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香橼渡与茄苳王

楼主: sennorikyu (わびさび)   2016-05-30 18:14:40
香橼渡与茄苳王
文/林文龙/本馆编辑组研究员
  今南投县竹山镇境内的浊水溪,在清代共有3个联外渡口,由上游而下,分别是“溪
洲仔渡”、“永济义渡”、“浊水溪渡”。清末的情形,据《云林县采访册》记载:
溪洲仔渡:在县治东40里,为社寮、埔里社要津,岸东属埔社厅埔集堡,岸西属沙连堡,
渡船一只。
永济义渡:在县东南40余里浊水庄,为沙连适台、彰二邑要津,岸东属彰化,岸西属沙连
堡。
浊水溪渡:在香员脚,为彰鹿适沙连要津,岸北属彰化东螺堡,岸南属沙连堡,设船一只
,距邑25里。
这三个渡口,从舆图上看,早在乾隆年间就已存在,只是名称不一,从对岸角度看,又是
另一个渡名,以道光《彰化县志》为例,上述溪洲仔渡,就是“集集渡”,永济义渡就是
“浊水溪渡”,最下游另一个浊水溪渡,其实就是“香橼(员)渡”,或称“二八水渡”

  历史上的“香橼(员)渡”,文献上并无具体记述。香椽渡的得名,顾名思义,自然
与香员脚关系密切。香橼或香员,都是佛手柑的别称,香员脚是浊水溪中的沙洲,行政上
属于竹山镇。由于“香橼(员)渡”的交通之便,促使清代东螺、水沙连二保之间关系愈
为紧密。
  浊水溪流经香员脚,如“八”字分开,因此这个渡口不是常见的两岸对渡,而是两段
式,即先踏上香员脚,步行一段路再搭船。另外,它还有个特色,就是每逢夏季浊水溪暴
涨,上游两渡都水流湍急,不宜渡船,只能绕道至二水由此进入竹山,主要是此地溪面辽
阔,又有香员脚分隔,水流趋缓,安全性较高。1897年(明治30年)9月3日,伊能嘉矩离
开集集进入林圯埔,因逢大水而绕道香员脚,他在日记写道:
据说浊水溪中流,也是往昔埔里社和云林县的分界线。因为来时溪水增涨,不能涉渡,就
沿着溪流北岸朝下游走,经过隘寮、罗水脚(浊水)二庄,附近种著一大片龙眼树,达一
百株。继续向前行到香员脚庄的渡口。……在这里,浊水溪分成三道溪流,开始时搭渡船
到对岸,徒步越过干溪床,最后坐上圆木桶,木桶周围绑着竹子当把手,土人把木桶推进
溪水里,上下摇晃着过溪,觉得很惊险。
  从伊能的例子,可知清代以迄日治初的香橼渡,对于今竹山地区的对外交通,具有重
要的地位,不全然是二水、田中方面而已。
  香橼渡南岸的渡船头,在今下坪里庄外的浊水溪畔,荒废之后,遗迹荡然无存;走访
村中老一辈,从他们口中得知,早年香员渡的指标,是一棵有“茄苳王”之称的老茄苳树
,这颗老树,凉荫广被,是商旅最佳的歇脚处,当然也是渡船停放的重要处所。树下有座
小庙,供奉著“茄苳王”神像,庇护渡客旅途平安。
  1959年的“八七水灾”,老茄苳遭到暴风雨摧毁,庄民将神像移到三界公庙中,转化
为庄民守护神;其香炉的“道光”上款仍清晰可辨,见证了渡口兴衰,令人感叹。老茄苳
盘根大地,老干倒地之后,再长新枝,半世纪的成长,至今依然茁壮,成了凭吊旧渡的新
指标;三界公庙扩建迁移,茄苳树就在庙埕右方不远处,茄苳尊王几乎又回到原地,也许
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吧!
出处:http://www.th.gov.tw/epaper/site/page/64/866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