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买奖、谈奖 金曲还是最佳桂冠
【联合报╱本报记者 袁世珮】
尽管台湾唱片业持续走颓、创作的软实力开始受到对岸挑战,但已经迈入第25届的金曲奖
,仍是华人音乐圈里最被认同的一顶桂冠。
金曲奖25年来,产生19位国语歌王(不含国台语未分家的第2届得主洪荣宏)、18位国语
歌后,得奖者的背景涵盖星马中港台、影响力更是跨世代幅射整个华语圈。“金曲得主”
是纯净的招牌,不含“乔”、“买”的杂质,这是华语唱片圈众多颁奖典礼中的仅见。
从民国79年首届开始,金曲奖海纳百川,韩国人可以拿国语歌王(李玖哲)、大陆人可以
封台语歌后(李娅莎),而技术项目也能获得肯定。
“公信力”是金曲奖迄今保有地位的基石之一。首先,金曲奖不是媒体主办,没有广告投
入多寡的角力,评审团背后有个无法左右评审、但很怕结果被骂的官方,也产生监督力量
。再来,金曲奖只看客观的资格认定,甚至也不管市场,当台东的小警察陈建年打败歌神
张学友时,外界只有“惊奇”评审的决定,不会质疑评审“拿了什么”。
金曲奖当然可被简化为“该年度的某一群评审对音乐的选择”,但既然大多数音乐人与消
费者仍然在意这个奖,金曲奖就要自我进化。
首要课题避免小圈圈游戏。不能无限放大那“某一群评审”的权力,大规模换血可以“轮
替”评审个人偏见。
其次,固然是音乐专业至上,但不能过度学院派,看不到真正的流行。幸而,从周杰伦终
于打破评审对“含鲁蛋”的偏见而封王,已可证明学术高墙在松动。只是,蔡依林终于说
服金曲奖,其他的唱跳歌手呢?年年销售王罗志祥难道连技术奖项都沾不上边?
音乐与艺术是主观的,但在“不能买奖、谈奖”的前提下,吸引更多人愿意把他们的作品
放到这场域来接受评比,最后认同、看重结果,这是金曲奖应该要努力维持的目标。
但这一切仍需台湾本土的音乐实力持续厚实,也请现在的歌手们珍惜这机会,在金曲奖仍
是盛大的瞩目焦点时踊跃出席,不要以回家、休假、工作、没有个人秀等理由,错过金曲
奖的美好时代。
金曲25-回顾十大亮点
http://www.udn.com/2014/5/21/NEWS/MEDIA/8689298-3431063.jpg
重要奖项入围名单
http://www.udn.com/2014/5/21/NEWS/MEDIA/8689557-3430922.jpg
http://www.udn.com/2014/5/21/NEWS/MEDIA/8689557-3431051.jpg
【2014/05/21 联合报】
http://www.udn.com/2014/5/21/NEWS/ENTERTAINMENT/ENTS3/86892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