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 你一定没听过!几十亿人都惊呆的“画作名

楼主: mmergdit (RG小姐說)   2015-08-30 22:29:40
(文含例图: http://goo.gl/2SCSOF)
今天来聊聊画作名称与作品、市场的关系。
【我们是否不习惯没有耸动的标题?】
RG很没取名的天份,每每想半天后还被人打回来:“太无聊!”。
前阵子,网上流行一个“超吸睛转载文章标题产生器”(http://goo.gl/VQCG4C),
目的是要让你的文章在网上流窜的几千万文章中能轻易上位,吸引观者点进。
其实我们也知道这样的标题下,大多时候点进去看都是些废话,
但下次又还是会忍不住看看到底是什么让几十亿人都惊呆了!
竞相比夸张的标题,让我们的阅读习惯似乎也改变了。有人忍不住帮画也改名了:
“看网络标题如何玩坏世界名作大师们哭晕在厕所”(http://goo.gl/ZvNBgU)
【真格来说画作名称和画作】
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把那些网络标题图标当真,你有可能也会在图片里找,
到底拿水瓶的女人该知道的18件事是什么?
这是因为画作名称被我们下意识地当成解读作品的切入口之一。
如果在我们很难解读图像时,像陌生的画家作品、抽象画,我们会更依赖画作名称。
(就是指“立马转头找作品标签”这样)。
这时候看到标签上竟然写《无题》(untitled)!
可恶,遇到懒得取名的艺术家了!
我们常看到名称是“无题”(untitled)的作品多是抽象画,但也不乏出现具象画作。
这是因为画家也知道我们在看画时的习惯,
所以某些现、当代艺术家就试图以《无题》为名,阻断这样的联结,
让我们能更直观图像。
当然,我们有时也会看到在画名的引导下,抽象作品显示出奇特的面貌,
忽然一切别具意义。如蒙德里安有名的《百老汇爵士乐》,
几何图像让视线在画作色块上停顿、行走,就像音乐的节奏,
嗒~嗒~嗒~,嗒嗒~嗒嗒~。画作效果与画作名相映成趣;明亮活泼的色块也像是那时
绕富活力,灯红酒绿的纽约夜晚。
【画作名称和市场】
正因为画作名称对我们的引导作用,这是否是个愉悦的起点也就影响着这作品对我们
的吸引力:一个诗意、正向的标题可以使作品更添魅力,反之,带有死亡主题的艺术
品市场通常表现不如那些令人轻松愉快的作品。
1950年代,一件在德拉法尔(Jacob-Baart de la Faille)(2)版凡高(Vincent van Gogh)
总作品集(catalogue raisonné)(1)中被标为《公墓》(Le Cimetière)的画作,
在一本销售图录中被改名为《白雪覆蓋的教堂》(L’Église sous la Neige),
一扫原名带来的负面感(3)。
现在艺术市场中还是有这样的事存在,尤其是写实类画作。有时拍卖图录上标示的是
A名,把画作背框打开,画布后艺术家写的又是另个名。
毕竟《柿柿如意》听来就比《柿子》讨喜多了。
【注】
(1)在艺术市场中,艺术商们多会以艺术家的总作品集(catalogue raisonné)为基准,
只有在总作品集中有编入的作品才会进行下一步交易,否则艺术商是不碰的,
以避免争议。这尤其会发生在高价的近、现代离世艺术家身上。特定艺术家还会有公认
的限定权威总作品集,这是说,尽管该艺术家在世面上有很多总作品集,但大家只认定
某权威出的,其他尽管也号称是”catalogue raisonné”,却一概不认。
因此,权威在编总作品集时,常是伴随着庞大利益和危险。毕竟,只要藏品被编进去,
就等于买卖无忧,反之,烫手山芋,一文不值。以往黑手党卷入、“权威”互呛等情况
屡见不鲜。
(2)德拉法尔(Jacob-Baart de la Faille)在1928年7月首次出版的凡高总作品集共四辑,
其中收录了一批从柏林画商瓦克(Otto Wacker)来的凡高伪作,德拉法尔承认自已被瓦克
误导,再补正后于1939年出版。他死后,一批由艺术史学者组成的编审委员会于1970年
三版这部凡高总作品集。德拉法尔版凡高总作品集被视为凡高作品集中的权威。
(3)参考文献:Rheims, Maurice. La Vie Etrange des Objets: Histoire de la
Curiosité, 196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