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Blue Buster 每周MBA生涯解惑] 终极MBA选校教学:三步骤选对最适商学院(上
)
为什么很少看到有人在讨论“科学系统性”、一堂一堂选的选校方式呢?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若没有经过科学生涯管理,找出具体的未来生涯目标,包含:产业、
职能,与出于兴趣与个性的明确原因;
以及当前“已具备技能”,以及背后同样是兴趣与个性的明确原因,
若缺乏这两样明确条件,是无法进行系统性、各技能需求所对应课程的“进阶选校”。
即便是号称最发达国家的美国,目前也没看到有任何单位或顾问能做到这点。
小弟曾遇过有人s17名校毕业,却回原公司原职位上班的。
除了青春、数百万元学费,还有即便是名校、却念错技能课程的代价,可以说影响了后半
人生。
当然也有人因为找到了兴趣的事业目标,而一路扶摇直上,年纪轻轻才2、30岁,就坐上
龙头企业、或外商部门总监大位的。光小弟认识的就超过一手。
这其实要从生涯角度来分析,毕竟念书是为了未来的生涯。
要先知道究竟能快乐致富的生涯方向在哪,才有办法知道到底欠缺哪些技能?
再用这些欠缺技能来选学校,就自然能看懂各校课程跟师资的差异了。
(先前透过简易开放性辩证示范,找出生涯目标的文章连结如下:)
https://tinyurl.com/ykocky7c
久了你会发现,排名除了每十名左右的学校可以勉强算在同一个槛以外,其他校与校之间
的关系其实并不大。
很多学校甚至因为不知该怎么作出差异化,而干脆找某个更知名的替死鬼学校来当“靶”
,加以竞争。
那么究竟该用什么criteria,来挑选"fit" school呢?
简单来说是A+B=C:
A (Career progress to date 至今生涯发展所累积的技能组合) +
B (Why/Which degree program)=
C (Career actualization 兴趣生涯使命所需技能)
若欲求 B,则等于 C-A:
C (兴趣生涯使命所需技能) -
A (至今生涯发展所累积的技能组合)=
B (Why/Which degree program)
可以分为三大步骤:
1. 先找出A,也就是“Career progress to date 至今所累积的技能”:
首先,从履历表中列出各种技能与成就。这样就会得出A–至今所累积的技能,待会要拿
来当选校数学里的“减数”。
这个其实在求职、转职时、或申请学校时,就已经做过了。
但是有一个关键的动作一般人并不晓得:要特别区分“兴趣技能”与“没兴趣的能力”的
差异,并且将兴趣技能所产出的成就点提前。
这么做有几个目的。第一个是自我了解,让你自己知道、并且提炼出兴趣技能。这点非常
关键,可以说是生涯的核心。
根据多年人资案例的观察,成功跟着兴趣走,而不是跟着能力。兴趣会带动能力,但是能
力不会带动兴趣。
人是情感的动物。这里要简单说明一下人的情感在职涯上的运作模式。
人的潜意识非常有趣,背后有一些类似地心引力的情感定律在运行。
人会与其逃离怕饿死的恐惧,其实追求快乐的力量更大,并且会有类似不食嗟来食、或是
不快乐毋宁死的概念。
没有快乐,人会退而求其次,而转往“希望”。而这个希望要有“成长”来让这个希望持
续的燃烧下去。
可是当你在做没有兴趣的工作时,第一年适应,第二年熟悉,第三年就开始重复了。
那么一旦没有成长的空间,这个希望就会幻灭,而潜意识就会告诉你自己:永远没有快乐
的一天。
这种时候,人就会陷入绝望。而也在这种时候,人会本能性地寻求学位的进修,或是转职
,以希望能有成长空间,将这个希望燃烧下去。
殊不知,其实人的潜意识所优先追求的还是快乐,其次才是成功或致富。
因此,这些有兴趣的技能远比没有兴趣的技能重要得多。
即便有些没兴趣的技能在短期看起来比较赚钱,但长期下来其实是饮鸩止渴。
尤其当这些兴趣技能被特别标注、并且提前罗列之后,你会很明显地发现一个向上循环的
一个现象。每个人都有。
并且,在工作与业余的两大生活面向上,这些工作上的兴趣技能与业余兴趣技能,会因为
你是同一个人的关系,而会出现某种一致性。
例如:有人工作上喜欢作快消品的行销战术推演,而业余喜欢打台球,因为都是要靠反应
速度,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
或也有人工作上喜欢做管理资源的排列组合,而业余喜欢烹饪,同样是在玩排列组合的实
验。
以此类推。
并且,雇主或招生委员也会发现这个向上循环的现象。就像龙卷风一样,从地上卷上去,
它的破坏力是非常可怕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可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每个人都可以。
2. 当了解自己的“看家本领”兴趣技能组合,投射出快乐致富的生涯使命,就能找到后
面的C–生涯使命目标。也就是选校数学中的“被减数”。
平均每个人会有3到5个能作为看家本领的兴趣技能。
这些技能之所以成为兴趣,其实是长年在家庭中求生的结果。在成长过程中为了求生,而
超越父母、兄弟姊妹与环境挑战的能力,会成为为兴趣。
例如:
公务员父母的教条式作风,容易造成子女的辩证性格与逻辑兴趣,而从事理工领域;
从小被过度要求“唯有读书高”的子女,常会因为成长环境被过度限制,而爱看小说以满
足幻想,或会因为才艺不被苛责,而养成艺术兴趣,并在长大后容易因为小时候的过度封
闭环境,而想从事能够旅游或有高度变化性的工作;
收入固定的家庭,下一代多半想往创业或投资等高风险、高报酬行业发展;
独生子女因为寂寞,会养成多元兴趣,以满足社群交游需求;
成长过程受过不公平待遇或霸凌的人,长大容易从事法务或公益活动
...等。
从自己的这3至5项兴趣技能中排列组合,就会找出C–未来的兴趣使命生涯。
这部分牵涉到达尔文进化论,日后有机会再详谈。
然后,依照“纵向产业别”与“横向职务别”来交叉,找出具体的长、短程目标为何?
如:
逻辑兴趣+成就动机+规划专长,可以组合出“IT产业的产品研发经理”;
程式兴趣+登山锻炼性格+美感天份,可以组合出“户外时尚品牌的资讯经理”;
旅游兴趣+速度效能性格+量化分析专长,可以组合出“旅游网站的旅程分析师”
...等
而因为每个人的家庭结构都不同,因此从求生过程中所制约出的兴趣技能组合也不同。因
此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的独特兴趣技能组合,会自然投射出某一种非你不可的兴趣生
涯使命,而会因为物以稀为贵的法则而发财。每个人都有。
3. “生涯目标所需技能”与“至今已累积技能”的Gap Analysis:
检视自己的学历背景到工作经验中,至今已经累积哪些技能与成就?又与生涯目标之间,
尚欠缺哪些技能?
并依照大学校名、年资,与GMAT分数范围,从排名楼梯里定出射程范围;
再依照具体的skill gap,来比对学校的主修/选修课程、研究中心,与就业数字,找出门
当户对、且能实际补足所缺技能的学校。
例如:
GMAT 595,7年半业务经验,想走创业与市场开发,可以选USC IBEAR Entrepreneurship
concentration;
GRE 315,3年采购经验,想走供应链管理,则可以选择MSU的MBA or M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RE 320,4年四大事务所经验,想在会计领域晋升高阶经理,可以选UT-Austin or UIUC
MPA;
GMAT 685,具美国籍与家世背景,5年消费性品牌经理,要挑战世界级品牌管理,则可以
选西北Kellogg、史丹佛GSB、U Penn Wharton、UM Ross……等。
最终,自然会选出心中最理想的学校就读~
这周日上午有免费线上讲座,距九月第一轮申请只剩三个半月,光生涯方向挖掘就需费时
两个月,还要准备繁杂文件与人生大哉问Essay,时间只能说刚好充裕!欢迎踊跃报名参
加~
讲座文如下:
上篇:
https://tinyurl.com/yv8euggd
下篇:
https://tinyurl.com/ylwkegk5
Sincerely,
David Lee
原文出自:
https://tinyurl.com/yu899u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