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原文分享一下小菜鸡在私募市场的见闻
先简单科普一下
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 大概可以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Venture (种子/天使/Pre-A/A轮)、Growth (B/C/D轮)、Buyout (收购)
(原原po说是在创投Venture Capital应该是属于第一种)
其实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来说,薪资可以说是最不重要的收入,很多senior甚至几乎不拿薪水 (避税)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Carried Interest (推文中有人提及)
Carry是什么呢? 这就要讲到私募基金的 LP/GP结构
几乎每支基金都是由LP (Limited Partner)及GP (General Partner)构成
一般的收费方式是2% fee and 20% carry (下面会以数字举例)
LP: 基金的出资方,也就是金主,一支基金普遍都会有非常多个金主
GP: 基金的管理人,也就是负责做投资以及投后管理的团队
对LP来说,赚的是资本利得 (Capital gain)
例如今天GP跟LP拿了100块去投资,最后在200块退出
那么LP的名目收益(Gross Return)就是两倍
实际收益 (Net Return)会比较低,因为还要付钱给GP (不然人家干嘛帮你做事)
对GP来说,赚的是管理费跟carry (fee & carry)
2%管理费的算法,就是假设基金规模一亿美金,那一年的管理费就是$100M*2%= $2M
也就是说,管理团队一年什么事都不做,上班看片尻枪也能躺着拿200万镁
那20% carry怎么算呢?
同样假设今天GP投100,200出场,也就是赚100块
20% carry的意思就是,GP会从赚到的钱里面抽走20%,也就是20块,然后把剩下的80块还给LP
(这里举简单点的例子,就先忽略distribution waterfall的概念)
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还好啊,20%听起来没有很多?
别忘了,在私募的世界里,多的是十倍甚至几十倍、几百倍的回报,很多人都是靠一两个deal就成为亿万富翁
多的是管理人靠一个deal赚好几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案例
(把上面的案例从100块变成1000万,一个deal就是赚走200万美金了)
所以对那些资深的合伙人来说,carry才是最重要的收入,而且在很多国家还不用被课税
那台湾市场的VC/PE多吗? 答案就是很少,非常少,跟美国和中国没得比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台湾市场太小,新创公司成长天花板非常低
基本上台湾的新创如果只做台湾市场,对投资人来说一定是赚不了大钱的
这么多年来,unicorn也就只有Appier、Gogoro (M17如果成功上市应该有机会)
而且还很难exit
所以台湾的私募市场对投资人的吸引力真的很低
如果要做private investment,何不去隔壁的中国做? 随便一个市场都是几兆人民币的规模
同时,台湾的法规也没有对投资人(特别是海外投资人) 很友善
并且投资人跟创业家都普遍过于保守,融资能力较差,成长速度较慢
大概4这样