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向易经问道-生命的学问*水泽节

楼主: ccclum   2018-02-14 00:41:36
※ [本文转录自 meditation 看板 #1IFS8jPq ]
作者: juicelover (要开始念紫微斗数了啊) 看板: meditation
标题: [心得] 向易经问道-生命的学问*水泽节
时间: Sat Sep 21 23:58:34 2013
生命的学问-水泽节
前言:
对一般朋友来说要体现禅的法门,大多会以静坐或是冥想等的方法来入门。
而大多朋友因没办法长时间跟随在老师身边,同处在一个环境里(同寝同坐),就必
须透过经典上知见,藉以弥补独自修行经验的不足,然而有时,文字本身就是一种
隐性束缚,要如何在未有体验辅助时,避开他们所带来的暗示呢?
笔者相信有很多有效方法,但同时也相信,每种方法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练习才有
效果。不过除了持续练习的坚持外,处在现今资讯流通的修行者,能把每次体验,
用宏观的心境,微观微调微控的思考技术,进行一次次的深反省,不断地修正自身
错误的心态,最后透过各自的因缘,这会有更高机率,能达到某种所谓明明白白的
境地。
要在以前的行者行法的观念里,”坚持”是透过苦行,才是能与天地交感的唯一方
法,不过对应到”方便”、”与时俱进”两词,现代的行者知道了更多的聪明且科
学的手段,苦行也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囉,实质上也太不需要非得哪么做了。
也因此,这种注重硬底子的修行法,慢慢地就被许多后进、学者、大德放在一边,
是否有所心得与经验也并不重要了,因为书本上没这样讲呀!!
于是,笔者希望透过讲解易经其中一个道理,水泽节(调节 ;和谐),真心期望许多
后进行者能察觉到自己作学问的用意,到底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可以顺利、开心,
还是不小心让自己更烦恼呢?
而笔者所提倡的生命的学问就是在这边定义了,做生命的学问就如同,每天简单的
放松打坐一下,平衡身心,日久就可见功效,但这种功效可不是有所神通或是感应
鬼神呀,这种功效只不过是可以使自己心中平静,可跟他人和谐的相处,不违反自
然的运行外,也能够有尊敬先人的心而已。
不过常看到许多先学顶着谁说,谁教我们应该怎么做,这种讲经说法的姿态,分享
经中的法味,这种心态的传达学问也是非常好的,但这就不是在做生命的学问,应
该算是做传承给后进的学问。不过笔者认为这样是辛苦了点,毕竟学问无穷,并随
著时代在变化,但生命却是极其有限的。
当然,不论辛苦与否,笔者这篇文章想阐述行者在学法门的知见时,要清楚拿起学
问的目的是要传承给后进,还是只是使自己生活轻松、顺利。
如果是追求后者的朋友,笔者接下来的文章就可略过不看了。
因为笔者所传达的思想,并不能让各位朋友得到解脱的方法,也不能让朋友放下烦
恼,文章的目的及功用,也只是希望有相关困惑的后进可以透过此文章找到暂时使
自己打开心胸的思维而已囉。
但要记得就算真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应该是心中涌起,不能是笔者的文笔使然,
而这个答案也应该是暂时性的,因此还望朋友不要执著每个法喜(味),因为每个情
绪如同生命、四季一样,并非是永恒不变。
也提醒诸位朋友知道了法味只是一时地,就不断地追求某种最终的真理,因为知道
太多知见,哪是了解因果与业力运作过程,却未能离开其中的障碍,既然有所障碍
了,烦恼就产生了,又怎么能以明明白白生与死之间的道理呢?
本文:
笔者在这篇文章花了很多心思,怎么写就是少了一点味道,于是,耗费几个星期,
再重复修改文句,最后在近期的一些体验,有了体悟心得,才写下这样的思想,为
此笔者反省了
就算写下大道理的文句,但也只是”后天的自己”认为人生与经典上的道理,应该
这样被解释,其实,在最原始自己的面前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刻意强求的,自然行,
自然得,一切都是机缘呀。
不过,先不论机缘在生命中学问有着如何的重要性,追求生命的学问最重要的一件
事,那即是”和谐”。
和谐如果当成是名词来使用,是指一种平和缓慢又不违和的状态,但若转换成动词
来谈,和谐是能够调节冲突、失衡的能力。因此笔者使用水泽节,湖泊具有调节自
然水量的能力,并以养育生物的器量,而湖泊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而有,故透过这
三者的结合的转换,来让诸位朋友对和谐能有更简单且接近自然的领会。
一、和谐有四,心智有三。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事都必须先从基本做起,因此,湖泊能为湖泊,除天然的地
形外,也有因河流流向弯曲慢慢形成的。
而如同有些行者天生就能掌控自己的情绪,而有德行,好的心量,能有修养。
而大多朋友如同后天的湖泊一样,必须透过时间慢慢的达到,调节自己的身心灵,
做到与自己本心的和谐
而笔者写过顺逆之间在于和气,透过四等次
1. 眼见所实的眼见为凭,(现实)
2. 眼见所实的眼见并非真实,(现实中的虚空)
3. 眼见并非真实的无真实,(虚空)
4. 眼见并非真实的真实意义(虚空中的现实)
来写下过去行于天道道的智者,如何在跨越有形与无形世界时的一些知见及当中的
危险产生,又如何扎实地走过一回后,并得到了虚空中的果实*智慧。而今笔者先不
提及天道的思想,来谈谈接近人道的和谐的思想。
自己跟自己和谐,其实可以分很多层面来探讨,但若以自心的和谐为最终的考量,
笔者就以性命双修交于心三等次来简单带过。
从身体上来谈,不要让自己的作息过于紊乱,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及规律的运动等等,
这要谈是谈不完的,道理跟方法也特多,因此学习这方面朋友就很容易对他人晓以
大义,或是站在特高的角度来检视某些弊端,其实这也是非常自然的,毕竟身体只
有一个,过多非自然的运作也是很容易坏的。
至于性的和谐,大多是在谈某种形而上的力量,不过笔者习惯简单类比成潜意识,
或是一种不为自己或是人知的一面,而大多朋友也会以行者能否有所修养与正向思
想来当作对之层次高低的一个标准,不过,笔者对于这样的思想也不否定,因这也
是自然的一部分。
但请记得任何时空的说法,都是他人以为的道理应该怎么作,而并非是自己心中的
感受,故追求任何道理时,听取他人的建议不是不行,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心中,
是否有分辨的能力。在有和谐自己身心灵的能力前,对许多事都先持保留的态度,
多方学习,验证比对,并以开放的心态下去对应任何具有相对立场的思想,久了,
看事物的角度就会宏观,自然就有相对等的判断力了。
而谈到对于中道的判断力,笔者将会写出另一篇章,中道的判断力-泽风大过
*与他人/社会的和谐
前文谈到作学问的心态,有分传承给后进及与自身生命学问,再谈与他人/社会的
和谐前,笔者先来谈谈传承的学问及追求生命的学问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之处。
传承知见所作的学问,好比读书考试,知一分,学一分,做一分,但最终的结果还
会因为许多条件而限制,如: 外在的时空条件,自己的天生资质,还有后天培养的
心量大小等等.. 因此要做传承的学问,是需要相当多的机缘下才有办法行之。
而追求自己生命的学问就简单多了,只要有谦虚,受教的心,透过当下感受反馈到
内在的自性,了解了本心需求,听从祂需要的东西是什么,久了自然就可达到明明
白白的阶段了。
但以实质面来谈论明明白白,还是得先驾驭内心深处的善恶念头才行,并非同文中
说得那样简单的。
故在与他人/社会和谐前,要先能了解自己的本质与条件在哪个位置,知道自己做学
问的心态,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心是从何而来,从何而去,那即是说没有经过和谐自
己身心灵的第一个阶段,因此,笔者会劝这样的学者,先以追求生命本质来作修练
,如果学了许多知见,运用逻辑思想,统整某些经典运作模式就以为自己有使命做
到传承,那真的是大错特错了,因一时的法味,不能是支持宏大愿力的动力来源。
法味意为法喜,一种透过修行或研读经典而有的无上喜悦,但这样的喜悦只是一时
的,并非永久,要作传承者一定得发下宏大的愿望,才能有无上得力量帮忙加持,
可以参考四誓宏愿。
至于,第二个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的本意,笔者并不擅长写下激励或是实用性文句,
故笔者在这个阶段就简单谈谈,行者与他人相处上会遇到的几种心理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觉得自己并没有这样的用心,但在他人眼中自己就好像犯了过错。这
样的状态是一种警讯,是间接告诉自己有无名烦恼缠身,而真要探讨这种无名的状
态,可从家族来自的业力来谈,也可可从自己平时是否常作违反自然道理的事情来
谈,而这种状态以家族的业力为根本影响,为此行者更要时时地检视自身。
因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可以反思并慢慢了解不为己知的一面。
而大多人都会因为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心生不满,其实笔者建议先别着急地产生
相对怨恨,将这些状态想成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就会清楚每一个无名冲突都是在自
己不经意的小处一点一点建成的。只要能够察觉,这样的无名冲突马上消失。
第二种状态是是否有事先避开矛盾的环境的能力。
这样的能力必须建立在能察觉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如果明知此行会有冲突产生,
最好的状况就是先避开吧,但如果明知有所危险却不避开,就得承担相对的后果。
但具有察觉环境的能力,也并不是多么高明,因为有些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就是在说明了人道如天道一般,要能有调节改变失衡的能力,为此行者才有办法往
上提升气度及格局,进而影响更多的后进。
而这样的状态就是行者选择了传承的学问,故不断地累积这样的冲突,让未来有更
多的体验可以传承经验。
第三种状态是而有存出入世修行的心态,进而有产生相矛盾的作为。
一切人情事故非干我事,选择独善其身,或是认为入于世接受各方的诱惑考验,进
而让自己的心性可以稳定不受影响,其实,谈到这种和谐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只是笔者想让诸位朋友了解,如果作某件事情时,自己并未感到后悔,但对他人却
产生伤害,怨恨、不满等等的负面情绪,那就算在某个层次修行的再高明或是大多
人都拥戴了自己,但这种状态仍是假性的和谐,因为累世/根本的冲突与矛盾并没消
失,都还是存于内心深处的。
第四种状态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难得糊涂了
这种状态的培养可以说是圆滑,但更精准地说,既是该作即作,该为即为,不因冲
突而改变自己的原则,但可以缓和当下的气氛,使冲突的状态冷静,并转成平和的
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一种谈判力,也是种影响力。
所以当许多人再追求权力的霸气时,行者知道与他人/社会的最终和谐的能力,就是
作到一团和气。
*第三种和谐就是与天地间自然的和谐。
这个层次的和谐,可以简单分成两种,一种为顺其自然,一种为非自然的意志运作。
顺其自然,无为的学问就先略过不谈,而非自然的意志运行,这得谈谈心智的分别
了。
笔者过去提过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在笔者的解释有分两种,一种是宇宙中存在的心
念,一种为存在于季节变换中的冬至,先不论冬至在修法上的意义,对应水泽节卦
的道理,”天地节而四时分”,因为天地间有一定的轨迹运作,因此才有了循环不
断的现象,而天地之心的生成,除了宇宙中的绝对以外,以天地间的角度来谈天地
之心,其实就是人本位,也就是谈的是人的求知能力,情感运作能力,最后才是意
志选择的能力,这样边所谈的心智能力,其实也是第一个阶段谈得知见,因此,透
过和谐身心灵的基本功夫,其实等同融合于天地的功夫,并无不同的。
*心智有三
首先求知的能力是心智运作的初阶现象,因为不了解未知,所以需要透过各方面的
说法才让自己能够体验到天地之力。
第二为情感交流的能力,天地起源是未知,但是自己的生命源头却是父母给予自己
的,故透过上对下情感交流后,就能感受到一种接近无私的心意,这种心意类比到
天地,就会清楚上天所以留下了人类,是否也是一种父母的一种关爱呢?
这样的心意,就是自古以来天地间留存的道理。
最后就是意志选择的能力了,天地之心就是宇宙之心,如同圣经上提到的爱是恒久
忍耐,又有恩慈的心意,这种力量让过去与现代的人类,透过良善的念头建立了人
类集体意识中的虚空和平世界。所以,一旦能够了解自己的意志是可以产生巨大的
影响力后,就会清楚离开爱的世界将是困难与障碍重重。
但转换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想要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可这样的行为是否
能够发自与本心去发扬呢? 还是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赏而有的呢? 或是说为了满足
自己的欲望,或仅只是自己的执著得这样作呢?
要能够清楚自己的意志选择了哪个方向,在某个意义来说并不简单呀。
因此,在能够将自己内在与外在合而为一,进一步才能从外能作到与他人/社会的和
谐,最后退一步,慢慢理解内在心智的三等次力量的不同,这样便能够慢慢掌握和
谐于天地的关键了。而这个关键可以是很简单到不值一提,大道至简,却也能够谈
论形而上的世界不同(虚空世界的等次分别),可后者的说法暂时无法被证明,却有
不能说没有,因此笔者将这样的一种矛盾定义能最后一种和谐力量-
*第四界与界的和谐”。
如果,定义虚空世界是人的集体意志产生的,那就间接定义了人是有念力的生物,
但念力如何被证明? 可虽不能证明,笔者所接触了许多法门都有在谈这方面的事情,
若不提念力的状况,换谈论鬼神之力,可知道鬼神的形态在各个时代文化都不相同,
那鬼神有如何能被证明呢?
因此真实的行者,在未达某个等次前,是不敢造次说鬼神之力,谈论念力的成效如
何,只能以慎终追远,祭拜祖先来谈谈了。
回到心智的第二个力量,情感交流的运作,其实父母生了我们,养育我们,我们每
每思念著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进而回馈,就以足够了。
因此,和谐有四,心智有三,讲的就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笔者分了等次,藉以细
分有先后不同,但其实和谐的能力是一种察觉氛围失衡后有所能力可以调整,改变
当下的冲突,这是一种调和的能力,所以透过水泽节当位以节,中正以通的两句道
理,就是再说明行道者的立场要能坚定,并时时能保持行中道的心态,这样自然就
可以具备改变的力量。
而这个力量再禅宗的思想里,最主要还是以机缘为主,所以回到了作学问的心态分
别,如果自己没有相当的条件及体验辅助传承的标准,那就以简单、轻松的角度来
看看自己的心跑到那去就好,毕竟不是每位朋友都能讲经说法呀,若没有德行的相
互辉映,只能以过多的节制,守戒来达到经中所说的标准,那就有本末倒置之嫌,
故水泽节最后说,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 过于追求某件事物,而失基本分寸,那
只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了。
二、适可而止的不同(艮卦与节卦差异)
三、道德经28与32章对应自然易
四、结论:
谈到最后,笔者只觉得好累呀,写下了这些文章,必须要花更多时间研究过往学习
到的美好知见,而追求的生命学问,即是禅心,禅心真解释起来也难,也简单,引
用敝人写过的一句话,
心中有善即是佛心,
心中有恶亦是佛心,
佛心本就包含善恶
此时佛心即是禅心。
在禅宗的思想上,无论学习知识或是体验天地人这两者都是无分别的,因在禅心的
体会中,必须以生命变化为基准来考量,而要怎么迎接未来在生命中的变化呢?
这就要提到禅心的修行功夫了。
修习禅心是非常很简单,只有三种功夫
1. 做好准备,
2. 身体力行,
3. 实事求是,
身体力行的功夫,是在追求做人的学问,实事求是的功夫是教人,怎么做事的学问
,而参透因果、破除烦恼、产生菩提心的功夫,就在说怎么透过以上两者来做好准
备囉。
为了简单解释,做好准备的意思,敝人提出一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一位年轻的禅
师问老禅师,什么是禅,老禅师反问今天吃完早饭后碗洗了吗? 年轻禅师说还没,
老禅师就说哪就去洗碗吧。
年轻禅师洗完碗之后,又去问老禅师,请问禅是什么? 老禅师问洗好碗之后,地板
擦干净了吗? 年轻禅师不发一语就去做了。傍晚年轻禅师问老禅师说,可以教我禅
了吗?
老禅师就说把今天早上的事情做好,晚上就可以好好地睡觉了。
若干年后,年轻禅师变成了老禅师,新一代的年轻禅师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而这一
次的老禅师却仍然反问,今天早饭吃完,碗洗了吗?
一切都没有变,但是一切都变了,这就是禅心的相对,也是绝对。
若能体会到禅心,诸位朋友是否体会到这敝人所追求的生命学问了呢?
而有兴趣了解禅心的朋友们,敝人建议可在六祖坛经中机缘品一说,理解到一些端
倪,当然,敝人也只是提个方向,多说了,也只是增加诸位朋友对于禅宗知见的误
解,毕竟许多字句必须靠自己细细体会的,谈到这,敝人也即将为这囉嗦的前言下
个结论。
追求生命的学问并非是要读多少书,创立多少文字,也并非走入深山,追求苦修,
当然如果避于世而不苦闷,那也是圣人之境界,我认为仅仅是做好准备,活在当下
,用当时应该有的心情,来面对人生中所有的课题。那么在准备离开人世前,能有
不后悔的心情,那么今世的生命学问一科应该就可以不用再重修了吧。
By Juicelover
作者: mikelin7747 (反求诸己)   2018-09-22 22:00:00
感谢你的用心与分享! 饥来吃饭困来眠 语默动静不异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