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成绩 一战 690 Q51 V31 AWA:5 IR:5 (2016/9/19)
二战 720 Q50 V38 AWA:_ IR:5 (2016/10/07)
学习背景 NTU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托福109 大学指考95分
准备时间 2016/7-2016/8 (七周精品培训班)
2016/8-2016/9 (自修)
准备教材 OG、OV、PP、GWD、Manhattan CAT、A2培训班讲义
前言
跟gmat奋战这两个月,我完全能理解为什么全世界商学院都如此重视它。
不得不尊敬这个考试,不管是心理层面或思维层面都是极为精实的训练。
一战准备过程
写OG热身,A2培训班结束后开始花两周总结完pp1-pp2,考前两周gwd+pp模考。
真的太想一战冲过去了,试了一下水温,pp模考两回都是V38,
所以考前两周真的是赌了身家,TN24几乎都被我做光,也没想如果要二战怎么办。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战完看到萤幕冒出690时崩溃的感觉。
大概就是两年前的赌桌上台面两张南风,打南风放枪混一色小四喜的感觉吧。
一战到二战
先想了一下自己是怎么失败的。
考前有点太走火入魔做题目,尤其是gwd常常都是有看过的题目,
所以做题时并没有真的按照做题应有的策略在执行。
实战遇到都是陌生的题目时立刻慌了手脚,加上考前没有确实重复训练做题策略,
脑袋彻底空白只剩下靠感觉做题。
那个耻辱的晚上,去书局买了OV,爬了一下版上的心得文,
决定试试看“重质不重量”的策略。
花了一周总结OV,每日份量SC20 CR10 RC3篇。
然后把A2的SC录音档重听了一遍。
接下来开始一天一回manhattan模考。
manhattan模考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熟悉面对完全陌生题目时的应对。
而且因为是适性测验,可以顺便演练pace,还有不同阶段的做题策略。
检讨的时候可以看到manhattan喂给你的题目难度,
看看自己在低分区跟高分区的耗时还有答题状况。
错的题目会偏多但不用太在意,manhattan应该有自己一套数学模型去衡量。
总共做了6回manhattan,V在36-40之间。事后证明真的还满准的。
有了manhattan加持,二战时我更能确实执行拟定的策略,
前20题求稳后20题求快,虽然压力下还是会慌张但至少可以冷静下来分析考点。
SC
我觉得这是A2课程最精彩的部分。
A2讲义里对考点透彻的分析帮我省去非常多绕圈子的时间,
不得不佩服A2能在GMAT官方打哈哈的解释中准确归纳出所有考点。
SC是很考验决策能力的一科,熟悉考点之后还必须能拟定一个解题策略,
知道如何在众多考点中迂回前进,遇到不确定时该如何做出一个相对好的决策。
一战完重新听了一次上课录音档,感觉观念瞬间又提升了一级,除了对考点更加熟悉,
更知道如何灵活运用考点层级,
在对错问题、好坏问题、修辞精神、时间压力中对题目做出最有效率的判断。
A2的总结方法是用不同颜色标出所有考点,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把题目分析透彻,
不同颜色的标注可以帮助思考解一个题目时能走的不同路径。
如果在前20题保守战略下怎么走比较好,后面要快速答题时如何快速干掉选项,
都是边总结可以边思考的。
越读越透彻的时候,会觉得能运用的武器非常多,而且知道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武器。
到了后期,因为常常检讨错题时看manhattan的解释,
渐渐地也抓到一些用语意解题的方法。
到了中高分区的考题常常都跟语意有关,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句子要表达的逻辑,
就能很快删掉明显表达有问题的选项。
对于语意解题我比较小心,除非非常确定才会用它删选项,
毕竟对于英文不是母语,常常自己对语言的感觉还是会有偏差。
第一次做完OG正确率大概只有6成,到了中期做完pp1.pp2正确率接近8成5,
后期做OV、pp3.4和重新总结 SC正确率拉到9成以上。
CR
这是我读得最挣扎的一科。我的CR正确率一直很不稳定,也是一战崩盘的主因。
尽管横向总结、纵向总结都做了,还是没有改善。
一战完,我花了一个礼拜再总结一次OV试着找出问题点。
其实正确答案的逻辑我都能说出来,但为什么选不到呢?
再次总结的时候,我归纳出了自己最常犯的几个问题:
1.阅读问题,没看懂
2.在两三个选项中犹疑,尤其时加上题目没有看很懂的时候,
更容易脑补错误选项的逻辑,因而选错。
因此,我试着建立一些删答案的模式,透过总结ov和manhattan模考中印证。
比如我自己归类的“语气问题”,哪些语气不太可能当答案,
或是看到哪些关键字直接删掉。
此外,参考国外论坛的方法,
我发现看完题目先做pre-thinking大幅改善了在两三个选项中游移的状况。
改变做题方法后,看完题目我会先花点时间想可能的答案会怎么走,
也就是纵向总结搭配横向总结,比如这题是采取手段达成目的,
那有可能是手段不能达成,手段不能达成可能是因为非常时期政策无法施行。
想完之后正确答案不一定会跟你想的一样,但却大大地确认不会走偏,被混淆选项迷惑。
新的做题方法搭配manhattan模考印证,最后做错的都真的只是我没看懂题目。
没看懂,就送他吧,不然要怎么办。
至少收获是,在最后20题遇到我知道我看不懂的题目时,
就不浪费时间,直接猜,买做其他题目的时间。
RC
我觉得这是相对起来比较好准备的一科。
RC本身还是颇有难度,但是可以单纯靠大量练习进步。
一开始读的很痛苦,就真的是有看没有懂。
最开始做OG的时候,我就先乖乖用A2的逻辑简图慢慢画,厘清文章的架构、语气、论点。
慢慢习惯看文章架构后,开始试着不画逻辑简图,
边看文章边在脑中构出逻辑简图中的东西。
尤其看到关键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停下来想一下文章往哪个方向去了。
这时候真的是超高强度的练习,每天看15篇以上,加上计时。
到后期,已经可以不用特别去想这些,感觉大脑已经习惯了这套模式,
看完文章很自然地理解架构语气论点。
这绝对是RC正确率的基础。
只要我有把文章架构语气论点分析出来,再加上A2归纳的一些删错误选项的技巧,
我几乎不会做错主旨题或功能题,几乎都只剩下细节题跟推论题会做错。
这样就可以保证一篇长篇文章4题最惨最惨也就错两题。
到后期大量做模考的时候,我的RC正确率满稳定维持在70%。
至于细节题和推论题,就留给板上的高手们分享了。
心态的试炼
身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准备gmat真的是心灵的折磨。
gmat的范围是无边无际的,越做就越知道永远准备不完,
越做就越知道如果你你所了解的有多么冰山一角。
所以,学会跟不安定感共处是我在准备过程中学到的功课。
一战前那几周简直是鬼打墙,
我记得连续做了4回gwd都错5题以内,但我完全没有安心的感觉。
于是我又继续干下回模考,为了寻找一个“我准备好了”的感觉。
那段时间每天胃痛到睡不着,翻来覆去想着自己如何可以更好。
去助教时间时Dustin跟我说:
我知道你觉得你没准备好,但真的不会有人觉得自己准备好了,相信我。
后来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遇到的情况不就是我未来要面对的吗?
在未来的商学院,到商业职场上,本来就不可能有准备好这回事,
永远都只能在无边际之中尽量精进自己。
如果在gmat这关就承受不住这种心理压力,那我也不用去唸商学院了。
准备二战时我开始能比较不被这种压力影响,focus在我能做的,
尽量归纳整理自己的弱点,做错的不要错第二遍等等。
找到一个mentor
唸书绝对是自己的事,但一个好的mentor可以让你少走一些冤枉路。
mentor可以适时提点你,让你确定你的方向没有走偏,
或是心路历程的分享,让你知道如果觉得很痛苦那都是正常的,他们都是这样走过来。
我真的很感谢在准备的过程中认识的两位版友。
一位在我一战前跟我分享许多他准备时的经验,
包括练习的强度,如何检视自己的训练有没有达到效果等等。
第二位是我在一战考完那个沮丧的晚上,爬文看到一个一战失败二战超高分的版友。
寄信向他请益,他给了我一些可以修正的方向。
一二战之间推了我一把的manhattan模考也是他强烈推荐我做的。
最后讲一下JJ
一战时完全没看JJ也没有JJ看,因为刚好换题。
二战时加减看了一下,RC跟CR就当成背景故事看,不去记位置也不去记题目。
我相信没有所谓对的使用方法,因每个人状况而异。
对我来说,刻意去记反而会在实战时阻碍我思考。
Q的话,也是二战时快速扫过,看起来难的才动笔算一下。
反而有JJ还比一战没JJ少一了分。
如果Q满分,总分大概就是740了啊,小小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