不一时,又是透过什么样的标准来选出最后的得
主,确保奖项得主是在评审的共识中产生? 陈子鸿和马世芳皆表明,音乐是主观的,尤
其当评审有21位的时候,要取得共识非常困难,所以不管是什么奖项,最后的得主必然不
会是所有人都同意的。马世芳说:“不管是音乐奖项,还是其他文创类型奖项的奖励办法
,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只能在最开始的时候订下所有规则并且解释清楚,甚至是翻案
的方式和次数等等,都要在一开始交代清楚,接下来就照着流程进行,遇到争议的时候也
依照流程进行决选。”
而整个过程最累的部分其实不是决选,而是进入复选的时候,一部分因为作品数量较多,
并且也牵涉到评选标准、奖项标准还有奖项颁布原则的争议,马世芳提到,其实金音奖的
评审相对而言,会比金曲奖更有表达主观意见的意愿,所以大多数的评审都希望能在复选
的过程中就能充分讨论。陈子鸿补充说:“像我那届总召本身是没有投票权的,但如果到
了最后有入围者票数相当,就会由总召来决定最终的得主”,不过两位总召都说在过程中
评审们都会互相说服,目前还未发生过僵持不下的状况。
评选考量的面向是每届讨论出来的共识 ,并非有固定通则
由于陈子鸿和马世芳皆曾任金曲奖和金音奖的评审,因此我们也询问,两个奖项的评选原
则是否不同?例如“最佳乐团”这个奖项,同样的乐团报名,评审考虑的面向是否会有所
不同?
马世芳很直接地说:“其实金曲奖和金音奖的评审组成不太相同,文化部在选择评审时,
也会考量两种奖项的本质有所不同。”因此金音奖的评审中有乐团背景、有独立音乐背景
或有创作背景的比例会较高;金曲奖中则会有资历深的老师,因应台语、客语及原住民语
的奖项分类,也会有相关背景的评审老师。
评审团的组成会直接影响评审过程中共识的形成。每届评审考虑的面向都是共同讨论出来
,并不是一开始就有默认的共识,或有固定的通则。“每届都是打散再重来。”马世芳表
示,就他自己而言,若要以“最佳乐团”来举例,他个人的标准并不会有所差异,就是纯
粹就作品来决胜负,人气、销售量,无论是金曲还是金音奖,都不会影响评选。
评审目前由公部门指定,建立固定的评审团制度才能维持公正性和可看度
问及如何建立金音奖的公正性和可看度?马世芳回应:“金曲奖在最开始时也不是如此受
到瞩目,是在颁奖典礼举办之后,成为了一个综艺事件而受到关注。”即使像葛莱美奖、
全英音乐奖这些全球知名的奖项,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和生长,才能成为今天的样子
。 “台湾许多官办的奖项本身都会有其先天性的限制,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就是
由于官办,可以不受商业的考量和牵扯,至少在评选时,没有太多商业因素的影响,每届
的评审能针对该届的作品进行讨论、制定标准,以音乐本位为主。”在香港、大陆或其他
东南亚国家,某些音乐奖项因为需要媒体的赞助,就无法那么自由。
当然官办的形式也有缺点,会有一些包袱存在,像是评审一定要由公部门来指定,这点就
和金马奖之类的奖项非常不同。金马奖经历了如此多年的发展,已经形塑出评审团的制度
,但金曲和金音奖在每届结束之后等同归零,无法累积和建立起固定的评审团制度,这也
是未来可以持续改进的部分。
人文内涵是评选的标准之一
这几年的得奖作品,包括:林生祥的《我庄》、《大地书房》,大支的《人》,Suming的
《放羊的孩子》……等,都跟土地、社会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品“精神”是否也会列入
评选考量?
“流行音乐与土地绝对不能没有关联,流行音乐就是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和现象。”陈子
鸿说,因此这必然会成为评审的考量。他提到若就他个人的标准而言,会考虑到音乐是否
和社会的脉动有所连结,但不管是很乡土、很现代还是很批判的连结,都无所谓,而是过
了50年后,再听到同样的音乐,是否会有“那就是那个时代会有的感受”这样的想法。
马世芳补充说:“人文这样的精神太过模糊,评审并不会事先去设想,应该要说,当音乐
都到达了一样的技术高度,作品水准不相上下时,要是作品能在内涵上呈现更丰富的深度
,评审就会更倾向于投票给这样的作品。”
但作品内涵常常是透过歌词来反应,“歌词”是否成为关键?如果是全英文或无歌词的创
作,又会如何评价?
陈子鸿和马世芳一致认为,歌词绝对不是评审关键,但却是绝对重要的因素。评审时当然
是以音乐创作的整体来评断,作词、作曲、编曲、演唱、演奏和录音,每个环节都是关键
,若这些因素中有哪一项特别突出,都有可能会成就一曲经典。若要以别的语言来创作,
也要看创作者是不是从那样的语言脉络出发和思考,是否能创作出合理而通顺的歌词。
像后摇或者数字摇滚这种类型的音乐,要怎么跟有歌词的音乐做比较?马世芳说,像这样
的纯演奏摇滚专辑表现难度更高,必须要靠纯粹的演奏来展现律动、意念和画面更加不容
易。
现场演出奖希望有更多 Live House 工作者参与评选
金音奖有个相当特别的奖项“现场演出奖”,由于没办法借由实体的出版品来评选,其标
准一直让人相当好奇,尤其随着现代音乐科技的进步,有的乐手或乐团能够呈现出很棒的
出版品,然而到了现场,就没有办法表演出专辑中的氛围,所以要怎么样挣脱出版品的束
缚,让现场演出优秀的音乐人得到更实际的肯定?
马世芳和陈子鸿说其实现场演出奖是透过影片和现场演出两项同时评选,先透过影片选出
入围者,然后再让入围者现场演出,所有表演一结束,评审们立刻上前投票。陈子鸿说:
“根本没有讨论时间,凭借的都是评审的主观,透过现场的整体性、技术、感染力等等来
选择最优秀的演出。”马世芳也讲到:“第二届金音奖由丝竹空爵士乐团打败浊水溪公社
得奖,当时没有人能想到丝竹空会夺奖,毕竟浊水溪公社的现场实在是太厉害了,但是当
丝竹空一登场,该团的煽动力和能量超乎预期。”两位评审承认这个奖项真的非常难评选
,因为每个团体送来的影片水准常常不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每位评审对于该届报名者的
Live演出都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让Live House的工作者、拥有人也加入评选,再进行提名
,但这在目前难以达成。
现场要求的是氛围,录音要求的是精准
作为一个资深音乐制作人,陈子鸿说,有时候他们将现场演出很好的乐手拉到录音室里,
却没办法表演出现场的效果,反之亦然。
“现场要求的是氛围,录音要求的是精准”,陈子鸿笑说,虽然很多人会以为他们能够将
唱得很烂的歌手在录音室里变成天籁,其实是有限度的。对他来说,录音室和现场是不同
的,因为要卖出去的东西不一样,衡量的标准也有差异。而马世芳则认为,由于现在唱片
市场的低迷,不像过往的年代唱片销量能够轻易地达到一定的数字,门槛因此很低,只要
是明星,很多不会唱歌的人也能出唱片。
现在的状况有变,由于无法再因为唱片获利,大多数的歌手都必须有歌唱实力才能出唱片
,更由于选秀节目的流行,听众的耳朵变得更加敏锐。唱片不再是获利的途径,乐手和乐
团靠着现场表演才能赚钱并且同时增加唱片销量,所以现在音乐人的现场演出实力并没有
因为后制技术的进步而削弱。
大型奖项的帮助并不是即时而显著的,却能透过业界的瞩目而增加机会
去年谢铭祐同时夺得金曲奖与金音奖,但其知名度仍有所侷限,而将金音奖得奖名单阅览
过一遍,更会对许多名字感到陌生。照理说,金音奖这样的“大型奖项”应该要能为得奖
者带来一定的名声,为何现在的金音奖为何还做不到?
马世芳告诉我们,即使是金曲奖,部分的得奖者也仍然无法得到大众的关注并博得名声,
由于媒体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某几个奖项上,因此要靠大型奖项来使艺人获得重视并不容易
。陈子鸿认为,与其说大型奖项能让得奖艺人得到重视,不如说没有行销资源和手段的优
秀创作者,能够透过得奖来获得业界的瞩目,让更多圈内人认识他们。
马世芳以曾雅君和以莉高露举例,这两位得奖者只露面短短几分钟,但因为他们的音乐或
演唱有特色,就能够吸引到圈内人的目光,机会当然因此增加。大型奖项的帮助并不是即
时而显著的,然而如果艺人持续地耕耘现场演出,因其表演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在这唱片
销售量低迷的时代反而可能异军突起。两位不约而同地下了一样的结论,人气指数、唱片
销售量和得奖三者间其实并没有一定的关系。
不指望主流媒体宣传 ,先让做音乐的人本身开始在乎金音奖再感染到听众
马世芳曾在别的访问中提到,主流媒体不关注金音奖也不意外,那金音奖未来对外的渠道
该如何发展?要怎么样强化并且传播金音创作奖是大型奖项的印象?
陈子鸿说:“不管是媒体、唱片公司还是音乐人,都有各自的压力和现实考量存在,主流
媒体不是不关注,是因为有收视率的考量。”他认为目前的理想模式是有部分艺人或团体
从没没无闻到在金音奖得奖,接著作品被大众接受、喜爱,因而在市场上红起来,众人就
会回过头来注意金音奖,所以重点还是在作品本身。不过他自己也感慨道,目前很多的作
品都很有想法,可惜都还不够成熟。
当金音奖不能指望透过主流媒体曝光,也没有资金去做广告宣传时,陈子鸿认为,就必须
仰赖社群网站宣传这股强大的力量。马世芳接着说:“目前大众对于金音奖都还是很陌生
,我认为第一步要让做音乐的人本身开始在乎金音奖这个奖项。” 而金音奖走到今日,
其实在音乐界中已有口皆碑,它是以音乐为本位的奖项,历届的颁奖典礼、现场演出也都
很精彩,比起金曲奖较为综艺的形式,金音奖更让这些音乐创作者有一种家族般的亲密感
,是比较温暖的、有种“我们是同一挂”的感觉,所以金音奖应该要先从音乐人的社群内
部着手,接着再影响歌迷和听众,而这本来就是无法速成的缓慢过程。
把台湾音乐人放进更大的竞争市场
金音奖今年即将迈入第五届,虽然在公众间的名声传播不如预想中响亮,但其实在许多音
乐人之间已确立了“以音乐为本位”、“现场演出精彩”、“奖励及提拔优秀原创音乐”
、“凝聚音乐人”等印象。陈子鸿认为,若金音奖要成为大型奖项,一定要让海外的创作
者竞逐,台湾的创作者如果能够从中脱颖而出,就证明了其音乐的价值。他提到,以往在
金曲奖上,蔡健雅、林俊杰等外籍歌手得奖并不会引起任何过多的讨论。两位对谈者都认
为,要让台湾音乐进步的最好方式,就是把现有的音乐丢进更大的竞争范围,让所有人在
其中角逐,台湾音乐才能在华语音乐圈中有更高更强的发展。
作为一个年纪尚轻的奖项,金音奖的未来大有可期,可以确定的是,金音创作奖的精神根
源于让更多不同面向的原创台湾音乐能够获得重视,而在众多具有热情的音乐人扶植之下
,以后也许不仅能让更多台湾人听见这些未能广为流传的好音乐,更能借由金音奖远播至
整个华语市场甚或国际。
http://ppt.cc/Dqag
作者: may88011 (台中杨伊湄)   2014-10-23 03:00:00
觉得金曲奖可以像国外一样 细分很多不同类型的音乐奖项
楼主: hot5566 (五六国庆日)   2014-10-23 22:44:00
金曲奖有金曲奖的包袱
作者: immoi (侯小佑)   2014-10-24 09:39:00
这一篇记者很用心,提问很有水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