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代po 四战720

楼主: y777y (no)   2019-01-14 23:19:48
考试成绩:
一战660 Q49 V32 IR:7 AWA:N/A(cancel)2018/3/15
二战670 Q49 V32 IR:6 AWA:4 2018/4/11
三战670 Q50 V30 IR:6 AWA:N/A(cancel)2018/5/14
四战720 Q51 V36 IR:7 AWA:4 2018/6/14
求学背景:东吴会计
准备时间:2017/12~2018/6
准备教材:A2培训班讲义、OG、OV、PP、GWD、
考满分、CR BIBLE、曼哈顿SC、Dustin部落格
各科准备
SC:
自己的文法底子一直以来都很弱,
所以SC一开始对我而言就是不停往痛处戳的科目。
A2的五本讲义很扎实
我在全职考生的状态下,唸了快两个月才唸完。
不过在唸完之后,对整个标准文法的观念真的透彻很多,
文法不会再凭感觉乱用,做题目时也能正确地辨认出重要的考点。
我认为A2的讲义在不同的备考阶段看都会有不同的体悟,
例如当我刚开始唸的时候,因为觉得太多东西要吸收了,
根本不想去记那些考点的命中百分率
(就是A2的99.9%、95%、80%、水啦…等等),
而任何A2在课堂上提及过的观念只要让我在题目选项中辨识到了,
我就会非常想选(尽管它的命中率可能90%都不到),
而这也是我在后来SC实战中分数不停倒退的原因。
如同A2和Dustin说的,对错和好坏的分别很重要,
实在遇过很多次凭著好坏就先冲了,
结果正确答案是长得比较丑的那一个。
说到这里就要推荐一下Dustin的SC专班。
因为前三战的SC百分比每况愈下,于是在四战前报了专班。
专班最打醒我的就是考点有分层级,
也就是文法对错和语意要先解。
因为文法对错相对容易判断,
所以更需要注意的其实是语意,
一定要习惯抓核心词。
而经由专班提点后,再回去看培训班讲义时
就更能理解A2整理出来的考点命中率了。
CR:
相较SC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上课就是不会的情况,
CR需要更多的逻辑思考,
也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对CR题目有一定程度的体悟后,
再听培训班的课。
而后来听完课后发现A2和Kory真的把CR这科整理得很好,
所以一开始自以为的想法说不定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
讲义中根据题目将各种题型分门别类,
有结论句的、没结论句的、因果类型的、判断类型的、
还有许多常见的错误答案类型或是不偏好的答案长相,在实战上都非常实用。
若将A2上课教的系统加以熟练的话,遇到CR题时会非常有感觉。
另外,因为网络上许多高分人推荐,
我一开始的时候也把CR BIBLE唸完了,
但对我而言成效不大,
相较之下A2培训班的内容精实很多,给大家参考。
RC:
一开始的时候,我一篇阅读做完有时要花到一小时。
文章中不仅有很多专有名词混乱心智,
更多时候会遇到修饰语落落长的长难句。
所以除了靠时间的累积
还有熟练A2所教的active reading和scan的技巧外,
把SC学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把标准文法还有核心词概念应用在阅读RC上,
很多原本硬读读不懂的句子会变得容易理解很多。
另外,我也有上RC专班,
我认为专班对于RC文章架构的分类对我后来在阅读文章时十分有帮助。
因为其实GMAT的RC看久了,
会发现其架构和语气都有一定的脉络可循:
抛出问题、抛出立场、抛出转换立场、表达作者态度、结论。
如果平常练习时能够掌握每篇的逻辑架构,
唸起来就不会那么慌乱,遇到细节题时也能更快速地回文定位。
Q:
GMAT的数学大部分是国中的内容,
加上一部分高中的机率统计,
听起来不难,但不建议因此轻忽。
因为这边所谓的范围,
指的仅仅是解题时会使用到的工具,
但GMAT数学常常会出一些让人无法第一眼就有计算思路的题目,
这种题目常常会让数学不好的同学(我)想直接放大绝a.k.a.代数字或穷举。
但大部分的时候,这样的解法当然是无效的,
所以还是建议要有固定练习,保持解题的敏感度。
KH的五堂数学课完整又效率地走过一遍国高中数学,
搭配三本依照主题分类的讲义,
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建起年久失修的数学记忆。
然后也非常推荐在备考后期多演练机经题目,
这里的演练并不一定是指报考当期的JJ,
而是这几年的机经都可以拿来做平常的练习,
如此会使你更熟悉GMAT的出题模式,
且练习到的题目因为多是高分区题库,
也是比较容易在实战中出现的。
IR&AWA:
IR是在考前两天做几题熟悉一下题型。
这科相较verbal容易,
只要不要被好几个sheet及其冗长的说明吓到,
耐心读完题目应该都可以读懂的。
AWA因为本人也考得不怎么样,在此略过。
结语:
我是全职考生,对比某些在职准备者,
我并没有边工作边唸书那种可歌可泣的故事,
反倒是有些可以提供借镜的错误示范。
因为整个考试时间经历了半年,中间也曾一度走偏,
在检讨SC时遇到不确定的题目会上网搜寻讨论串。
除了A2和Dustin以外,当时最爱看Ron的解释。
虽然Ron的解释可信度肯定很高,
但毕竟他是母语人士,所以不一定适合我;
更重要的是,他的解法多半是按题而解,
并不像A2有整理出一套系统,
所以对于实战上可能遇到各种考点的情况来说,
是较难发挥的。
最后想说的是,这个考试当你上网搜寻准备方法或心得文时,
会有非常多的相关资料文章告诉你该这样做该那样做,
补习班也会提供许多高分者的经验分享。
这些经验当然都非常有价值,因此适度的参考是必须的。
但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或有不足为外人道的情况,
应该没有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也不会有同一套备考模板适用在所有人身上,
所以我认为学着筛选资讯、拼凑出自己最适合的模式也很重要。
祝福正在努力的各位早日考取理想中的分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