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相遇维纳斯-罗浮宫Musée du Louvre

楼主: seagreen2005 (对的时间,对的人。)   2014-08-29 19:20:38
绝世美女维纳斯之有图有真相网志版
http://mei30530.pixnet.net/blog/post/388012646
前几日跟老公去看了电影“露西”,前半段在台湾取景,后半段则是移到法国巴黎,
看到电影中的场景是我们曾走过之处……
那份打从心中涌起的感动与怀念,实在很难以言语形容,
去过意大利、去过法国,到过澳州、日本、泰国等,
游赏过那么多或大戓小、各有特色的美丽城市,
但是,巴黎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强烈,无法言喻的眷恋与思念。
往后,一定要再去巴黎一趟,细细地、慢慢地品味及感受这充满魅力的时尚之都。
今天要为各位介绍的是罗浮宫Musée du Louvre。
以下罗浮宫室外图片其实是参观完拍的,因为当天游览车是直接先停到地下停车场,
我们从金字塔下方的展区入口跟着导游进入馆内参观。
因为是介绍博物馆,所以游记中会有非常多的资料,
若是觉得太多太伤神~可以快速略过,直接到相簿看照片也OK~
罗浮宫(Musée du Louvre)
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原是法国的王宫,现在是罗浮宫博物馆,
拥有艺术收藏达3.5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
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
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艺术作品与考古文物。
罗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1190年),由法王菲力二世(“奥古斯都”)下令修建,
最初是用作监狱与防御性的城堡。
当时的罗浮宫堡并不是法国国王的居所,而是被用来存放王室财宝和武器。
14世纪,法王查理五世觉得罗浮宫堡比位于塞纳河当中的城岛(西岱岛)的王宫。
更适合居住,于是搬迁至此。
法国大革命期间,罗浮宫被改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拿破仑即位后,开始了对罗浮宫的大规模扩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荫路的北翼建筑,
并在围合起来的巨大广场中修建了卡鲁索凯旋门,作为杜伊勒里宫的正门。
拿破仑三世时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农庭院,完成了罗浮宫建筑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临失败时,曾在杜伊勒里宫和罗浮宫内举火,试图将其烧毁
(当时公社决定烧毁的还有巴黎市政厅、王宫(Palais Royal)等标志性建筑)。
杜伊勒里宫被完全焚毁,罗浮宫的花廊和马尔赞长廊被部分焚毁,但主体建筑幸免。
第三共和国时期拆除了杜伊勒里宫废墟,形成了罗浮宫今日的格局。
当天行程安排是罗浮宫参观完直接去吃米其林二星餐厅- Taillevent。
因为有衣着上的限制,所以大家都打扮的很正式出门,男士们西装笔挺,帅的咧~
而美丽的女士穿起洋装,风情万种啊~
无视于老公的抗议,我穿了黄底蓝花的长版旗袍加针织背心再裹上羊毛披肩。
(老公曰:妳给我滚开~~~我不要跟村姑走在一起!!!)
四月早春的巴黎微冷,气温约10~15度左右,
爱美的我硬是穿了亚麻旗袍,加了背心跟大披肩包紧紧XD
头发没弄造型…一是懒,二是手不够巧,三是自我安慰已是熟女,再弄包头怕会太老气~
(但正妹友人弄包头配旗袍超可爱啊!!!)
罗浮宫不愧曾是法国皇宫,美轮美奂,精雕细琢,无一不美。
广场上满满的游客,摆出各式姿态合照,从旁观者的立场看来十分有趣。
卡鲁索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
以下资料撷取自维基百科。
位于罗浮宫范围内的卡鲁索广场(Place du Carrousel),
卡鲁索凯旋门建于1806年到1808年间,做为杜乐丽宫(Palais des Tuileries)的入口。
随着宫殿的消失,卡鲁索凯旋门变成卡鲁索广场的主要标志。
它在1806年被委任建造用来纪念拿破仑前一年的军事胜利(奥斯特利茨战役)。
更为著名的大凯旋门也于同一年设计,但它花了三十年去完成建造,而且大约是其两倍大

团员们跟着领队及导游往入口前进,终于要进入这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著名博物馆了。
罗浮宫内全馆皆可拍照,但是特别注意,一定要记得关闭闪光灯。
虽然艺术文物很美,也不能少了应有的礼节,交谈请放低音量,
尽量不要打扰到他人欣赏展品的权利。
最重要的,贴身财物要保管好,人潮愈多的地方,扒手也愈多。
还没参观到罗浮宫中的历史瑰宝,先震撼到我的是入口处的汹涌人潮。
导游有特别交待,博物馆里人很多,尽量不要脱队,很容易走失,
但是走失的话也不要紧张,只要找到法文“Sortie”,英文“Exit”的标示,
标示上有个小小的金字塔方格,这就是出口标示,
不小心走散的话,只要回到出口处等候就好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导游 - 陈爱玲女士,
不仅学识专业渊博,对艺术更充满了热爱,虽然导览时间不长,
但是可充份感受她那份发至内心的真摰情感,
大伙儿无论对艺术感不感兴趣,都被她深入浅出、专业又诙谐的介绍给迷住了~
很幸运的最后一天凡尔赛宫的导览也是由她担任,真的很棒啊!!!
说到罗浮宫内最让人耳熟而详的三件艺术品,
首推蒙娜丽莎的微笑、米洛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像。
很可惜的,出发前即从新闻得知,胜利女神像修复中,
所以没有展出……老公非常的失落啊~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为了让这些美丽的艺术品古蹟等流传百世,这些修复是必要的~
就当作是日后重游法国巴黎的理由之一好了。
关于罗浮宫内的馆藏,可见维基百科资料如下
法国国王对艺术品的收集始于弗朗索瓦一世时期,
弗朗索瓦一世曾从意大利购买了包括油画蒙娜丽莎在内的大量艺术品。
至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室已经收集了约2000幅油画、150多座雕刻、700多张素描、
以及其他大量美术作品。
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继续从意大利、佛兰德斯和西班牙购入艺术作品。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1793年8月10日,共和政府决定将收归国有的王室收藏集中于罗浮宫,
并将其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命名为“中央艺术博物馆”。
11月8日,博物馆正式开放,展出了587件艺术品。
此后共和政府又用从教堂、贵族和地方政府等处没收来的艺术品
源源不断地补充博物馆收藏。
拿破仑在征服欧洲各国的同时,将被征服国家的艺术品大量运往法国,
送至罗浮宫(此时已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展出,
还增加了古罗马和古埃及艺术品展厅。
但随着1815年拿破仑的第二次退位和终生放逐,
罗浮宫藏品中约有5000多件艺术品被归还给原来所属国。
此后的100多年里,罗浮宫的收藏范围不断扩大,
加入了东方(远东)、亚述、古埃及等时代的藏品。
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展览空间越来越小。
1981年,法国政府决定将罗浮宫建筑群的全部建筑划拨博物馆,
并对罗浮宫实施了大规模的整修。
整修后的罗浮宫于1989年重新开放。其展览区域划分为: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远东、近东、伊斯兰文物;雕塑;
14世纪至17世纪的法国油画;
德国、尼德兰和佛兰德斯油画;其他绘画和形象艺术
苏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东文物;古希腊、伊特鲁里亚、
古罗马文物及雕塑
德农庭院(Denon Wing):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雕塑;
17世纪至19世纪的法国油画;意大利及西班牙油画
我们当天受限于时间,为求参观到蒙娜丽莎及维纳斯,
所以参观的馆区只有德农庭院(Denon Wing)。
馆内高阔的天花板,深咖啡色搭配浅褐、米白,繁琐的雕花及镶工,精致绝伦。
此处雕像年代主要是以古希腊及罗马时期为主,主题多是希腊众神及神话故事。
太阳神阿波罗狙杀蟒兽皮松/斐顿(Apollo vanquishes Python)
以下资料来源为网络,但因为有二处皆有同样用语…所以不确定原出处。
在大文豪荷马(Homer)的“太阳神颂歌”中所记载的“斐顿Python”(亦有译作皮松),
是盘据在圣地德尔菲(Delphi)的一支龙形巨蟒,太阳神阿波罗接受神谕,
用弓箭杀死了斐顿,并在德尔菲建造了自己的神殿。
这件雕刻品便是描述阿波罗战胜后,将巨蟒踩在脚底的英雄事蹟,
此像的阿波罗长发即肩,身材精壮,可说是英气十足的翩翩美青年~
个人猜测手上原本应该是拿着武器类吧…
但残破只留下部份,搞的跟现在流行的手机自拍一样囧~
众多雕塑中,我觉得很有趣的是其中一座深色近黑的海克力士(Herakles)铜雕塑像,
主题是海克力士打棒球……才怪,海克力士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大力士,神人混血,
一生中有12项伟大的英雄事蹟,这座塑像描述的是其制服九头蛇怪一役。
此处有二座由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刻大师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所作的奴隶雕刻也是相当有名,
本来应该放于陵墓做为陪葬用,后因故转卖,而后收藏至法国罗浮宫中。
一是被綑绑的奴隶,男子被束缚住,身体反转,神情苦闷。
二是垂死的奴隶,这座雕像虽名为垂死,
面对死亡,毫无慌乱痛苦,形容神态极为平静放松。
大致可以理解,死亡,是人生唯一的解脱。
看过诸多雕刻塑像后,
沿着壮丽梯阶上到德农庭院(Denon Wing)的第二层(first floor),
此处展区作品为17世纪至19世纪的法国油画;意大利及西班牙油画。
难得老公抓到完全没人的空档……这儿真的很适合拍照留念啊~可惜了。
枫丹白露的仙女(Nymph of Fontainebleau)
雕刻家为契里尼(Benvenuto Cellini) (1500~1571),
青铜雕像中除了仙女外,还藏有许多动物,
虽说是仙女……我怎么觉得看起来很熟啊~
有腹肌还有微凸的小腹,印象中中古世纪的女性美表征之一就是小腹微凸……
圣女贞德在查理七世的加冕典礼上
以下资料撷取自维基百科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加国·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
圣女贞德(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
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
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
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
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
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
柴科夫斯基、吐温、萧伯纳、布莱希特都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
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以红色系为底,饰以大量黄金雕花装饰的长廊,可说是金碧辉煌,
二侧满满的绝世画作,令人目不暇给,眼花了乱。
萨达那培拉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以下资讯出自视觉素养学习网
这幅画在描述亚述国王被围困在尼尼微宫中,
为了不让他拥有的一切财产落入敌人之手,于是命令宫中的官吏屠杀他的马匹、妻妾。
图中左上方坐躺在床上的沙尔丹纳帕勒亲眼目睹这个场面,
各种扭曲人体以对角线的安排以及金子和鲜血的颜色,突显这场东方屠杀的猛烈。
王者非常冷淡的看着周遭的残杀与毁灭,既使是他曾深爱过的一切,
宁可毁去也不落入敌人之手,极度的自私与凶狠。
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以下资料撷取自网络。
是一幅由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
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油画作品。
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
于1874年被罗浮宫博物馆收藏。
这幅画曾在课本中见过,实际见到比想像中的更雄伟,
人们对于自由的企求与努力,那份激情,死亡与残酷,
透过画面活生生呈现眼前,非常震撼。
有几幅描写拿破仑远征的军事油画。
皇家卫队的骑兵军官(An Officer of the Imperial Horse Guards Charging)
拿破仑在埃劳(la Bataille d'Eylau)
作者为安东尼-让·格罗(1771-1835)
以下介绍撷取自维基百科。
埃劳战役,是拿破仑一世和第四次反法同盟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
1807年2月发生于东普鲁士境内。
1806年10月,拿破仑率法军在耶拿战役中击溃普鲁士王国军队主力,
在占领柏林后继续向东推进,与援助普鲁士的俄国军队相遇。
1807年1月,贝尼格森率领的约7万人俄军和8000普鲁士军队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出发
进击米歇尔·内伊和贝纳多特率领的法军,而拿破仑也调集约7万军队希望抄袭俄军后路
贝尼格森得知法军动向后,返军普鲁士-埃劳,迎战法军。
2月7日,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率领的俄军后卫部队同法军相遇,
成功阻击了法军的进攻,
使得俄军主力得以占领普鲁士-埃劳城北高地,从容设立坚固阵地。
次日,两军决战,法军达武部冲击俄军左翼、奥热罗部冲击俄军中央、
苏尔特部则对俄军右翼进行牵制进攻。
战役打响后,奥热罗部受到俄军密集炮火攻击,损失惨重,
拿破仑投入缪拉骑兵部队加以支援方才使其免于失败。
达武在战斗初期取得一定进展,但俄军右翼对左翼进行了及时的支援,击退了法军进攻。
当晚战斗结束,双方伤亡惨重,但均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加纳的婚礼
以下资料撷取自网络,资料来源请点此。
(1563年)666×990公分,油画画布,巴黎大罗浮宫博物馆。
作者为维洛内斯(Veronese)(1528-1588)可说是继提香之后,威尼斯画派最具代表性画家
之一。
其最为著名的这幅迦讷的婚礼之杰作,深受德拉克洛瓦、马奈和塞尚的赞赏。
据说此画为法国罗浮宫美术馆中最大的一幅,救世主-耶稣及圣母都受邀参与盛宴,
耶稣显现把水变成美酒与大家豪饮分享。
在左边桌上人们找到一些当时欧洲各国之国王、皇后、王子,
都穿着盛装来参与威尼斯人豪华的盛宴,
如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奥地利国王阿斯蒲瑞、法兰西皇后、英国皇后玛丽亚、
神圣罗马帝王查理金特及名诗人柯隆纳等等人。
此外,在欢腾的婚宴之右席上人们找到订制这幅大画的那些富有的本笃会修士们。
而宴席前面一群聚精会神演奏的音乐家们,都是当时威尼斯画派之名画家们:
坐在前面穿着白色华丽服饰正专注演奏低音古提琴的是画家本人,
旁边穿着大红礼服演奏低音大提琴的是其老师提香,
在画家后面演奏小提琴的是丁多列托,其后面吹号角的是巴沙诺。
在这垂直与平行线的谨严构图中,左右以庄严雄浑的威尼斯建筑物来伸展透视空间,
正中央由一条阳台的平行线化分为二,
下面是欢腾的婚宴,阳台上面是之主厨们正在垛鱼切肉和忙得不可开交的侍奉者群,
构成系列生动的画面,暖和几何建筑形式。那夹在几何建筑物中’
一块蓝天僻壤的威尼斯天空启开无限的空间,
它恰好和前景的深沈华丽色调形成对比,精彩的展现威尼斯宏伟华丽,最为盛大的宴会。
我自己的心得是:
这幅画很大很壮观,看来华丽热闹却又不失井然有序,作家绘画技巧细腻精致,
但我唯一喜欢的只有天空那抹蓝色,拥挤的画面名为宗教故事,
实则充满世俗气息,让我觉得难以呼吸。
正中耶稣的神情在我看来冷淡漠然,相较于周遭的喧扰热络,显得格格不入。
作家在画这幅画作时,在想些什么呢?
偌大的画作以精致的画技绘制出看似华丽热闹的婚宴及满满的名流贵族,
相对于下方的五颜六色金红贵气,上方苍白的建筑与蓝天白云…却让我份外觉得寂寞。
而作家将自己绘制为自顾自演奏的音乐家,
此时的艺术,也不过就是取悦富人们的消遣之一……
花园中的圣母(La Belle Jardiniere)
创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拉斐尔·圣齐奥(Raffaello Sanzio),
画中的圣母年轻、美丽如少女,
跟一般成熟充满母性慈爱的圣母形象大不相同。
蒙娜丽莎(意大利语:La Gioconda;法语:La Joconde;英语:Mona Lisa)
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李奥纳多·达·文西所绘的肖像画,
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也称得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
画作直接画于白杨木上,面积不大,长77公分,宽53公分。
对于这位女士的生平及微笑,有过诸多研究与讨论,
让人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她那神秘、带有深长意味的淡然微笑,
据说因为画家使用了特殊的技法,所以不管从哪过角度看画,
都会觉得画中人正看着你……实地参访结果……嗯,我不确定XD
其实画很小…导游姐姐已经先提醒过我们,但实际看到还是有点傻眼,
已经看过前面多幅巨型油画,这旷世名作没有想像中的壮观震撼啊~
蒙娜丽莎有多受欢迎呢~请见前方那密密麻麻的围观人潮……
印象中我有努力挤上前看了一会儿就撒退了…欣赏之余别忘了顾好包包。
这儿可是扒手下手的最好地方,人挤人的,危险啊~
同区还有不少名画,不过光芒都被蒙娜丽莎盖住啦~
大洪水(LE DELUGE)
作者为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Girodet-Trioson)
阴郁悲惨的画作,一名男人揹负著年老的父亲,一手抓着即将断裂的树干,
一手抓着妻子及孩子。
贪婪的父亲一手死命勒紧他的脖子,一手紧抓着钱袋。却不愿意帮助其他家人。
而妻子一手抱着婴孩,连回握丈夫的力气都没有,
无力地往后仰倒,而较大的孩子则是拉扯著母亲的头发与肩膀。
生与死只在一瞬间,男人惊恐痛苦的神情,明确的表达了人类对于生的渴求及无力。
拿破仑的加冕典礼(Le Sacre de Napeleon)
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油画大小为6.29m x 9.79m。
描述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于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的盛况。
导游有特别提醒我们,要留意画中左侧四位侍女,据说有一位是画家爱慕的对象,
而这幅画日后有画家亲手重绘的复制品,有一处为画家特意留下的不同点作为区别。
答案请见后篇分晓XD
荷拉斯兄弟之誓(法语:Le Serment des Horaces;英语:The Oath of the Horatii)
这同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于1784年之作品。
这是新古典主义的作品,亦是大卫的成名之作。
萨宾妇女的调停(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 )
同是大卫画作,以下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萨宾人是生活在亚平宁半岛拉丁平原附近的一个部族,
和拉丁人一起同为古罗马文明的创立者,
罗马最早的三百名元老中即有一百名来自萨宾。
拉丁人和萨宾人之间曾冲突不断,相传有次拉丁人劫掠了大批萨宾妇女为妻,
萨宾人于是进攻罗马进行报复,已为人妻人母的萨宾妇女苦劝丈夫与父兄和好,
最终促成两个部族融合。
看完画作,前往下一个重要展区。
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以下资料撷取自维基百科
又称胜利女神之翼(Nike of Samothrake),
是大约前190年古希腊的胜利女神大理石雕塑,
目前收藏在法国的罗浮宫的显赫位置,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
艺术史家詹森(H.W. Janson)形容她为“希腊化时代雕塑中最伟大的艺术”。
知名运动品牌NIKE耐吉的设计师杰夫·詹森(Jeff Johnson),
在1971年为新产品起名字的时候想到了这个代表胜利的女神,
从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体育品牌。
如前面所说,很不幸的正巧这位女神维护去了,休养生息中……所以整个展馆是封住的,
我们敬业的导游姐姐还是特地准备了明信片……为我们解说了这位残缺的美丽女神由来。
最失望的就是老公了XD只能望着空荡荡的封闭展场长叹不已。
之后还继续参观了一些磁砖拼画及展区,不过没啥特别重要展品就不多作介绍了。
参观途中巧遇眼熟的“庞贝红”,2年前去意大利度蜜月时,曾在庞贝古城中见过。
断臂维纳斯,也称米洛的维纳斯/米罗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
以下介绍撷取自维基百科
是一尊著名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
罗马神话中与之对应的是维纳斯女神。
雕像高202公分,由两块大理石拼接而成,两块大理石连接处非常巧妙,
在身躯裸露部分与裹巾的相邻处。
可能是在前130年左右制成的。1820年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在米洛斯岛上发现它。
他试图将这尊雕像藏起来,但后来还是被一个土耳其军官发现了。
当时法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将它买下。现在这尊雕像在巴黎罗浮宫展出。
这座维纳斯雕像是举世公认的女性人体美的典范,
这是因为她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的人体美比例关系。
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是1:1.618,把它用在人体上,就是将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其分界点正位于肚脐。匀称的人体上下两部分的比例正好是1:1.618。
由于这个比例接近于8:5或5:3,而人体的总长为8头身,
所以这个总长度可以分割成头、颈下至肚脐、肚脐至脚三段。
这三段以头部为基准,分割为1:3:5的整数比,成为人体美的标准规则。
维纳斯的造型魅力在于,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
她都符合人体的黄金分割率,因此她能超越时代,成为女性永恒美的象征。
导游带着我们先看背面,光洁圆润的肤触及柔美丰满的线条。
女神下半身围绕着布衫,折痕自然而写实,
布类特有的柔软与薄细维妙维肖,难以想像这是以坚硬的大理石雕刻而成。
转到正面,终于见到这传说中的美丽女神庐山真面目,
以往只能从课本、书籍、电视中得见,没想到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
似笑非笑的表情,丰润的双颊、挺翘胸乳及肉感小腹腰身呈现出女性的柔美,
不过…似乎不太符合今日偏骨感的审美观,
当天我跟小mi笑称我们非常符合中世纪以前的审美观…
在法国每天吃美食吃到肚子都圆滚滚了囧rz
所以当天穿旗袍加背心除了御寒也是为了遮肥肥的小肚肚……
几乎所有的人潮都挤在维纳斯身旁,
没办法,爱与美的女神魅力无人能抵,相较下就显得他处冷清多了。
同样是以维纳斯为主题,这尊雕像完整度极佳,一旁还有小天使(?)做陪衬,
但硬是没有断臂维纳斯来得受欢迎啊~
展区中其他雕像大都是希腊神话中的神或英雄,
因为个人从小就喜欢希腊神话,所以看得津津有味。
阿蒂蜜丝(拉丁语:Artemis)
以下介绍撷取自维基百科
又译做阿耳忒弥斯和亚德美斯,罗马神话中称戴安娜(拉丁语:Diana)。
她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与狩猎的象征。
她是宙斯和泰坦女神—勒托的女儿,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姐或孪生妹妹。
阿耳忒弥斯是奥林匹斯山上十二主神之一,
在以弗所的阿蒂蜜丝神庙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沉睡的赫马佛洛狄忒斯
以下介绍撷取自维基百科
赫马佛洛狄忒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阴阳神,为赫尔墨斯和阿佛洛狄忒之子。
传说他原是一位俊美的青年。一次,他穿越一片森林时,
在一处湖边停下来观看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
湖中水仙萨耳玛西斯看到他后疯狂的爱上了他。但是赫马佛洛狄忒斯拒绝了她。
为了逃避萨耳玛西斯的追求,他跳进了一条河中。
但是藏在树后的水仙也跟他跳了下去,并将其抱住,开始亲吻他。
萨耳玛西斯向诸神祈求要永远与赫马佛洛狄忒斯结合在一起。
诸神遂其心愿。于是赫马佛洛狄忒斯变成了异性同体。
赫马佛洛狄忒斯也向她的父母祈求,让所有在这条河中洗澡的人变成跟他一样的阴阳人。
他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
赫马佛洛狄忒斯通常以带有男性生殖器的少女形象出现。
他的名字也是西方语言“雌雄同体”的来源。
此座雕像躺于石床上,背面看曲线玲珑有致,活脱脱是名美丽女子,
但绕到正面看一看下半身却有男性生殖器……囧
特别之处还有下方的床垫是后期意大利艺术家贝尼尼的作品,
巧妙的结合,而无突兀之感,
而明明是生硬的大理石,却能呈现出床垫蓬松柔软充满弹性的触感,不愧是大师啊~。
参观完毕,从出口回到金字塔底下。
时近中午,人潮不减反增,太厉害了。
离开前有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身为星巴克城市杯爱好者的老公~
当然不会放过收集买杯的大好机会。
瞧瞧团员们十足的战力~满手的战利品啊XD
我则是逛到了一旁的书店,挑了中文版的介绍书籍当作伴手礼。
结束完罗浮宫的参观,接下来便是大伙最期待的巴黎米其林二星餐廰 - Taillevent。
别忘了跟我一起好好品尝这餐精致、优雅,细腻的法国美食吧~
请大家多多支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