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代po)在职准备,四战650

楼主: eiicc (eiicc)   2023-04-27 17:06:22
考试成绩:
20220610 一战410 打击太大已经不记得小分 (Cancelled)
20220802 二战400 Q36 V12 IR7 (Cancelled)
20221018 三战510 Q44 V17 IR3 (Cancelled)
20230421 四战650 Q48 V31 IR5 AWA4
求学背景:台北大学研究所
英文背景:雅思6.5 (2021)
准备时间:2021/11报班,真正准备时间为2022/04 - 2023/4。
中间断掉过几次,在职考生。
准备教材:OG、A2GMAT培训班讲义、PP、GWD、贪食蛇、机经班
背景:
已经是工作好几年的人了,远不记得什么叫考试状态。
所以虽然一开始找完资料就直接报了A2线上全科,
看似有个很好的开始,然而四个月的上课期,
我是直到了最后半个月,才终于开始看教材。
十分之荒谬,这种态度可能来自于工作多年后,
培养出的一种“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见招拆招最有效率”的心态。
不知道有些工作多年的朋友会不会也跟我有一样的感觉,
学生时代一直依照既定的标准在定位考卷上的答案,
入了社会后这种思考模式因为经历教训而长出另一套八面玲珑的生存方式后,
要再回到那种依照明确标准去定位答案的思考模式,对我来说其实是很吃力的。
因此整段准备期,与其说在学习GMAT的逻辑,
不如说我在学着怎么沥掉多年的油腻习惯,重新去相信“一加一真的等于二”。
一战:2022/6/10
说实话有效读书时间大概不超过十天,人在听教材的时候,
心思有一半都在等著影片把时间跑完,仿佛这样就有个交代。
数学练都没练,因为听说很简单,事实是我连reciprocal都看不懂,
我印象中到最后还看到一题类似是
“小明有2/4份,小华有1/4份,请问他们总共有几份?
A. 1/4. B. 2/4. C. 3/4. D. 4/4.”,
我当时想,GMAT大概是想证明我到底是不是一个正常的考生...
V就不用说了。总之我还以为自己七七八八也有个550,
出分的瞬间看到410时,才知道原来还有这种分数的存在。
当下实在面目模糊,连细分是多少都没法记。
二战:2022/8/2
出分400,Q36 V12 IR7。
也就是说,我经历一战打击后痛定思痛的结果还倒退10分。
不可置信的感觉依然砸了满脑袋,在我眼里只有IR的分数是准的,
我当时想,就算准备不足,模考至少也有个500多分,怎么可能是这个分数?
后来去申请了ESR又对照网络分析才发现,
我犯了一个A2在考试策略中说过的重点,
我一开始就因为频繁的低级错误进了低分区,
因此后半段的考试时间基本是无效的,只是在把时间刷完而已。
系统已经认定我是个笨蛋,就算我做对了高分题,对系统来说也是不可信的。
事后反省做过的题量,PP1模考一次,PP2模考一次,
OG的Verbal约50%,数学GWD顶多100题。
虽然我一战结束后很快敲了二战的时间要以此鞭策自己不能松懈,
事实上一战那个分数并不是短短两个月可以处理的,
而我也并没有完整地落实功课,除了下班后想好好休息的懒惰心态外,
我的读书专注力基本只有50%不到,
甚至直到二战前半个月,我才建了第一份读书笔记。
三战:2022/10/18
二战考完后还是荒废了快半个月,但相较于一战、二战,这次已经很认真,
我甚至还连请了几天假准备考试,觉得应该侥幸可以有个600之类的,
结果出来后分数是510。
怎么说呢,当晚哭得蛮惨的,因为我终于体认到自己的状态真的很糟糕,
是一种注意力十分涣散、并且没有办法朝着目标直线走去的状态,
也就是我在前言里提到的心态问题。
四战:2023/4/21
这中间大概reschedule了四次,
从2022十二月到2023年一月又到三月再到四月,
我因为前面的经验知道自己准备得远远不够,
虽然明知要速战速决,但到了考试邻近点还是因为现实一直把时间往后延。
其实直到最后一次时我都还是有种想逃走的念头,
心情就在这种又痛苦又想早点脱离痛苦中反复。
幸好是后来逐渐建立的一些静坐或散步习惯等将心态至少能维持在一个程度的稳定,
就算练习时错题频频或模考分数不如预期,
我还是选择这样告诉自己:会一题,是一题。
四战分数其实出乎意料地高,也碰上了几题机经。
幸好没有自暴自弃,否则再好的运气也派不上用场。
SC:
A2讲义实在很详细了,用心读完肯定高分。
在改善SC上,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解题流程跟学习审美,
我依照A2的解题架构调整出适用于自己的流程,
譬如切换为我比较熟悉的用字让自己容易记忆、
把特别容易错的点在同级判则中的优先级提高以加强警觉性。
次之,四战前,我一改之前会把所有难度混杂在一起做题的做法,
把OG里所有题目依照难度逐一解题,先做完所有的简单题,
确保都会了,才进到中级难度。
当中级也会了,再把简单题跟中级题混杂随机做题并不断提高正确率,
以确保我可以在考试时进到高分区。
至于高分题的练习我就随缘了,但还是有把OG题目全部跑完一遍。
此外也重新用比较专注的状态复习了上课的录音档,
A2的OG解题影片帮助很大,因为单则只有几分钟,没什么压力,
我吃饭的时候都会配几则影片来加强洗脑。
RC:
简直是大魔王,因为我阅读能力极差,
甚至单字量只有四千多,阅读速度每分钟只有100字。
其实在开始前都有做好功课,所以也有看到Dustin的阅读练习法,
但没办法好好执行加上单字量偏低的情况,导致看文时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看不懂就越不喜欢看,也因此影响到判断,我基本每题都在猜。
最后没有什么捷径,就是三战失败后彻底面对现实,
一改之前只是在电脑上阅读跟画线的作法,
每天起码抄写一篇文章、查单字、写笔记,
增加记忆与对标准英文的亲切感,求精不求量。
三战后大概抄了六十几篇,
有时候状态太差实在无法花半小时一小时抄写跟精读一篇文章,
也会坚持写几条CR或SC正确句以维持基本纪律,
由于我会记录自己有什么题是一错再错的,
因此也会选择抄写这些常错题目的正确答案来加深记忆。
我觉得抄写的作法虽然很花时间,但有几个好处。
一,加深记忆。
各种线上资料的笔记等等,身体留下的记忆通常是“画线”这个动作,
而且因为浏览量通常很大,对每个字句的专注度会分散。
抄写则强迫你必须要看清楚你要抄什么、你在抄什么,以及你抄了什么,
你每个当下就是只能抄一个字,这对专注度训练与艰难内容的精读有很好的帮助。
二,累积成就感,减少恐慌感。
手抄笔记有实体的存在感,跟电子笔记比起来,
能很真实地感觉到自己一点一滴在努力,
就算错题真的很多,也不容易感到恐慌,
毕竟长期准备考试,心态崩掉是最危险的事情。
而且随身带着手抄笔记能提醒自己功业未竟,
也很方便在休息时随手拿出来复习。
三,让身体的常用部位得到休息。
我后期做题加电子笔记做到鼠标手,针灸了一两个月迟迟未好,
工作加上读书,使用鼠标的频率实在太高,刚好了又会立刻复发。
此外,除了睡觉,眼睛都是几乎一直盯着萤幕也是一个问题,
而累积的疲劳又会回过头来影响学习效率。
这些状况在我用了抄写笔记的方式来调节后改善很多。
CR:
阅读能力差基本上CR也不可能好,毕竟连题目都看不懂。
后来改善阅读能力,加上了解CR各种题型的解题概念后,
相对之下没有花太多力气,CR正确率都还可以。
Kory的OG解题影片对我帮助蛮大的,
因为我看了影片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常常误解题意跟选项的意思......
Q:
对很多人来说Q应该很简单,但我是不喜欢数学到高中每学期都补考的人
(0分喔,还不是那种38分之类的,也就是连读都读不下去),
所以Q对我来讲挑战很大,
有点像是超讨厌吃香菜,但每天中午居然都要吃香菜比萨一样。
我二战前练习题目应该不超过一百题,
三战后意识到光靠自发纪律去克服心理的厌恶感是不够的,
就报了贪食蛇强迫自己每天都要在时限内算完一定的题目,
另外看KH解题影片学习有效的解题方法,减少挫折感,
才慢慢把节奏调整过来,甚至还渐渐可以找到一点乐趣。
我会记录自己每次做题的正确题数,比如说“12题错7题,3题粗心”等等,
两期贪食蛇共56次练习中,我没有一次全对的,
12到13题里通常错误题数都在7到8左右,真的常怀疑自己是笨蛋,
但即使如此,往正确的方式坚持下去,今天永远可以比昨天更好。
当然四战出分48以台湾学生来讲还是偏低,
而且再高1分就可以拿到670-680了,
要高分,提高数学确实是相对比较容易的策略。
IR:
基本就是放生状态,模考时才会一并练习,
但随着阅读能力提升,IR自然也就过得去。
AWA:
依照A2给的模版再加上偏好的单字去拟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模版,
考前一两周随着模考开始练习,大概练习了四、五篇。
我这边的体悟依然是阅读能力真的太重要了,
因为我一开始连AWA题目都会看错,写完后才发现根本文不对题......
总结:
虽然考试结束了,但休息了几天后,我还是设定了要每天阅读一篇文章与摘要的练习。
原因无他,毕竟考GMAT是为了留学,留学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而更好的发展机会,除却不能掌握的运气,还是要来自于自己累积的能力。
何况阅读甚至只是个基础,基础坚实,才有机会发挥实力。
很感谢GMAT考试让我体认到许多不足的地方而能开始解决这些沉疴。
我后来因为改善而逐渐可以在过往动不动就想跳过的数学跟阅读中找到乐趣,
开始觉得有些题目很有趣、句子很美,
也证明了一个长久以来的道理:
人通常容易讨厌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越不擅长就越讨厌,而越擅长,就越喜欢。
喜欢的时候,就不在意辛不辛苦了,那就是很多强者能够杰出的原因。
因此准备GMAT的过程中,如果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乐趣,准备起来会舒服很多的。
而A2真的提升了许多准备的效率,
特别对于上班族来说,能节省许多查找资源的时间弥足珍贵。
台湾考生可以很方便地拥有这样优质的学习资源,真的是一大福音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