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GMAT新制715(PR99) 已录取欧美四间MiM

楼主: eiicc (eiicc)   2025-01-18 16:47:22
录取学校:Chicago Booth, LBS, HEC Paris, INSEAD
教育背景:台湾大学经济学系
备考时间:2024/05 初~2024/09 初
备考教材:OG (V), GWD, A2 GMAT讲义
-
九月初就考完试了,却因为懒惰的劣根性,从而拖到现在才写心得。
坦白说,我是在去年底才决定申请国外商学院,
原先想读 Econ PhD,是很 nerdy 的那种学生。
既然时间有限,选择 A2 GMAT 便是很直觉的事情,
毕竟,花点小钱就能得到备考精华,一战之后能找 A2 讨论二战方向,
甚至考后选校还能继续烦 A2,怎么想都挺划算的。
这份心得的内容包括【备考时间线、备考策略和申请时间线】,
讲得不够明白的地方,欢迎私下找我继续聊。
-
【备考时间线】
3 月左右被朋友拖着报名线上班,不过,就真的只是报名。
拖到 5 月才意识到时间不多(因为打算申请 round 1),
卯起来看课程影片,并在 6 月中开始大规模刷题。
在我的尺度上,“大规模”约略指的是一天十题 CR + 十五题 Q + 一回 RC ==
仅管连A2的讲义都还没写完,
为了体验考试感觉,便先报名了 7 月中的第一次考试 (615),
担心忘记考试的感觉,不久便报名了 8 月中的第二次考试 (645),
老实说,一直到这个时候,才写完全部的白色讲义,以及大部分的 OG (V),
也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发觉有点感觉了,可以认真考试了。
这是一种打仗的感觉。
有了打仗的感觉,我报名了 9 月初的第三次考试。
那段时间,每天写(包括检讨)一回左右的 GWD、
半回数学计画,和少量的 DI 题目,这样大概会花 3-5 个小时。
-
【备考策略—RC】
架构、语气和论点,知道这三个关键(大概)就够了。
讲起来简单,倘若平常没有阅读英文的习惯,或许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我平常会看 The Economist,因此适应地比较快,
话虽如此,只要照着 A2 上课教的方法,
读每篇文章的时候,都不轻易放过练习的机会,我想这个能力是可以速成的。
教材上,若你和我一样不具备充分的耐心,
白色讲义和 OG (V) 刷完之后,再写个 GWD,这样就可以完事了。
坦白说,这三份扎实地检讨完,对个人的盲点将有很清楚的认识,
考到高分便是水到渠成。
对了,检讨的时候一定要看云端上的解题影片,
每一题都要仔细品尝,摸透 Dustin 的解题逻辑。
这么做会花点时间,但不会浪费时间。
疯狂刷题却不学解题逻辑,这才可能是浪费时间。
-
【备考策略—CR】
比起 RC,我感觉 CR 需要更多的做题经验,才能归纳出解题逻辑。
透过课程影片,能先对 CR 的题型有些基础认识,了解题目的轮廓,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刷白色讲义的题目,开始对各种题型的解题步骤产生感觉,
用 SOP 删去两或三个选项。
至于第三阶段,则是欣赏云端上的解题影片,
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找到正确答案。
对我而言,云端上的解题影片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每一题都要看,真的。
教材方面同样是白色讲义、OG (V) and GWD,和 RC 一模一样。
-
【备考策略—Q】
小儿科,我们是亚洲人。
白色讲义写完,我直接做 KH 的练习计画,到考前写了 12 天吧。
看似做题不多,不过在写完白色讲义的时候,我有整理不熟的题型,
毕竟有些题型实在很白烂,没做过就是想不到。
策略规划上,我感觉“看遍题型并整理弱点”会是挺有效率的准备方法,
因为 GMAT 的出题逻辑是可以很简单地被归纳的。
基本上只要看遍各个题型,并具备足够的耐心与细心,Q 会是最令人放心的科目。
对于数学不是强项的同学,题目做多一些些,
再确实检讨并归纳失分原因,大概也能征服这个科目,
毕竟 GMAT 的题型不会太多,你们大可放心。
真的不放心的话,参加贪食蛇班或许会是一个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好啦,讲成这样,我的 Q 还是没拿满(94th percentile)。
总是会遇到不会写的题目嘛><
-
【备考策略—DI】
原以为这是最不需要担心的科目,于是碰题目的频率,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平均一天不到十分钟==)。
很自然地,前两战我在这一科失分最为严重,
例如二战 V 96th, Q 85th, DI 58th
这是 Q 和 DI 没刷题目的下场。
二战之后,A2 叫我买 GMAT 官网的题库,并且每天刷题。
我照做了,花费约莫两个礼拜把这科搞好,拿了 98th percentile。
不过呢,官网题目的详解不是太好,挺囉唆的,
若想取得比较好的资源,去参考看看 A2 GMAT 的方案吧,我听说也挺不错的。
心态上,我正式把它当作弱科来准备。
刷题过程严格控制时间,再分析并归纳题型和失分原因。
和 Q 相比,我感觉 DI 的不可控因素更多,
因此需要刷更多题目来累积样本数,这样才能有效归纳。
顺带一提,在最后两个礼拜的刷题期间,由于线上课程影片的观看期限已到,
从而错过了 DI 大部分的解题影片,拜托各位别和我犯同样的错误。
-
【申请时间线】
于我而言,找顾问的概念类似于买保险,不保证你能上 dream schools,
却能(几乎)保证你交出去的文件,已是将现有条件最大化的结果,
是个管理风险的方法。此外,顾问也能替你省下极大的时间与精力。
我找的顾问虽然比较贵,却贵的挺值得。
担心好的顾问被抢走,于是在 5 月就联络好,先卡个名额。
我申请的是 round 1,时间挺紧凑的:
5 月开始认真看课程影片
6 月认命刷题并改好 CV
7 月继续刷题
8 月中在辛苦刷题同时开始写 essays
9 月初考完 GMAT,在准备 TOEFL 的同时继续写 essays
10 月初递交申请资料并接着准备面试
11 月面试
-
【结语】
将近半年的申请过程中,大概会吃上一些苦头,
希望各位朋友都能找到办法撑过去,加油!
欢迎大家和我联系,无论是备考或申请学校的事情,能帮得上忙的地方我都挺乐意的,
毕竟当初自己也麻烦过不少人了,it’s time to pay it forwar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