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身为北京GMAC Prep Summit场中最年轻的代表之一,有各种复杂的感触。
身为一个年资尚浅的代表,看到现场大多都是研究GMAT五到十年的人士,包括GMAC官方代
表、中国补教界同仁、韩国、日本、俄国等地的GMAT培训顾问...,实在是感觉相当复杂。
一方面对于这些前辈的深深耕耘感到钦佩,一方面,也从新老世代顾问的差异中,
看出了一些别人看不出来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
在我进入GMAT教学界以来,一直在思考: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最适合台湾人?
会场中,中国的教学者大多以大班教学辅以线上课程为主,一个班动辄百人,
准备考试的人有问题大多自行上网找解答发问。
而在欧洲、日本,一个班都是以不到三十人的高度互动模式组成。
且培训时间拉的较长,大约三个月到五个月。
(俄国人很自豪地跟我说:我们一个教室只能坐六个!)
(日本人说:我们是最大的补习班,但一个月才20个同学...日本没人要出国阿。)
很可惜的是,这些人在业界都做了很久,因此教学的形式都渐渐成了定型,
由于商业的因素不愿做出尝试、改变,也就形成了以上两种流派。
在会中,我提出了个人的想法:
1. GMAT这个考试已经不像是过去的大专联考或者是一般的升学考试,
每个人都是高中生、国中生,有相似的背景、能力跟时间规划。
这个考试已经成为生涯选择的一部分,在职或全职、英文/数学的好或坏、
目标的分数、愿意花的时间...这些都会影响每个人的准备步调。
因此,1 on 1的个人调整绝对不可或缺。
2. 然而,这个考试也非常重视群体的智慧。由于考试不是在考能力,
而是在考“思考”。太少人的小组讨论很容易流于封闭的思维,因此
也要在能力所及之下开放较大规模的讨论,让同学能够解答同学问题,
再由有经验的老师提供评论。且准备GMAT的效率也相当重要,
因此,大班也有相对优势存在,不可偏废。
这两个想法,与我讨论过的各国代表都深表认同。
目前我所在的团队,由于年轻、愿意接受改变,
正在尝试同时并行这两种方式,相较于会场中的其他人有输不起的压力
(fear to cannibalize,本月阅读有考到),
我有信心,台湾的GMAT环境绝对不输给其他国家。
因为时间站在我们这边,我们有能力颠覆前辈所创造的学习样板。
二、这个考试可能会在三年到五年内改头换面
经历了60年的GMAT,从1954到2014年,考试形式不断在调整。
近年来比较大的调整是IR,官方也对这样的模式深具信心。
GMAC也不断围绕着商学院申请这个主轴,推出许多周边工具,
像是帮助先修MBA知识的Essential prep、
评估个人特质与能力的Reflect...、举办大型的Webinar等等......。
我大胆预测,GMAT接下来会慢慢逐渐转变模样,或许五年后的模样如今我们都不认得了。
谁管五年后的事呢?你可能会这样想。
但从与会的过程中我很深刻地理解一件事情:
尽管有这么多的改变,GMAC的主轴跟坚持从来没有改变:锻炼商学院思维的总体能力。
(俄国人说:“学生们问我有什么GMAT的秘技?
我跟他们说You have to THINK. People DON’T THINK today.”)
而我们也一直在尝试做这件事--
用归纳资讯的方式归纳思维,而非单纯地背诵、套用。
这样子不管考试的表面怎么变,有杰出能力的人,是永远不会被GMAT所遗漏的。
以上,是属于这次身为最年轻一代与会者的角度所提供的分享。
或许还有更多心得,为了避免文长被END,待整理之后再一一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