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okone (kokone)
2014-01-09 02:18:28※ 引述《MyOneandOnly (留白的艺术)》之铭言:
: 我只想问一个问题,令人看不懂的抽象画,难道有比一般写实画来的高竿吗?
: 话说,原po去台中市文化中心大墩艺廊(展出等级偏local,都是台中市本地艺术家
: 参展的)跟 国立台湾美术馆参观后的疑问。
: 原po发现,国美馆馆藏有很多都是一般人需要借由导览解说,才比较能够窥见作者
: 作画的内涵,很多人都是走马看花,根本看不懂。
: 讽刺的是,国美馆的观众,最常聚集在写实画的前面,说道:哎唷 这画的好逼真哪
: 有没有,这就是庙会嘛.....
: 我曾跟一个驻馆的人员聊到,她说,其实很多抽象画,她也看不懂,其实不觉得
: 那些抽象画有比写实画来的高竿到哪去....
: ====================================================================
: 我想讲的是
: 如果一张抽象画,非借由导览才能让人懂的话,作品本身无法传达某种普罗大众能够
: 接收的意涵的话,那么,这张抽象画是没有价值的。
: =======================================================================
: 不知道我下这样的结论,适当吗?
这问题以前念美术系的时候跟人说过好多回了,会这样问的人也好多。不过台湾没有
什么艺术的国民教育,一点都不意外。不过先回到原PO的主要问题:艺术作品传达的价值
。
这是美学的经典问题,其实说法也很多。但一般认知不外乎是表达美,或是真善美这
样,接着再涉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一般观众的理解中,如果能够透过画面了解创作者
的意图便视为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就是“看懂”一件作品。
其实这观念不算错,面对一些古典作品确实这算是正统的解读方式,差别就是个人诠
释的方向。但这方法一遇到抽象画就出了问题,因为画面不像以前的具象绘画有足够的图
像可充当观赏的指引,甚至绘画技法也完全不同。这不要说一般观众,连美术系某些未受
过现代艺术教育的教授也是有一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遇到抽象画就卡住的现象,他们也只好沿用过去的方法来重新诠释抽象画。
对我们是这样教:首先要练素描基本功,练好画油画,等到对于造型、色彩、绘画技巧都
能完全掌握可以开始加点抽象元素,最后在完全画抽象画这样。然后抽象画内容的诠释则
采取了国画的解读方法,例如表达自然与人、宇宙的真理、道、画家的情感等。例如红色
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忧郁这样。其实完全可以说:图说跟画面其实没有任何关系。以前我
打工写画作赏析,抽象画最好写,具象画颗苹果反而很难掰...
说实话,这样的解说方式完全是脱离抽象画的发展脉络。所以接下来上点美术史,其
实要说抽象画的出现其实是有着因由的。首先要从印象派说起,印象派的出现其实跟摄影
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摄影的大量应用使得绘画有点尴尬,因为要走写实,在怎样也比不过
摄影。这使得绘画模仿自然的功能算被废了一半。所以画家把重点从写实移开,开始着重
在色彩。印象派就是要表现那种日光下的色彩感觉,所以有没有很写实也不太重要了。
其实比较印象派跟古典油画就很明显,印象派在色彩的使用上会比古典更鲜艳。但画
家不断在色彩上面下功夫的时候,慢慢的也发现其他问题。那就是如果不模仿自然,那绘
画是什么?艺术家在找寻这答案的最后回答就是:抽象画。
如果绘画不去模仿外在事物,那绘画本身的结构就决定绘画的本质。这结构包含点、
线、面等造型元素,还有色彩。也因此,艺术家觉得这些就是绘画了,绘画不必要模仿外
在事物。
当然这有一个演进过程:例如秀拉的点描法、塞尚以物体结构为主的静物画,然后演
变到重视物体结构的立体派或是强调色彩的野兽派。严格来说,这些都还算是具象画,杜
象下楼梯的女人还能让你看得出一个人。所谓的抽象画就是连联想的形像都没有。依照艺
术家的想法,抽象画也产生许多不同的流派,例如有些人就认为颜色、结构有其规律性,
所以画的就是许多有规则的色面,像马勒维奇。有些则是认为抽象画有其精神性跟表现性
,所以就凭感觉画,像波洛克那种。
不过艺术家宣称的精神性跟表现性不同于美术馆人员解说的那套。像是表达什么天人
合一那种虚无飘渺的屁话,他们说的比较是因为画面结构产生的视觉效果带来的心理知觉
。我第一次感受到所谓的精神性是上课老师放了罗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因为用投影
机,所以可以放到跟原作一样大的尺寸。他大概就是画两个颜色,然后跟背景没有明显界
线。看了大概两分钟,因为视觉疲劳的缘故,颜色边界开始无法明显区分。这时眼睛就会
产生色块放大、缩小的错觉,此时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心里感受。当然,你看网络图片一定
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性,像是你看见大海所产生得莫名情感,简单说就是像康德说的美
感。其实抽象画说的大概就是这类的东西,因为纯粹的画面所带来的情感知觉。不是要传
达什么有的没的,就只是让你去看这张画而已。
不过我们一般的美术教育还是沿用以前那套,因此,一般观众在看画习惯仰赖于一个
看似权威的解释,像是美术馆导览那样。但现代、当代艺术在传达创作意思这块已经不是
这样了。有些艺术家的作法根本是用作品去讽刺、挑战这种观念。像杜象很早就看穿绘画
的下场,所以立体派画了一阵子,他直接摆个小便斗。意思就是:你们以为艺术就是美喔
,那我放个小便斗看你们觉得美不美。所以当场这作品就被砸掉了。不过就像杜象讽刺的
,国内有些书籍是写:杜象小便斗是表达工业产物也有人造物的美感...
在当代艺术中,这种现象更明显。就像巴特宣称作者已死,当代艺术其实不怎么在意
作者要传达什么,反而作者的作品只是要表达某种概念,或是透过作品来连结与观众的某
种关系。简单说,你看了作品、参与了作品这件事就是一种创作意图。艺术家其实只是用
作品来表达某种立场而已。
所以最后说到抽象画要表达什么?我只能说:所见及所得,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理念
,所以看艺术可以轻松一点。如果要深入了解抽象画,其实可以去念念葛林柏格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