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篇脉络理得不错,不过其实我觉得可以多给你一点建议。经典的科普文有几个虽非绝对但至少经常具备的要素:1. 从非常轻松、聊天式的故事导入并可能在中间进行各段落的引导2. 接续上一点,有一些问答从一般人的角度出发,针对容易产生于一般大众心中的问题进行处理3. 对于每个专有名词或某些专门机制,不是直接解释其实际做法及功能,而是以一些一般人都知道的事物先进行比喻,然后才将比喻中的各要素进行补充对应到原始机制上关于3的部分,像你文中就用到了一个还不错的走出蜘蛛网比喻,但是对我而言整体并没有极好的理由是你把比喻跟原始机制及术语混在一起一次写,会导致这个比喻其实起的效用被削弱。单就那一段,我建议可能是走以下的脉络:1. 先完整从头到尾写出一个“走出蜘蛛网”的比喻2. 开始对应“走出蜘蛛网”剧本中与原始问题与机制的对应,比如必须明确写出蜘蛛网的粗细是哪个机制算出来的?走出蜘蛛网的起点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每走一步都要重新织蜘蛛网吗?还是可以描述成“在一面很大的网上走,可是蜘蛛是大近视,对于越远网线的粗细看得越不清楚,要等走近一点才重新看一次把粗细判断得更清楚一点”之类的?而对于其他段落,这篇就相对比较欠缺一开始三点所说的引导故事、新手问答及比喻对应等要素,所以即便脉络清楚、即便你尽可能省去艰涩的专有名词及技术内涵,但是整体仍然会相对让人比较觉得是“用词比较不深的技术概要文章”而非“科普”。当然现在去搜寻科普文章,也是有很多就用这样的写法,所以这也不是写法有什么对错,只是我个人觉得在科普的易读性、引导性跟趣味性来说,那三点应该是蛮有帮助的要素例如下面科普写作网络平台的第二届人与自然科普写作桂冠奖首奖:
http://bit.ly/2w9crjD第四届人与自然科普写作桂冠奖三奖:
http://bit.ly/2wa2pP2第五届人与自然科普写作桂冠奖三奖:
http://bit.ly/2w7433U可以看到他们对于故事性、问答及比喻都有不同比重的采用,但不管如何,这三个要素都能让阅读者脑中的景象鲜明起来,且容易跟随到写作者的脉络。像是如果科技业应该很可能听说过的The Joel on Software系列文章(集结出书时译为约耳趣谈软件)也都带有这些要素:
http://bit.ly/2w6ovBZ虽然Joel的针对面向是已经相对熟知程设或科技业的人,所以不那么科普,但他还是很擅长加入这些要素让文章变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